2024, 23(3):271-27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96
摘要: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 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01)、23.8%、15.8%。 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2022(7):690-69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63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 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 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 结果 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 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00%、87.50%、100%,高于敏感AB的64.29%、7.14%、42.86%、50.00%(均P<0.05)。intI-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AB为66.10%(39/59),XDR-AB为90.00%(36/40), 敏感AB菌株未检出。39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38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XDR-AB 35株,MDR-AB 3株。 结论 AB中XDR-AB检出率高,推测XDR-AB携带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及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2021(12):1102-110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484
摘要:目的 评估含贝达喹啉(BDQ)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国耐药结核病患者使用BDQ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9月某院接受含BDQ治疗方案的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10例(14.5%)为XDR-TB;63例(91.3%)完成24周含BDQ治疗,2例在治疗期间分别死于心脏骤停、呼吸衰竭,3例退组,1例失访。39例(56.5%)患者报告了108次不良事件,大部分不良事件被归为1级或2级(75次,69.4%),最常见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为QT间期延长。治疗基线痰培养阳性29例(46.0%),第8、12、24周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93.1%(27例)、100.0%(29例)、93.1%(27例),2例患者痰培养于24周时复阳;痰培养阴转中位时间为24 d(四分位间距:14~61 d)。52例合并肺部空洞患者中,48例(92.3%)完成24周含BDQ治疗,12、24周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7.5%、64.6%。 结论 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24周含BDQ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MDR/XDR-TB患者痰培养阴转率和空洞闭合率,但需重视QT间期的监测管理。
2020, 19(11):976-98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55
摘要:目的 了解多粘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重症肺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治疗泛耐药菌重症肺炎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4月1日—2019年4月30日入住某院重症医学科,经病原学检查确定为XDR-AB和/或XDR-KP所致重症肺炎,选取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微生物治疗效果,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皮肤黑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共入选24例泛耐药菌重症肺炎患者,进行26次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1%。共送检139次痰培养,138次药敏结果对多粘菌素B敏感(MIC 0.5~1 μg/mL),仅有1次对多粘菌素B耐药(MIC=8 μg/mL)。鲍曼不动杆菌组细菌清除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组(60.9% 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为42.3%,仅1例患者因肾功能损害而提前结束治疗;AKI存活患者(存活率60.0%)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皮肤黑色素沉着发生率为20.8%,未发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XDR-AB、XDR-KP重症肺炎的有效率高。尽管菌株对多粘菌素B敏感性较高,但细菌清除率相对较低,多粘菌素B有一定肾毒性,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存活患者的肾损害一般可逆。
2019, 18(3):185-19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529
摘要: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随之出现并越来越多,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防控带来严峻挑战。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此消彼长,目前,细菌耐药性发展似有压倒抗菌药物研发的趋势。抗菌药物耐药性(AMR)现已被公认为是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提出了四项核心计划,以应对MDRO的挑战,即监测、抗菌药物管理、改进药物和诊断、预防和控制传播。在应对MDRO感染的严峻威胁时,只有坚持以预防感染为中心,抗菌药物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两手抓两手硬,围绕感染源、感染途径与易感者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多个细节并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019, 18(4):335-33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62
摘要:1例患者经鼻行视神经减压术后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给予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替加环素治疗,综合分析近五年相关文献,最终确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替加环素(首次100 mg,后续50 mg,q12h),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q8h)静脉滴注;替加环素2.5 mg,配伍5 mL生理盐水,q12h,腰大池引流管鞘内注射,夹闭2 h。鞘内注射替加环素15 d后患者连续4次脑脊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培养阴性,最终治愈。
2019, 18(5):445-45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005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查找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ICU 2018年1-2月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ICU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暴发流行。结果 该院ICU短时间内10例患者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B08、C08、A02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一疑似克隆株;C09、B09、A03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另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输液泵、床头桌、床栏、输液塔、护理桌、监护仪、手消架、设备塔、床尾手摇、医务人员随身用品的标本中检出了类似的AB克隆株,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于3月5日从环境及医务人员手的标本中未再分离出耐药AB。结论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差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导致此次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2019, 18(12):1093-109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186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以及多重耐药PA(MDR-PA)、泛耐药PA(XDR-PA)和耐碳青霉烯类PA(CRPA)流行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7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PA的标本、病区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MDR-PA、XDR-PA、CRPA的分离率。结果 4年间共分离PA 1 218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5.0%),其次为尿(10.6%)。PA最常见于老年医学科(44.9%),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各占8.9%),多分离于60岁以上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MDR-PA菌株的比率达30.5%,XDR-PA仅为2.5%,CRPA比率高达38.8%,均呈逐年递增趋势。MDR-PR、XDR-PA、CRPA标本来源及科室分布与PA相仿,即以痰及老年医学科为主。结论 该院MDR-PA、CRPA分离率高,主要分离自痰、老年医学科,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MDR-PA、CRPA的产生和流行。
2018, 17(9):777-782.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9.005
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患者常见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送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检出及药敏试验结果,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取175例脓毒症患者,检出241株病原菌,129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9株(57.68%)、革兰阳性菌68株(28.22%),真菌29株(12.03%);分离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5%),肺炎克雷伯菌(14.11%),鲍曼不动杆菌(13.28%),白假丝酵母菌(12.03%),铜绿假单胞菌(9.54%)。检出率居前5位的多重耐药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9/32,90.63%)、屎肠球菌(16/20,80.00%)、肺炎克雷伯菌(24/34,70.59%)、葡萄球菌属(14/21,66.67%)、铜绿假单胞菌(14/23,60.8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离率分别为68.00%(34/50)和17.65%(6/34),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仅对替加环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呈普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多粘菌素敏感;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对糖肽类、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该院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所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尤以鲍曼不动杆菌显著,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抗菌药物仍然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有效药物。
2017, 16(6):536-539.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6.01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调查2015年4月1日—26日入住某院ICU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先后共发生15例泛耐药AB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15例患者共分离AB 15株。1、3、4、5号患者检出AB药敏结果相同;6、7、8、9号患者检出AB药敏结果相同;10、11号患者检出AB药敏结果相同;时间均相对集中。共采集43份环境表面和医务人员手标本,床头柜AB检出率为100.00%(1/1),监护仪按钮为75.00%(6/8)、医务人员手为66.67%(4/6),治疗桌、输液泵按钮、医生鼻拭子均未检出AB。至2015年5月下旬综合ICU内未再出现类似新发病例。结论此次AB医院感染可能通过ICU环境表面和医务人员手播散,患者检出的AB呈广泛耐药性,积极治疗患者和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控制进一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