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1):6-1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33
摘要:提升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是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概述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梳理抗菌药物管理历史沿革,厘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视病原检测工作、完善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建立多级别服务机制、组成多学科核心团队、健全管理体系等措施,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2024, 23(2):242-24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83
摘要:目的 明确综合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ICLN)的职责和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 系统检索相关数据库, 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3月18日, 对纳入文献进行规范化报告。 结果 共纳入文献36篇, ICLN的角色职责包括准入标准、选拔方式和工作职责。ICLN的影响因素包括培训、赋权、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措施和人员配置。设置ICLN后, 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医院环境监测率, 并规范医院环境清洁消毒。 结论 ICLN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ICLN的管理和应用, 对其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促进ICLN的发展, 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2024, 23(4):514-52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35
摘要:目的 建立口腔门诊感染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掌握口腔门诊感染高风险因素, 为口腔诊疗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方法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抓取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中与口腔门诊感染控制相关条款,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评估某三级口腔专科医院门诊医院感染风险, 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定量获得高风险点。 结果 建立了口腔门诊感染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包括一级指标3个, 二级指标15个, 三级指标74个。共查找风险点18个, 包括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时机掌握不正确, 保洁用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 手卫生依从率低于全院基线水平, 盛装使用后织物的容器和区域未及时消毒, 保洁用具分区使用不明确, 感染控制制度内容不齐全或不正确, 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未定期监测, 医疗废物盛装过满, 无清洁消毒质量考核和防护用品未正确穿戴或脱卸等。 结论 初步形成口腔门诊感染控制风险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并找出口腔门诊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高风险点, 可为口腔门诊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2023(12):1517-152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503
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输液连接器细菌定植情况和消毒去污效果,为新生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 选取NICU留置的59个输液连接器作为对照组;同期消毒后的52个输液连接器作为观察A组,并观察护士消毒连接器的时间和消毒方法;针对输液连接器消毒方法进行培训,再选取50个消毒后的输液连接器作为观察B组;对所有输液连接器进行采样并送培养。 结果 对照组共53个接头检出细菌,检出率89.8%,其中,39个接头各检出1株细菌,13个接头各检出2株细菌,1个接头检出3株细菌;观察A组共13个接头检出细菌,检出率25.0%;观察B组共4个接头检出细菌,检出率为8.0%;培训前后细菌培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18,P < 0.001)。 结论 NICU输液连接装置易污染,有效消毒可显著减少细菌定植,医务人员应认识输液相关感染风险,规范输液操作,加大对输液装置的管理,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消毒方法。
2022(2):180-18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26
摘要:目的 了解某口腔医疗机构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感控知识的认知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培训提供工作思路。 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星方式,对某口腔医疗机构的各级各类岗位医务人员集中时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结果 共收回问卷1 945份,口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平均得分为12.43分(满分16分);知信行三部分内容年龄、性别、职称、工作部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工作年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标准、环境消毒措施、个人防护和密切接触人员判断等知识部分正确率低。 结论 口腔医疗机构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筛查可采取直观的流程图方式,关注个人防护用品叠穿影响和空气消毒措施的循证研究,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2022(8):754-76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53
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特征,提出基于循证的干预政策,以提升手卫生依从性。 方法 检索2020年1月—2021年10月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DerSimonian和Laird模型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手卫生依从性相关文献10篇,医疗机构工作人员2 377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为74%(95%CI:68%~7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医院不同职业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医生、其他员工,分别为80%(95%CI:74%~87%)、76%(95%CI:71%~81%)、70%(95%CI:62%~77%)。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后手卫生依从率最高(91%,95%CI:88%~94%),而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最低(68%,95%CI:62%~74%)。 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较大提升。辅助人员是手卫生依从率提升的重点关注人员,接触患者前是手卫生依从性干预的重点时刻。
2021(5):449-45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8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选取某大型教学医院门诊血透析中心2018年3季度—2019年2季度的2 0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3季度—2020年2季度的2 074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患者进行监管),比较干预前后血管通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前血管穿刺部位总感染发病率为1.51%(31例),干预后血管穿刺部位总感染发病率为0.82%(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隧道式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干预前有1例患者发生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血管穿刺部位感染率从干预前的7.69%降至干预后的0;非隧道式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在干预后血管穿刺部位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18年3季度的10.53%降至0。 结论 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可减少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2021(7):583-58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98
摘要:细菌耐药(AMR)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全球各国积极行动,采取系统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此文从耐药细菌发生过程、危险因素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表明AMR的发生和传播与抗菌药物使用、感染控制息息相关,提示控制AMR必须同时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感染控制,两者相互协同才能取得成功。
2021(8):704-71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437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手段透明监管干预模式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9年1—12月某医院46 873例住院患者设为干预前组,2020年1—12月的45 217例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干预组对每日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检出MDRO菌株的患者实施透明监管,借助信息化手段透明公开MDRO感染率、检出率,手卫生及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ATP检测合格率,MDRO核心防控措施落实率,比较透明监管干预前后的效果。 结果 信息化透明监管干预后,MDRO感染率由0.96%降至0.51%(P < 0.001),MDRO检出率由56.04%降至40.79%(P < 0.001),手卫生依从率由53.31%提高至70.25%(P < 0.001);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合格率由51.89%提高至91.76%(P < 0.001);干预后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菌送检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 < 0.001),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 < 0.05)。 结论 借助基于信息化实时监控系统及时预警MDRO感染病例,加强透明监管MDRO核心防控措施落实及使用信息化平台促进特殊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过程控制,可以有效降低MDRO医院交叉感染,从而减少MDRO感染的暴发。
2021(11):967-97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42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