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SCCmec分型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基因分型,以了解医院感染MRSA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天津市南开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MRSA 40株,进行耐药谱分析、PFGE分型和SCCmec分型。结果40株菌耐药谱高度相似,可被分为A—E 5个PFGE型,其中A型21株,B型8株,C型4株,D型6株,E型1株;SCCmec分型:Ⅰ型1株,Ⅲ型33株,Ⅳ型1株,V型5株。通过对医院内菌株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析,明确了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即在2007年1月—2008年12月存在MRSA散发感染。结论 PFGE可有效鉴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SCCmec分型对是否为医院感染菌株有提示作用,两种分型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鉴定流行菌株的特征,为医院感染的监控提供依据。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流行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该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流行期间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9株以及环境中分离的2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析,建立DNA指纹图谱;同时应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4个基因型,其中E1和E2型分别有4株和3株,E3和E4型各1株;环境样本分离的24株中,17株属E1型。药敏结果显示,临床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株,环境分离株中19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此次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主要是由E1和E2基因型在患者之间的相互传播所致,同时患者所处环境也被明显污染。
目的了解某院近10年来临床分离细菌的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方法对该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住院和门诊就诊患者送检的60 846份临床标本(血液、尿液、咽拭子、痰、大便、阴道拭子和无菌体液)细菌培养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共分离临床细菌67属207种18 674株,细菌分离率30.69%(18 674/60 846),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与真菌的比例为54.42∶32.21∶11.56。前6位优势菌群分别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草绿色链球菌群、大肠埃希菌、酵母样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上升,条件致病菌检出增多,草绿色链球菌群、肠道致病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检出则下降(P<0.01)。结论该院菌群变迁符合现代感染基本特点;条件致病菌增多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更为不利。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体内多重耐药菌的定植情况和耐药特点。方法应用细菌学监测的方法对2008年11月—2009年4月入住该院ICU的82例患者鼻前庭拭子和直肠拭子进行筛查培养,并做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38例患者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46.34%。包括62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和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未检测到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62株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 (4.84%) 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不同细菌耐药情况不尽相同;4株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完全敏感,对克林霉素、磷霉素和庆大霉素部分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该院 ICU患者体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避免多重耐药菌在医院暴发流行。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和抗菌药物耐药相比,研制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前者。耐药的革兰阳性(G+)球菌是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达巴万星(dalbavancin)为Vicur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为替考拉宁类似物A40926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目前已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它对各类临床常见G+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达巴万星具有和替考拉宁相似的分子结构,但羧基肽基团末端的酰胺基修饰提高了达巴万星对葡萄球菌属,特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而亲脂支链和二聚体的形成提高了达巴万星的组织穿透性和与细菌细胞膜的亲和力。和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一样,达巴万星通过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上D丙氨酰丙氨酸末端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延伸和交联,阻止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目的探讨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所有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ICU患者进行1∶2 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个数(OR=4.03),留置鼻饲管(OR=11.37),使用呼吸机(OR=9.83),APACHE-Ⅱ(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OR=1.20);保护因素为使用维生素(OR=0.05)。结论改善患者的机体情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有利于预防和控制ICU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目的调查某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变迁,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1999—2007年分离的2 12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9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各年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只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总耐药率<3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耐药率逐年增加,应适当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以有效控制及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对某院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肠球菌属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17株肠球菌属细菌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41%和5.71%,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达70%以上。结论利奈唑胺对肠球菌属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尤其对多重耐药株所致感染的控制将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其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病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SICU 2005—2009年间615例留置导管患者的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年龄、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实施、病原菌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5例留置导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197例(32.03%),其中仅使用1种、同时使用2种及3种导管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0%、12.85%、56.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5,P<0.001)。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高,为15.51‰;留置导尿相关性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千导管日感染率分别为13.70‰、5.79‰。导管相关医院感染发生前导管平均使用时间:呼吸机(12.22±11.29)d,导尿管(13.09±13.29)d,血管导管(20.64±18.39)d。引起S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居首位的病原菌:呼吸机为不动杆菌属细菌(18.80%),导尿管为其他假丝酵母菌(36.46%),血管导管为不动杆菌属细菌(18.75%)。结论SICU患者导管使用数量多,住院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长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加强消毒隔离,缩短导管使用时间,严格落实洗手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防止耐药菌产生,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
