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2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WHO《疫苗减少微生物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报告》解读及其对超级细菌疫苗研发的启示

      2025, 24(1):1-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02

      关键词:疫苗微生物耐药抗菌药物遏制耐药策略
      摘要 (125)HTML (508)PDF 974.55 K (649)收藏

      摘要:202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疫苗减少微生物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报告》,通过量化评估的方式首次报道了疫苗对于遏制微生物耐药(AMR)这一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发展威胁的巨大潜力,呼吁各界加强关注相关疫苗的使用及开发。本文就《疫苗减少微生物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报告》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超级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 我国抗菌药物管理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5, 24(1):6-1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33

      关键词:合理用药管理抗菌药物感染控制发展策略
      摘要 (240)HTML (431)PDF 1.04 M (717)收藏

      摘要:提升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是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概述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梳理抗菌药物管理历史沿革,厘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视病原检测工作、完善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建立多级别服务机制、组成多学科核心团队、健全管理体系等措施,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 某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

      2025, 24(1):52-5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56

      关键词:黏质沙雷菌流行病学抗菌药物耐药性
      摘要 (95)HTML (485)PDF 894.15 K (642)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黏质沙雷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该菌感染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检出黏质沙雷菌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3年共检出黏质沙雷菌388株,238株(61.34%)来自男性患者,150株(38.66%)来自女性患者;其中95株(24.49%)分离自14岁以下儿童,144株(37.11%)来自60岁以下的成年人, 149株(38.40%)来自60岁以上的老年人。33株来自新生儿,占总体的8.51%,占儿童中的34.74%。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检出率基本保持平稳的小幅度波动趋势(0.52%~0.60%),检出标本以痰为主(38.92%),科室分布以外科最多(39.69%), 妇产科最少(1.55%)。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97.42%), 其次为头孢呋辛(71.13%)、四环素(59.02%)、头孢孟多(57.47%)、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4.59%)、氨苄西林/舒巴坦(42.53%)、头孢西丁(34.02%)、氯霉素(15.21%)、呋喃妥因(14.18%)。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0.52%~8.25%,2022年出现了对多黏菌素耐药的黏质沙雷菌,2023年出现了对替加环素耐药的黏质沙雷菌。结论 临床应针对黏质沙雷菌感染的治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针对性地将黏质沙雷菌列为监测、感染预防管理的重点,预防和控制黏质沙雷菌感染的发生。

    • 湖南省带量采购和分级管理政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利用的影响

      2025, 24(1):105-11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42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带量采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药物利用评价Mann-Kendall趋势检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 (87)HTML (460)PDF 1.44 M (674)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和分级管理政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利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各级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频度(DDDs)、采购金额(Cost)、药品日均费用(DDDc)、每天每1 000居民用药频度(DID)的变化趋势,以2020年5月1日为带量采购政策的干预分界点,以2021年9月作为分级管理目录的干预分界点,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带量采购和分级管理政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影响。结果 在带量采购政策执行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s、DID明显上升,但长期趋势变化不显著;与政策执行前相比,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Cost和DDDc瞬时下降,DDDc长期趋势变化显著,但Cost长期趋势变化不显著。分级管理目录更新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s、Cost瞬时下降,但长期下降趋势不显著,并且DDDc呈长期上升趋势。结论 带量采购政策降低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c,短期内降低了Cost;但对DDDs、Cost、DID的长期影响有限;分级管理对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利用影响有限。

    • 两种不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方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比较

      2025, 24(1):121-12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71

      关键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方法实时监控合理考核
      摘要 (68)HTML (411)PDF 1.06 M (566)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方法,选择更适合的AUD纳入监控及管理,实现AUD合理化考核。方法 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实时监控AUD和出院患者AUD的计算模型,统计某院2023年1—5月13个住院科室和全院分别用两种计算方法产生的AUD,比较离散度,评估适用性,测算两种计算方法对科室考核影响。从2023年6月开始利用实时监控AUD系统实现对科室、医生、药物的三重监控,7月开始纳入考核,比较管控后两种计算方法2023年AUD的趋势变化。结果 实时监控AUD较出院患者AUD科室月度离散度更小,全院无明显差异,考核更合理。利用实时监控AUD管理后,2023年6月下降了4.54限定日剂量数(DDDs),2023全年下降了2.75 DDDs。结论 实时监控AUD更能体现实际用药水平,更具适用性,有利于科学管理AUD。

