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2):221-22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47
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医务人员针刺和锐器伤(NSIs)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华西口腔医院2020—2023年报告的NSIs病例,并分析NSIs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报告391例NSIs。仅有1例为无菌器械所致的损伤,其余390例均由污染器械所致。2020年85例,2021年107例,2022年113例,2023年86例。以实习医生为主(235例,60.1%)。294例(75.2%)NSIs发生在临床经验不足3年的医务人员。235例实习医生NSIs在不同月份的分布显示,NSIs在4—6月、7—9月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手拇指腹侧是最常见的NSIs部位(53例,13.6%),其次是右手食指腹侧(45例,11.5%)、左手食指腹侧(44例,11.3%)等;NSIs最常涉及的器械是各类注射器针头(84例,21.5%),其次是各类车针(76例,19.4%)和缝合针(49例,12.5%);发生阶段主要为治疗过程中(212例,54.2%);最常发生在牙体牙髓科(86例,22.0%)。追踪未发现NSIs引起的职业性血源感染病例。结论 NSIs主要发生在经验不足的口腔实习医生中,引起NSIs的器械与治疗操作阶段有关。
2024, 23(2):208-213.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57
摘要:目的 观察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以及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4—2022年, 某三甲医院感染控制团队对全院医务人员实施多模式手卫生干预, 回顾性分析手卫生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的相关性。 结果 病房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手卫生依从率从2014年64.98%提高到2022年85.01%(P<0.001),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从1.21%下降至0.83%(P<0.05), 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r=-0.369, P=0.027)。各季度不同区域及不同岗位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有所提高(P<0.001)。各季度5个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中, 无菌操作前与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小幅波动;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呈上升趋势; 接触患者前与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在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P<0.001)。 结论 多模式手卫生干预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2024, 23(3):284-29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14
摘要: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的管理现状。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甘肃省14个地级市及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中与抗菌药物诊疗相关的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抗菌药物过敏判断标准、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相关操作知晓度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程度等。 结果 共收集到8 670名医务人员的有效问卷,其中医生3 300名,护士5 024名,药剂师328名;正高级职称160名,副高级职称775名,中级职称2 123名,初级职称5 612名。87.66%的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培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近2年来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8,P < 0.001)。正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中接受相关培训的占比最多(93.75%),不同职称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2,P < 0.001)。50.98%的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判断不清楚,其中大部分为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占68.52%;25.19%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清楚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其中副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有225名,占总副高级职称人数的29.03%;有6.11%的医务人员无皮试操作经验;有46.94%的医务人员表示所在医疗机构没有或不清楚医疗机构是否有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 结论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判断及抗菌药物应用的认知程度不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过敏管理整体水平较差,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普及率不高,急需加强督查、管理、培训等工作。
2024, 23(3):291-29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9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与依从性,为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2017-2021年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4所医疗机构105个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为79.24(44.88~258.63)mL/(床·日),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从2017年的65.75 mL/(床·日)增至2021年的87.55 mL/(床·日),呈逐年增加趋势(P < 0.00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2.13%,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86.59%),医技最低(48.90%),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实施的方式中,采取流动水洗手占39.86%,速干手消毒剂擦手占42.27%,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13.22%,戴手套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4.65%,不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3,P < 0.05)。 结论 上海市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逐年增加,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和手卫生依从率存在差异,可通过连续监测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评估手卫生执行情况。
2024, 23(3):298-30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89
摘要:目的 研究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为手卫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2023年4月,专职感染监控人员对该院17个ICU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填写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监测表。 结果 使用隐蔽观察法共观察874次手卫生时机,执行手卫生时机501次,依从率57.32%,正确执行273次,正确率54.49%。不同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差异较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洁员的手卫生依从率(31.97%)低于护士(63.83%)、医生(58.77%)和其他人员(58.14%);保洁员的手卫生正确率(30.77%)低于护士(58.17%)。不同岗位人员及不同手卫生时刻未执行手卫生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患者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84.75%)高于接触患者前(41.27%)、清洁无菌操作前(30.00%)、接触血液体液后(45.4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66.67%)高于接触患者前和清洁无菌操作前。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及时间不够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人员的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82.35%)高于医生(52.63%);医生(82.46%)及护士(78.18%)手卫生时间不够的比率高于保洁员(51.85%)。 结论 在ICU,不同职业的人群、不同时刻手卫生执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综合其特点进行干预。
