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3(3):265-27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77
摘要:目的 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LTB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密切接触者2 591例,男女性别比为0.69:1,平均年龄(35.72±16.64)岁。检出LTBI 1 058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患有慢性病或大手术史,是否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以及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是否≥ 250 h者,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感染率随年龄和BMI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均P < 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54岁(OR=1.951,95%CI:1.031~3.693)、55~64岁(OR=2.473,95%CI:1.279~4.781)、其他职业(OR=0.530,95%CI:0.292~0.964)、教师(OR=0.439,95%CI:0.242~0.794)、学生(OR=0.445,95%CI:0.233~0.8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412,95%CI:1.025~1.944)、BMI < 18.5 kg/m2(OR=0.762,95%CI:0.586~0.991)、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OR=1.621,95%CI:1.316~1.997)、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 250 h(OR=1.292,95%CI:1.083~1.540)是LTBI的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需重点关注高龄、农民、与患者接触程度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2024, 23(3):364-36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07
摘要:目的 了解早产儿医院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产儿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儿进行调查分析,查阅病历,收集早产儿基本信息及住院期间诊疗信息。 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 559例,其中男1 964例,女1 595例;平均出生体重(2 108.66±631.17)g。发生医院感染109例,发病率3.06%;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44.04%)、血流感染(28.44%)、胃肠道感染(14.68%);检出医院感染相关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86.84%),革兰阳性菌3株,真菌2株。主要分离病原菌为产气肠杆菌(28.95%)、肺炎克雷伯菌(28.95%)。经单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污染、出生体重<2 500 g、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24、3.805、3.776、5.412,均P < 0.05);剖宫产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OR=0.362,P<0.05)。 结论 早产儿医院感染风险高,影响因素多,临床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有循证依据的防控措施减少风险因素暴露,保护早产儿健康。
2024, 23(4):522-52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47
摘要: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PLWHA)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6-8月长沙市某医院≥18岁的PLWHA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以及蒂尔堡衰弱量表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衰弱情况。 结果 PLWHA衰弱发生率为26.4%,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感染年限>5年的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为感染年限≤5年患者的2.33倍(95%CI: 1.24~4.37, P=0.009);最高HIV载量≥10万拷贝/mL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为最高HIV载量 < 10万拷贝/mL患者的1.40倍(95%CI: 1.05~1.85, P=0.022);CD4+T淋巴细胞计数 < 200个/mm3的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患者的3.60倍(95%CI: 1.96~6.62, P < 0.001)。 结论 HIV感染年限越长、当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HIV载量越高的PLWHA更容易发生衰弱。
2024, 23(6):674-67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717
摘要:目的 比较糖尿病(DM)合并肝脓肿(PLA)与非糖尿病(NDM)合并PLA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2002年7月—2022年2月收治的PL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DM分为DM+PLA组和NDM+PLA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体征、并发症、生化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PLA患者695例,其中DM+PLA组191例(27.5%),NDM+PLA组504例(72.5%)。DM+PLA组患者中男性、合并高血压的占比高于NDM+PLA组,而胆道疾病及恶性肿瘤占比低于NDM+PLA组(均P < 0.05)。DM+PLA组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并发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占比高于NDM+PLA组(均P < 0.05)。与NDM+PLA组相比,DM+PLA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总蛋白、清蛋白含量及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均降低(均P < 0.05)。DM+PLA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检出、肝右叶脓肿发生的占比较NDM+PLA组更高(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是影响PLA患者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侵入性治疗是影响PLA患者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而血糖是影响NDM+PLA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 结论 DM+PLA较NDM+PLA患者感染症状重,且伴有更高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和肝右叶脓肿的比例。应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关注,控制好血糖水平,必要时应及时辅以侵入性治疗手段。
2024, 23(7):847-85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33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市耐药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重庆市区县登记的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影响因素。 结果 2018—2022年该市区县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14.45%(558/3 862),总体呈下降趋势(χ2 趋势=22.739,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治肺结核患者中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工人及民工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最高(均P < 0.05),随年龄增加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降低(P趋势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利福平耐药风险逐渐降低,OR值从 < 25岁组的2.778下降至45~岁组的1.654(均P < 0.001)。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职业为工人及民工是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虽然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逐年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需重点关注流动人口、低龄、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和工人及民工相关人群。