    • 2017—2022年上海市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分析

      2025, 24(3):396-40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0

      关键词:清洁切口手术眼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合理用药
      摘要 (45)HTML (70)PDF 925.29 K (59)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该类手术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上报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并对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型、选择合理性及使用时机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7—2022年,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共上报54 868例眼科Ⅰ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三级中医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4.72%、1.79%、3.22%、6.63%。总体预防性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6.39%下降至2021年的2.31%。不同类别医院中,二级综合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17年的12.72%下降至2022年的0.53%,下降最显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类型以第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三级综合医院最高(17.13%),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08%)。全身静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1 h给药率以三级专科医院最高(88.17%), 三级综合医院最低(71.53%)。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三级中医医院最高(80.87%),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3.26%)。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在用药品种和用药途径方面仍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术前0.5~1 h给药率及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加合理应用。

    •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认知现状调查

      2024, 23(3):284-29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14

      关键词: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认知程度医务人员现状调查
      摘要 (118)HTML (527)PDF 929.90 K (420)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的管理现状。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甘肃省14个地级市及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中与抗菌药物诊疗相关的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抗菌药物过敏判断标准、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相关操作知晓度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程度等。 结果 共收集到8 670名医务人员的有效问卷,其中医生3 300名,护士5 024名,药剂师328名;正高级职称160名,副高级职称775名,中级职称2 123名,初级职称5 612名。87.66%的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培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近2年来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8,P < 0.001)。正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中接受相关培训的占比最多(93.75%),不同职称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2,P < 0.001)。50.98%的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判断不清楚,其中大部分为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占68.52%;25.19%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清楚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其中副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有225名,占总副高级职称人数的29.03%;有6.11%的医务人员无皮试操作经验;有46.94%的医务人员表示所在医疗机构没有或不清楚医疗机构是否有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 结论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判断及抗菌药物应用的认知程度不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过敏管理整体水平较差,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普及率不高,急需加强督查、管理、培训等工作。

    • 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实践及评价

      2024, 23(3):330-33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65

      关键词:数智技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
      摘要 (128)HTML (457)PDF 1.16 M (329)收藏

      摘要:目的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体系,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效率,保障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方法 将抗菌药物指标预警、微生物送检信息化闭环管理、耐药监测数据决策系统等信息化体系应用到传统AMS体系中,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开展数智技术改进前后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质控指标,其中2021年的指标为对照组(改进前),2022年的指标为观察组(改进后),对比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改进趋势。 结果 对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各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较改造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0% VS 38.8%、20.9% VS 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低于对照组[(33.27±3.03)DDDs VS(42.06±4.42)DD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 < 0.001)。观察组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5% VS 96.8%),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均较对照组上升(分别为87.1% VS 84.5%、99.0% VS 9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数智技术赋能医院AMS体系,可促使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和合理。

    • 综合干预措施在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

      2024, 23(3):370-37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61

      关键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治疗前干预措施医院感染
      摘要 (144)HTML (724)PDF 935.12 K (546)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 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 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 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重点药物联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及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未有明显改善,说明相关措施还需进一步优化。

    •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21年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

      2024, 23(4):415-42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21

      关键词:毗邻颗粒链菌抗菌药物耐药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摘要 (81)HTML (688)PDF 898.68 K (548)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临床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 分析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 结果 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每年血标本临床分离毗邻颗粒链菌为83~152株, 2017年后呈逐渐增多趋势。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 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3.7%,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90%左右, 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82.8%, 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65.0%, 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率较低, 分别为32.7%、46.8%。2014—2021年毗邻颗粒链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不同程度上升, 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有所下降。 结论 临床血标本毗邻颗粒链菌检出数量呈上升趋势, 且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 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上一页123456
    共33页325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