目的调查某院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7—2008年间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结果12年共采集48 497份样本,合格39 161份,合格率80.75%。样本量与其合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空气合格率由60.04%升至97.91%;物体表面合格率由85.65%升至98.70%;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由78.75%升至99.62%;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由88.92%升至98.83%;紫外线灯合格率由77.62%升至97.13%;消毒灭菌物品合格率由97.27%升至100.00%(均P<0.01)。压力蒸汽灭菌器、污水处理在每年的监测中,合格率均为100.00%。结论该院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及环境卫生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目的分析和总结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规律。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间住院的65例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41.54%)、神经内科监护病房(29.23%)、神经外科监护病房(10.77%)、呼吸内科(10.77%)较常见;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70%;感染患者大多为年老体弱、基础疾病多、住院时间长且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感染前反复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部分病例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34.55%)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00%)较多。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病情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掌握其临床特点、感染分布及耐药规律,对临床预防与治疗尤为重要。
目的评价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入住某院ICU符合HAP诊断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高剂量组(n=50)和常规剂量组(n=34)。高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16 h;常规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24 h。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76.47%,差异无显著性(χ2=1.94,P>0.05);临床显效时间分别为(4.18±2.62)d和(5.64±2.72)d,疗程分别为(7.87±3.66)d和(9.64±3.52)d,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64.71%,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t=2.47,P<0.01;t=2.19,P<0.05;χ2=4.1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8.82%,差异无显著性(χ2=0.01,P>0.05)。结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ICU治疗HAP的疗效确切、安全,且能够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可以推广应用。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SSIs是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可致病情复杂化,影响患者康复,增加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1]。因此,深入了解SSIs的危险因素,逆转促进SSIs发生的病理生理条件,对降低SSIs发生率,保障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的了解某院2008年1—12月非发酵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细菌,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3 555份临床标本中共检出非发酵菌215株,检出率为6.05%,占总检出细菌株数的19.15%(215/1 123);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占非发酵菌总数的41.86%,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构成比分别为29.30%和16.74%。不同感染部位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各不相同,以痰和咽拭子、皮肤皮下组织分泌物检出较高,分别为15.32%、9.17%。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具有明显耐药性。结论该院临床感染患者标本中非发酵菌检出率较高,且耐药性较强。为及时控制非发酵菌感染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目的掌握某院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的非重复菌株资料,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年共分离病原菌5 697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3 627株(63.67%),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895株(15.71%),铜绿假单胞菌873株(15.32%),肺炎克雷伯菌446株(7.83%),鲍曼不动杆菌366株(6.43%);革兰阳性菌1 536株(26.9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48株(11.37%),肠球菌属373株(6.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49株(6.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逐年增高。病原菌标本来源前3位依次为痰(45.97%)、分泌物(16.54%)和尿(10.65%)。G-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为0.00%,但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已达23.85%~31.76%;上述4种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15.52%,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耐药率>7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和利奈唑烷耐药的葡萄球菌,但该类病原菌对临床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多>78.57%。结论该院住院患者病原菌主要分离自痰、分泌物和尿标本,以G-菌为主;细菌耐药性严重,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本单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重要参考价值。
目的了解某省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2008年分离的8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株脑膜炎奈瑟菌中有5株C群、1株B群、1株Y群及1株不可分群菌株。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利福平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则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各有4株耐药,对氯霉素和阿奇霉素各有1株耐药。结论8株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株中以C群为主;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等可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一线药物,脑膜炎奈瑟菌对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需引起重视。
目的探讨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MRSA感染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用1∶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样本量需求,纳入合格研究对象108对。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查阅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病史资料收集信息。资料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结果分析显示,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的因素为:高龄(≥65岁,P=0.013)、住院时间(P<0.001)、基础疾病种类(P<0.001)、侵入性操作项数(P<0.001)、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P<0.001)、抗菌药物种类(P=0.004)和使用时间(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P<0.001)、侵入性操作项数(P=0.00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P=0.001)和使用时间(P<0.001)等。结论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项数多、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是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促进病原学送检以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比分析制定和实施病原学送检制度与实施细则等行政管理和技术干预措施前后的病原学送检率、治愈好转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原学送检率、阳性率、阳性结果临床符合率分别从干预前的44.23%、43.48%、72.50%提高至58.82%、55.79%、89.74%,治愈好转率从93.27%上升至97.48%,平均住院时间从9.94 d缩短至8.97 d。结论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术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和抗感染疗效,缩短住院时间。
目的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8,P<0.05)。结论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