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3):422-42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09
摘要:患者男性,70岁,因四肢肌肉酸痛1月余于2024年3月1日入住某院。诊断考虑:风湿性多肌痛(可能性大,肿瘤待排除),予甲泼尼龙治疗。出院后患者因自行停药后症状加重(甲泼尼龙疗程20 d),且出现发热、咳嗽,再次就诊该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测序证实为马赛军团菌感染(提取感染标本中全部微生物的核酸在PMDB数据库中比对,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遂予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75 g静脉滴注qd+多西环素肠溶胶囊0.1 g口服bid联合抗感染治疗。患者经抗炎、抗感染治疗后咳嗽、肌痛等症状明显好转,于3月18日出院。作为国内首例被报告的马赛军团菌肺部感染病例, 意味着军团菌众多细菌中,又出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体并致病的细菌,本病例报告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马赛军团菌的认知,为以后马赛军团菌感染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3(2):200-20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98
摘要:目的 评估国家早期预警评分2(NEWS2)联合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成人SCAP住院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氧合指数、NEWS 2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等资料。根据28天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比较组间差异, 并分析主要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EWS2评分、乳酸以及两者联合对SCAP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入组97例SCAP患者, 存活65例, 死亡32例, 28天病死率32.99%。与存活组比较, 死亡组患者入院时NEWS2评分、APACHE Ⅱ评分、降钙素原(PCT)、NLR及血乳酸均较高, CD3+ CD4+T淋巴细胞、氧合指数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乳酸与NEWS2评分、APACHE Ⅱ评分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411、0.709, 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NEWS2评分和血乳酸为SCAP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22, 95%CI: 1.043~1.938;OR=1.635, 95%CI: 1.072~2.492, 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 与传统指标APACHE Ⅱ评分相比较, NEWS2评分、血乳酸对SCAP患者28天死亡的预测价值良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0、0.721 VS 0.772, Z值为0.506、1.141, 均P>0.05];当NEWS2评分、血乳酸最佳截断值分别是7分、1.96 mmol/L时, 灵敏度分别为81.3%、68.7%, 特异度分别为63.1%、75.4%。NEWS2评分联合血乳酸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AUC为0.776 VS 0.772), 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4.4%)和特异度(70.8%)。 结论 入院时NEWS2评分、血乳酸是SCAP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NEWS2评分联合血乳酸预测SCAP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更高, 优于单个评分。
2023(6):688-69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62
摘要: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3月—2022年3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的4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80岁,男性23例,女性20例;有明确禽类接触史的18例,发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可伴有咳嗽、肌肉酸痛、畏寒等症状。28例(65.12%)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正常,21例中性粒细胞计数(N)升高,32例淋巴细胞计数(L)降低;43例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26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32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33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5例患者存在呼吸衰竭,9例患者进展为重症肺炎。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成像(HRCT)主要表现为单侧肺下叶实变影,右肺多见,13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气管镜下主要表现为肺泡炎,分泌物少。43例患者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数范围为1~21 269。40例患者接受了含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病原体明确后调整为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43例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3.00 d,均好转出院, 无死亡病例。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多以高热起病,累及肺部,有禽类接触史,mNGS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检出病原体,治疗首选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亦有效,部分患者进展为重症病例,但总体预后良好。
2020, 19(9):835-84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009
摘要:目的 比较非呼吸机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NV-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年10月-2019年9月某院肺炎患者病历资料,按NV-HAP、VAP、CAP定义将患者分别列为NV-HAP组、VAP组、CAP组。收集三组患者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标本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三组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差异。结果 共纳入肺炎患者4 391例,NV-HAP组1 080例,VAP组126例,CAP组3 185例,各组分别检出病原菌841、191、1 440株,均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依次占72.77%、84.82%和61.18%,三组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7,P<0.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CAP组高于NV-HAP组(P<0.05)。结论 NV-HAP、VAP和CAP在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要区别对待不同感染类型的肺炎。
2019, 18(10):902-90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34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哮喘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疾病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北京、山东、云南4所医院住院的所有CAP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合并哮喘(AS-CAP)和不合并哮喘(非AS-CAP)患者人口学、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原学和临床结局,单因素分析影响AS-CAP住院患者30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 901例CAP患者纳入分析,AS-CAP占5.9%(231/3 901)。相比于非AS-CAP患者,AS-CAP患者多为女性,年龄较轻,吸入因素、一年内CAP病史和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史多见,发生胸腔积液少见,但PSI分级/CURB-65评分、病原学分布、入住ICU比例和30天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两组相似。AS-CAP住院患者30天病死率为2.2%(5/231)。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男性、脑血管病、慢性肝病、吸入因素和影像学空洞比例更高,PSI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S-CAP和非AS-CAP患者临床特征和结局相似,合并AS不增加CAP患者病情严重性和30天病死率。除PSI分级外,临床医生还应该重视吸入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