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1):77-8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49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特征与传播途径。方法 选取2023年1—10月某院肝外科监护病房CRKP临床感染株17株(临床感染组)、主动筛查株5株(主动筛查组)、环境分离株7株(环境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比较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ST分型差异,根据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传播途径。结果 29株CRKP分别携带4~18种耐药基因,52~98个毒力基因,3组CRKP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数量及基因型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T分型显示,29株CRKP主要包含ST11和ST15两大类,基于核心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共有7组不同的CRKP高度同源,其中4组有较为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的CRKP携带较多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部分菌株ST分型和系统发育树高度同源,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今后应加强防控措施以减少CRKP的传播。
2025, 24(3):301-30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2129
摘要:医用超声技术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疗手段,其探头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关键部件,存在病原体传播的潜在风险。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团队依据国际指南、国内标准及全国现状调研结果联合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医用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流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共识针对三类不同感染风险的超声探头——体表超声探头、经皮超声引导下有创操作的超声探头、体内超声探头,分别明确了复用处理原则;同时对超声探头隔离膜与耦合剂的使用规范和消毒水平、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操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复用处理的建筑布局与管理提出系统性建议,为保障超声诊疗安全提供科学防控框架。
2025, 24(3):396-40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0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该类手术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上报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并对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型、选择合理性及使用时机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7—2022年,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共上报54 868例眼科Ⅰ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三级中医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4.72%、1.79%、3.22%、6.63%。总体预防性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6.39%下降至2021年的2.31%。不同类别医院中,二级综合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17年的12.72%下降至2022年的0.53%,下降最显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类型以第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三级综合医院最高(17.13%),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08%)。全身静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1 h给药率以三级专科医院最高(88.17%), 三级综合医院最低(71.53%)。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三级中医医院最高(80.87%),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3.26%)。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在用药品种和用药途径方面仍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术前0.5~1 h给药率及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加合理应用。
2025, 24(4):437-45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2027
摘要: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存在异质性,导致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其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目前,对于克-雅病的感染防控尚缺乏相关共识。为在医疗机构及时识别诊断克-雅病并有效阻断其在医疗机构传播, 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15个临床关注问题,形成24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克-雅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其在医疗机构的传播风险。
2024, 23(3):291-29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9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与依从性,为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2017-2021年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4所医疗机构105个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为79.24(44.88~258.63)mL/(床·日),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从2017年的65.75 mL/(床·日)增至2021年的87.55 mL/(床·日),呈逐年增加趋势(P < 0.00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2.13%,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86.59%),医技最低(48.90%),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实施的方式中,采取流动水洗手占39.86%,速干手消毒剂擦手占42.27%,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13.22%,戴手套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4.65%,不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3,P < 0.05)。 结论 上海市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逐年增加,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和手卫生依从率存在差异,可通过连续监测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评估手卫生执行情况。
2023(1):89-9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140
摘要: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病区公共环境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污染情况。 方法 对某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病区公共区域、脱卸区域和个人防护用品进行采样,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报告Ct值, 分析个人防护用品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相关因素。 结果 共采集病区公共区域环境标本100份, 病区公共区域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30.00%, 脱卸区电梯地面、走廊公共区域地面、脱卸电梯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 分别为60.00%、60.00%、40.00%。一脱区和二脱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为18.33%、1.67%。48.33%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其中外层鞋套鞋底、外层手套和防护服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35.00%、21.67%、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生岗位和高风险操作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均P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病区公共环境、一脱区和个人防护用品可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做好个人防护和定期环境清洁消毒, 可以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2023(2):233-23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89
摘要:为科学指导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工作, 科学做好终末消毒, 有效避免不同类型患者间的交叉传播, 特组织国内部分感染控制及消毒领域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适用于所有可能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疗机构终末消毒, 指导工作人员严格进行环境物体表面、诊疗器械、空调管路等的终末消毒及效果评价, 重点针对消毒原则、消毒产品、个人防护、消毒方案及消毒效果评价给予工作上的指导。
2023(3):304-30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054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条件下,一种自主移动直射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对环境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消毒效果。 方法 制备0.5×106 CFU/mL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染菌载玻片,消毒机器人在不同时间、距离、角度、遮挡及移动状态下对染菌载体进行照射消毒。消毒后使用无菌棉签刮洗染菌载玻片并涂抹至血平板,35℃培养48 h后进行细菌计数,计算不同状态下的杀灭率和杀灭对数值。 结果 静置状态下,距离1 m处,照射5、10 min时,CRKP和MRSA的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距离1 m处,在保鲜膜遮挡和无遮挡条件下,照射5、10 min的CRKP和MRSA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消毒效果达标。移动状态下,对CRKP和MRSA各角度照射时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消毒效果达标。 结论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可在短时间内对多重耐药菌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某些穿透率较高的材质仍维持较佳的消毒结果。
2023(4):468-47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0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环境物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2022年6月15—30日,选取上海市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的27例核酸复阳人员,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对其当日所佩戴的口罩内、外侧及患者所住病房内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结果 27例复阳患者中,6例(22.22%)入院后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 35,21例(77.78%)入院后首次核酸检测Ct值≥35。162份环境相关标本中,16份(9.88%)核酸检测阳性,其中双基因阳性标本5份(3.09%),单基因阳性标本11份(6.79%)。不同采样位点中,床垫+床单的阳性率最高(18.52%),所有环境阳性标本的Ct值均>35。患者入院后第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Ct值是否 < 35与患者相关环境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物体表面污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复阳患者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污染所处环境的病毒载量较低,通过环境媒介传播的风险较低。
2023(6):724-73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085
摘要:目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有效性、生物膜的有效清除、水源性传播病原体的鉴定与防控、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持续有效性等都对医院感染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 也可以传递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噬菌体在降低多重耐药菌和清除生物膜中所展示出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使其具有成为医院感染防控新方法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噬菌体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相关研究, 包括在对抗多重耐药菌、清除生物膜方面的优势, 以及在医院感染病例识别、环境清洁消毒、水源性传播防控和医院综合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