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2):258-263.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95
摘要:目的 总结低出生体重儿蜡样芽孢杆菌败血症病例特点和感染风险,为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并分析3例低出生体重儿蜡样芽孢杆菌败血症病例特征,并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总结新生儿蜡样芽孢杆菌败血症病例特点和医院感染风险来源。结果 本文报告的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2例死亡,1例治愈,经物体表面采样分析,未发现环境中明确的感染来源。总计检索到既往文献报告43例病例,41例有生存报道的病死率达36.6%,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辅助通气、脐静脉置管(UVC)或中心静脉置管及肠内喂养。在明确感染来源的3例报道中,致病菌分别来自亲母母乳、装修区域、暖箱表面和超声探头。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蜡样芽孢杆菌败血症病死率高、预后差,是严重威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健康的医院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该细菌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监测以及早期发现和积极诊治。
2024, 23(3):385-39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088
摘要: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2024, 23(4):527-52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42
摘要:患者, 男性, 58岁,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型糖尿病12年, 近1个月再发腹胀、水肿, 尿少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寒战、发热, 取血标本进行培养, 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确诊非O1/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 药敏试验提示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后, 继续使用当前药物, 头孢哌酮/舒巴坦由3 g q12h改为3 g q8h治疗。10 d后患者无发热, 血培养和粪便霍乱弧菌培养阴性, 好转出院。
2021(4):304-30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513
摘要:目的 分析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围生期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方法 将2016—2019年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68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作为感染组,并随机选取NICU收治的168例无败血症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新生儿母亲一般情况、围生期感染情况,以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侵入性操作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主要以极早产儿为主(65例,38.69%),对照组新生儿主要以足月产儿为主(75例,44.65%)。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组以极低体重儿(67例,39.88%)和低体重儿(54例,32.14%)为主,而对照组以正常体重为主(98例,58.33%)。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的妊娠年龄、人工流产次数、胎盘异常、羊水异常、胎膜早破、产前发热以及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湿肺是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年龄>35岁、人工流产、胎膜早破、产前发热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湿肺是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结论 根据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应进行早期干预,并针对主要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0, 19(1):37-4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288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血培养阳性,实验室确诊败血症155例,对不同病原菌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早产儿败血症中,革兰阴性(G-)杆菌组76例(占49.03%),以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组42例(占27.10%),以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为主;真菌组37例(占23.87%),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为主。G-菌组和真菌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于G+菌败血症组;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起病日龄大于G-菌组、G+菌组,深静脉置管比例高于G-菌组、G+菌组;真菌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低于G-菌、G+菌组;G-菌组C反应蛋白(CRP)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5例早产儿治愈好转率94.84%,病死率5.16%。G-菌组患儿病死率高于G+菌组、真菌组,真菌败血症组治疗日数长于G-菌、G+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产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G-菌,G-菌组、G+菌组及真菌组败血症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不同。
2020, 19(7):657-66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984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新生儿科新生儿败血症聚集事件发生的原因,评价相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对2019年4月23—25日该院新生儿科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早产三胞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母乳及医院环境标本进行卫生学监测,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结果 新生儿科除三胞胎新生儿外,无其他新生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三胞胎新生儿均在开始母乳喂养约48 h发病,其中2例新生儿血培养均为阴沟肠杆菌。采集37份标本,4份标本细菌菌落数超标,仅母乳培养出阴沟肠杆菌,且菌落数>1 000 CFU/mL。暂停三胞胎新生儿母乳喂养,采取抗菌药物治疗,加强各项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三胞胎新生儿均治愈出院,无新发病例出现。结论 母乳污染可能是此次聚集事件发生的原因。母乳采集过程中的污染不容忽视,新生儿科应实施母乳喂养规范化管理,将医院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2019, 18(7):633-63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62
摘要:目的 分析孕母筛查B族链球菌(GBS)阴性而新生儿发生GBS败血症或合并脑膜炎的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例母亲GBS筛查阴性,新生儿GBS败血症或合并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新生儿中,早发型7例,晚发型3例。新生儿降钙素原均升高,其中7例为败血症合并脑膜炎,2例头颅MRI平扫示脑膜强化,1例脑白质密度减低。1例单用阿莫西林/舒巴坦治疗,其余均联合用药。1例出生24 h后死亡,其余随访24个月,2例发育落后,其余7例正常。检出的10株GBS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加环素、青霉素均敏感,对克林霉素、四环素均耐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均有3株耐药。结论 孕期产前GBS筛查仍有漏诊可能,新生儿GBS败血症或合并脑膜炎病情重,进展迅速,需及时发现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联合抗感染治疗。
2018, 17(2):136-140.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2.010
剖宫产; 败血症;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败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某妇幼保健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剖宫产手术患者,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选取剖宫产患者4 604例,发生败血症32例,发病率为0.7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妊娠合并糖尿病(OR=4.03)、有阴道试产(OR=15.86)、阴查次数≥3次(OR=6.77)、胎膜早破≥12 h(OR=3.47)、术中出血量≥1 000 mL(OR=4.66)、术后留置导尿管>24 h(OR=2.83)、一周内有使用抗菌药物史(OR=3.20)共7个指标为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周≥34 W(OR=0.20)、血红蛋白≥100 g/L(OR=0.40)、清蛋白≥35 g/L(OR=0.28)和正常羊水量(OR=0.22)共4个指标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应针对孕产妇围手术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和对保护因素进行医学干预,以期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发生。
2017, 16(6):574-576.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6.021
摘要: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又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具有高致病性、强传染性、易于培养、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等特点[1],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其余地区鲜有报道[23]。主要的临床类型有: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慢性和亚临床型4类[4]。急性败血症型,患者多有疫区居住史,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5]。
2016, 15(8):537-541.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8.001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比较2009—2011年与2012—2014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共培养病原菌25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5株(67.57%),革兰阴性菌65株(25.10%),真菌19株(7.33%)。前后三年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构成比由10.56%升高至15.38%,真菌构成比由4.93%上升至10.25%;前后三年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三年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100.00%敏感,但CNS中有82.28%~88.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75.00%~100.00%耐甲氧西林;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达42.86%~86.6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从17.39%、14.29%上升至33.33%、30.00%,未检出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从20.00%上升至50.00%,所有检出的真菌对两性霉素B仍保持敏感。结论CNS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真菌感染比例有所增加,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