2024, 23(7):852-85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08
摘要: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对猴痘的知识水平、意愿及态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于2023年1—4月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700名, 应用自行编制的猴痘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共回收问卷612份, 有效问卷581份, 回收率87.43%, 有效率94.93%。问卷平均得分为(128.80±27.70)分, 得分率为58.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不同年龄、职业、科室、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了解猴痘知识主动性和参加单位组织的猴痘相关的讲座情况医护人员的猴痘知识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对猴痘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医护人员对猴痘知识的培训, 提高猴痘疫情暴发时的应急能力。
2024, 23(9):1084-109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81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RP)革兰阴性(G-)菌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变化及相关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治疗的老年PDRP患者,对G-菌PDRP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PDRP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47例老年腹膜透析(PD)患者发生PDRP 406例次;PD老年患者PDRP总发病率和革兰阳性(G+)菌PDRP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P<0.05),而G-菌PDRP发病率随年份变化无明显下降趋势(P>0.05)。PD老年患者共发生G-菌PDRP 96例(106例次),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8.68%)。与2015—2018年相比,2019—2022年老年PDRP患者分离的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无明显变化,均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增加(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高、腹膜透析液第1天白细胞计数高、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的时间长是老年PD患者发生G-菌PDRP的危险因素(均P<0.05)。G-菌组老年PDRP患者的治愈率(83.96%)低于G+菌组(9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老年患者G-菌PDRP发病率无明显下降趋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G-菌PDRP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2024, 23(9):1106-1113.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47
摘要:目的 探讨奥马环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奥马环素单药或联合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9.4%(111例)。经奥马环素治疗后,观察到治疗有效组患者体温好转[(36.83±0.52)℃ VS (37.85±0.92)℃,P<0.001],白细胞计数[(7.78±4.07)×109/L VS (10.06±6.49)×109/L,P<0.001]、降钙素原[(0.63±1.19)ng/mL VS (4.43±10.14)ng/mL,P=0.001)]、C反应蛋白[(35.16±37.82) mg/L VS (105.08±99.47)mg/L,P<0.00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50.50±40.04) U/L VS (77.17±91.43)U/L,P=0.004)]均显著下降。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但未中断治疗。 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无效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Ⅱ)[17.0(9.5~22.0) VS 12.0(9.0~19.0),P=0.046]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7.0(4.5~10.0) VS 4.0(2.0~9.0),P=0.019]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终末期肝病(OR=77.691,95%CI:5.448~1 107.880,P=0.001)、机械通气(OR=6.686,95%CI:1.628~27.452,P=0.008)及联合万古霉素治疗(OR=6.432,95%CI:1.891~21.874,P=0.003)是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而奥马环素疗程(OR=0.905,95%CI:0.825~0.994,P=0.037)是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结论 奥马环素可作为难治性严重感染的替代疗法,不良反应较少,终末期肝病、机械通气、联合万古霉素治疗是感染患者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足够的奥马环素疗程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亟待大样本的病例研究来证实该结论。
2023(4):457-46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2
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新生儿外科病房收治的行肠造瘘手术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等。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27例手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1例,8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31.28%。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24例次)、胃肠道感染(24例次)和血流感染(23例次)为主,医院感染病例检出49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9.1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妊娠情况、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造瘘位置、造瘘方式、术后使用呼吸机、术后开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胎龄[OR=0.806,95%CI(0.676~0.962)]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0.484,95%CI(0.247~0.948)]是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出生低胎龄和NEC是引起肠造瘘术新生儿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新生儿加以重视。
2023(5):563-56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25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控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设计《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调查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的认知现状, 并统计分析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60 636份。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 女性占78.89%;年龄30~39岁的人员最多, 占39.64%;护理人员占53.05%。57 440名医务人员对结核病认知程度得分为合格(总分≥14分), 占94.73%;3 196名为不合格(总分≤13分), 占5.2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在医疗机构不同等级、类型、是否设有传染病科室,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参与职业防护培训次数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合格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影响甘肃省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的因素较多, 可通过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次数、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以及加强护理或医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等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