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1):6-1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33
摘要:提升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是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概述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梳理抗菌药物管理历史沿革,厘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视病原检测工作、完善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建立多级别服务机制、组成多学科核心团队、健全管理体系等措施,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2025, 24(1):85-9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016
摘要:目的 探讨一起手术部位感染(SSI)聚集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6—7月某医院骨科发生的SSI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医务人员、环境及手术器械进行微生物采样,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患者与环境分离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从4名医务人员鼻腔分泌物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名医生D1额及手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分析发现,2例患者切口分泌物与医生D1鼻腔、额与手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同源性。针对性采用综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暂停医生D1手术与换药等无菌操作;对包括医生D1在内的所有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务人员进行去定植,要求医生D1定期修剪鼻毛;加强无菌操作与手卫生的宣教与监管;将SSI患者集中隔离等。及时施行以上综合干预措施后,这起SSI聚集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外科医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能会导致患者SSI,可考虑对参与特定手术的外科医生定期进行主动筛查与去定植,必要时要求鼻毛茂盛的鼻腔定植者定期修剪鼻毛,以减少SSI的发生。
2025, 24(1):93-9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107
摘要:目的 对某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一起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聚集事件进行调查,为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7月,某中医院ICU出现多例CRKP感染患者,检出水平超过历年同期水平。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监测,对所分离的CRKP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查找可能传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 研究期间共确认13例患者发生CRKP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环境监测显示,131份环境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标本仅有2份标本检出CRKP,经PFGE鉴定显示2株分离自洗手池水槽标本的CRKP与2例近期住院患者检出的菌株高度同源。另有部分患者分离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结论 CRKP容易在ICU患者之间交叉传播并污染环境,应早期对其进行预警和调查,以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出现。
2025, 24(1):99-10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49
摘要:目的 探讨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临床特点及防控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9月—2024年3月某综合医院检出耳念珠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控措施,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共9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标本来源为尿5例(55.56%),痰3例(33.33%),腹腔引流液1例(11.11%);社区感染5例(55.56%),社区定植3例(33.33%),医院定植1例(11.11%);死亡5例(55.56%),出院3例(33.33%),转院1例(11.11%)。通过培训、纳入预警、单间隔离、个人防护、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强过程采样督促、督促送检和排查、终末消毒并采样合格方收治新患者等措施,患者环境采样均未检出耳念珠菌,未发生医院交叉传播。结论 重视耳念珠菌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交叉传播。
2025, 24(1):127-13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87
摘要:目的 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9—2023年共有3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平均年龄(51.8±22.6)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91.7%),其次为呼吸道症状(25.0%)。33例(91.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31例(86.1%)为医院感染,23例(63.9%)发病前实施过侵入性操作。3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不良12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24(1):143-148.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69
摘要:水槽相关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导致,采用无水护理可以降低其感染发病率、定植率,终止感染暴发和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本文介绍了水槽相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制、水槽设置及使用状况、相关的干预措施,阐述了无水护理相关程序、实施效果及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 24(2):149-15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368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倍受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灾害的形式直接造成人体死亡和伤残,以及通过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病媒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改变等途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过敏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等气候敏感性疾病发病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治理格局背景下医疗机构的应对框架,本文聚焦于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面临的挑战,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感染预防与控制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疗系统的气候韧性, 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24(2):168-175.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36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病风险及窗口期,分析应用多学科(MDT)管理方法降低CLABSI的效果,为CLABSI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所有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住院患者。使用2个阶段的单中心前后对照真实世界研究,第1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基线对照阶段,第2阶段(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为干预阶段,项目组运用MDT管理方法持续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流程,使用独立研发的CLABSI吹哨系统前瞻性监控CLABSI发病风险,并在CLABSI集束化防控策略中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增加了CVC置管后7 d内医护间交互核查(cross-checklist)的机制。结果 基线期CLABSI发病率为9.16%,日发病率为10.75‰;干预期CLABSI发病率为5.99%,日发病率为6.48‰;干预前后CLABSI发病率、日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VC置管后的第7~9天是CLABSI的急性发病期,急性期后发病风险趋于平缓,项目组在置管后的7 d内通过干预,成功降低了CLABSI发病风险(χ2=19.130,P<0.001)。结论 CVC置管后第7~9天是降低CLABSI的机会窗口,把握住这个时期,可以有效降低CLABSI发病风险。
2025, 24(2):176-18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60
摘要:目的 建立一套可量化的新生儿专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用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综合评价,促进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提升和改进。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指标进行反复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共开展3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3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9,专家意见Kendall和谐系数为0.322。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中可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获取13个。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较为科学,权重设置合理,且均为可量化指标,可用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纵向和横向评价,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2025, 24(2):193-20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166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G)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3月15日。纳入儿童SG感染的病例报告或病例系列报告文献,排除综述、仅有摘要不能获取全文的文献和中、英文以外的文献。2位研究人员独立采用病例报告质量评价工具表(JBI)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信息,总结SG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纳入35篇文献,65例患儿,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3例未报告性别;发病年龄20 h~3.5岁;菌血症53例,细菌性脑膜炎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尿路感染2例,肝脓肿1例;SG菌株对青霉素敏感率较高(96.1%);菌血症和脑膜炎多采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或头孢噻肟单药治疗,少数联用2种抗菌药物,4例心内膜炎均联用2种抗菌药物,1例肝脓肿联用3种抗菌药物;60例存活,4例死亡,1例未报告临床结局;7例脑膜炎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心内膜炎患儿并发肾小球肾炎。结论 儿童SG感染人群以低龄儿童为主,尤其是新生儿,导致的疾病以菌血症和脑膜炎最为常见,大部分患儿临床转归较好,少数菌血症患儿可因脓毒性休克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