2024, 23(7):852-859.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08
摘要: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对猴痘的知识水平、意愿及态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于2023年1—4月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700名, 应用自行编制的猴痘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共回收问卷612份, 有效问卷581份, 回收率87.43%, 有效率94.93%。问卷平均得分为(128.80±27.70)分, 得分率为58.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不同年龄、职业、科室、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了解猴痘知识主动性和参加单位组织的猴痘相关的讲座情况医护人员的猴痘知识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对猴痘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医护人员对猴痘知识的培训, 提高猴痘疫情暴发时的应急能力。
2023(3):346-35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233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现状及原因。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回顾性调查某三甲中医院涉及针灸针操作的27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3年内发生针灸针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1 585名医务人员中共有164名发生231次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0.3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业类别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发生针灸针职业暴露的主要为学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及规培生)、 < 25岁、工作年限1年以内的医务人员。231次针灸针锐器伤涉及的针具主要为毫针(106次,45.88%);刺伤环节主要是拔针过程中(68次,29.44%);暴露场所主要是病房(82次,35.50%)。按原则规范处理的176次,占76.19%,及时上报148次,上报率为64.07%。 结论 中医医院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学员、新进员工的职业防护培训及考核,规范针具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进一步预防及降低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的发生。
2023(5):563-56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25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控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设计《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调查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的认知现状, 并统计分析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60 636份。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 女性占78.89%;年龄30~39岁的人员最多, 占39.64%;护理人员占53.05%。57 440名医务人员对结核病认知程度得分为合格(总分≥14分), 占94.73%;3 196名为不合格(总分≤13分), 占5.2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在医疗机构不同等级、类型、是否设有传染病科室,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参与职业防护培训次数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合格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影响甘肃省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的因素较多, 可通过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次数、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以及加强护理或医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等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
2023(8):907-91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810
摘要:目的 比较拱形、折叠形医用防护口罩的适合性检验通过率, 探索头面部尺寸与口罩适合性检验的关系。 方法 选取北京市6所医院的320名医务人员, 使用直角规、弯脚规、皮尺进行头面部尺寸测量, 采用TSI公司8038/8048型口罩适合性测试仪, 对某品牌的拱形、折叠形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定量适合性检验。 结果 320名受试者拱形、折叠形口罩的适合性检验通过率分别为44.38%、84.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65, P < 0.00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 形态面长对口罩适合性检验结果有影响, 形态面长较长的人群佩戴拱形口罩的适合性较好, 而形态面长较短的人群佩戴折叠性口罩的适合性较好。聚类分析显示, 拱形口罩在较大脸型人群中的适合性高于较小脸型人群, 而折叠形口罩在较小脸型人群中的适合性高于较大脸型人群。 结论 拱形、折叠形医用防护口罩的适合性存在差异, 形态面长、佩戴者脸型是影响口罩适合性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口罩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的参考依据, 为医务人员选择适合的口罩提供指导。
2023(11):1291-129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654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2022年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上报的643例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暴露部位、暴露环节、暴露原因、暴露后应急处理及随访情况。 结果 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86.00%),年龄≤25岁(64.39%)、工龄<5年(77.76%)发生职业暴露占比较高,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科室为急诊科(27.53%),职业暴露全年发生高峰集中在6—8月。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改进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实施,2013—2022年该院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95.79,P<0.001)。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89.89%),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91.44%)。暴露环节/操作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整理或清洗物品/器械(38.41%)、采血(16.95%)、拔针(14.15%)。儿童专科医院职业暴露源以无血源性传播病原体为主(71.38%),操作时因他人意外误伤占一定比率(18.66%)。 结论 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复杂,应根据其暴露特点进行根因分析,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重点季节的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