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3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基于GBDT模型的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

      2024, 23(7):787-7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26

      摘要 (138) HTML (709) PDF 1.66 M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实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 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3日—6月5日某院四个位置为监测采样点,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多种空气环境数据,匹配各点位采集的空气微生物浓度数据,使用梯度提升树算法(GBDT)对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进行实时预测,并选取其他五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对比模型包括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最近邻(KNN)、线性回归(L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最后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三个指标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 GBDT模型在门诊电梯间(A点)、支气管镜诊间(B点)、CT候诊区(C点)和供应室护士站(D点)的MAPE值分别为22.49%、36.28%、29.34%、26.43%,GBDT模型在三个采样点的平均性能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仅在一个采样点略低于ANN模型。GBDT模型在四个点位的平均MAPE值为28.64%,即预测值偏离实际值28.64%,说明GBDT模型预测结果较好,预测值在可用范围内。 结论 基于实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数据的GBDT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提高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精度。

    • 环境卫生与医院感染的时间序列研究:基于广义相加模型(GAM)

      2024, 23(7):798-80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24

      摘要 (139) HTML (726) PDF 1012.91 K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分析环境卫生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 方法 收集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检出菌落形成单位(CFU)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 结果 单污染模型显示,医院感染与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β1=0.009, P=0.012),工作人员手月度平均菌落形成单位(MCFU/Dish)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间距(IQR),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13.28%(95%CI:2.82%~24.81%);亚组分析与滞后效应分析显示,工作人员手月度MCFU/Dish(卫生手消毒后)升高1个IQR,当月(lag0)医院感染超额风险(ER)为16.26%(95%CI:15.45%~17.09%)。多污染模型中,物体表面污染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医院环境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2011—2021年浙江省肺结核发病率预测: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

      2024, 23(7):806-8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245

      摘要 (68) HTML (706) PDF 994.75 K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在预测肺结核发病趋势中的应用。 方法 使用浙江省2011—2021年肺结核月度发病率数据,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该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获得的预测模型1和预测模型2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分别为7.94%、8.43%,而使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获得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8.87%,以上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均处于区间(7.9%~8.9%),显示预测模型表现优秀。 结论 三体模型是表现优秀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三体预测法是表现优秀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时空特征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4, 23(7):812-81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33

      摘要 (101) HTML (722) PDF 1.25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空间滞后模型探究结核病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筛选出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果 2017—2022年中国大陆31省市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0.53/10万、59.27/10万、55.55/10万、47.76/10万、45.37/10万、39.7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局Moran’s Ⅰ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空间分布图及LISA聚集图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率呈现出由西到东递减趋势。空间滞后模型将6个影响不明显因素的系数收缩为0,筛选出人均GDP(系数为-0.259)、城镇失业率(系数为-0.198)、全年日照时长(系数为-0.332)、年平均相对湿度(系数为-0.433)、年平均NO2浓度(系数为-0.263)、年平均PM10浓度(系数为-0.336)6个重要因素。 结论 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呈现出西高东低中部平稳的空间差异性及空间聚集性;社会经济、气候及空气污染对结核病发病有明显的影响。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西部地区结核病的防治,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广义线性模型的出血性脑卒中医院感染经济负担研究

      2024, 23(7):819-8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72

      摘要 (76) HTML (624) PDF 1013.09 K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 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相关信息、住院费用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医院感染组及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和广义线性模型法研究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住院日数、住院费用增量及医院经济负担。 结果 共纳入68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6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66%。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医院感染组199例患者成功匹配,医院感染组较对照组住院日数中位数增加16 d,增加1倍(Z=11.779,P<0.001),住院费用中位数增加34 597.42元,增加85%(Z=6.299,P<0.001);广义线性模型法中归因于医院感染因素的住院日数增加1.24倍,住院费用增加76%(均P<0.001);单项医疗费用支出中,医院感染组除手术费用外,其他各项医疗支出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因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经济负担为54.19万元。 结论 医院感染明显加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医院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临床工作人员应加强感染防控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节约医疗资源。

    •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4, 23(7):826-8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30

      摘要 (90) HTML (651) PDF 1.13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组(n=41)和SSI(-)组(n=322)。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SS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 结果 363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41例,发病率为11.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清蛋白水平、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前腹痛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较高(OR=2.059, 95%CI: 1.103~3.842)、清蛋白水平<35 g/L(OR=2.761, 95%CI: 1.312~5.811)、术前腹痛时间≥24 h(OR=3.589, 95%CI: 1.659~7.763)和手术时间≥2 h(OR=3.314, 95%CI: 1.477~7.435)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其保护因素(OR=0.338,95%CI:0.166~0.690,P < 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CI:0.794~0.825)。 结论 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较高、清蛋白水平<35 g/L、术前腹痛时间≥24 h和手术时间≥2 h,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 香芹酚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

      2024, 23(7):833-83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00

      摘要 (71) HTML (643) PDF 1.11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香芹酚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检测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形态学的影响、胞外多糖及荚膜多糖含量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rmpA2、magA、mrkA、mrkB、treC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结果 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12 μg/mL,且对该菌生物被膜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香芹酚干预状态下,生物被膜结构松散,细胞之间连接不致密;刚果红吸附试验与间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表明,香芹酚可降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荚膜多糖含量而不影响胞外多糖总含量;荧光定量PCR显示,在亚抑菌浓度香芹酚作用下,有关荚膜多糖合成、糖转运系统及菌毛黏附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均超过50%。 结论 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菌荚膜多糖合成、糖转运系统及菌毛黏附等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肉汤微量稀释法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敏感性检测的评价

      2024, 23(7):840-8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01

      摘要 (51) HTML (672) PDF 999.48 K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肉汤微量稀释(BMD)法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罗氏比例法和BMD法对海南省108株MDR-MTB及11株非MDR-MTB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对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 结果 罗氏比例法和BMD法药敏结果平均判读时间分别为28.0、8.5 d。罗氏比例法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的耐药率高于BMD法(均P<0.001);BMD法检测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高于罗氏比例法(均P<0.001)。以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为金标准,BMD法检测耐药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100%、95.69%~100%,除EMB(87.39%)、INH(94.96%)外,BMD法检测其他药物的耐药性符合率均≥95%。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76.19%(32/42),BMD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23.81%(1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8,P<0.001)。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MTB共34株,罗氏比例法耐药+BMD法敏感的26株MTB中,22株(84.62%)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罗氏比例法敏感+BMD法耐药的11株MTB中,5株(45.45%)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 结论 BMD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的MDR-MTB敏感性检测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 2018—2022年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

      2024, 23(7):847-8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33

      摘要 (68) HTML (696) PDF 874.33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市耐药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重庆市区县登记的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影响因素。 结果 2018—2022年该市区县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14.45%(558/3 862),总体呈下降趋势(χ2 趋势=22.739,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治肺结核患者中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工人及民工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最高(均P < 0.05),随年龄增加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降低(P趋势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利福平耐药风险逐渐降低,OR值从 < 25岁组的2.778下降至45~岁组的1.654(均P < 0.001)。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职业为工人及民工是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虽然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逐年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需重点关注流动人口、低龄、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和工人及民工相关人群。

    • 医护人员的猴痘认知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4, 23(7):852-85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08

      摘要 (83) HTML (485) PDF 901.52 K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对猴痘的知识水平、意愿及态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于2023年1—4月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700名, 应用自行编制的猴痘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共回收问卷612份, 有效问卷581份, 回收率87.43%, 有效率94.93%。问卷平均得分为(128.80±27.70)分, 得分率为58.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不同年龄、职业、科室、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了解猴痘知识主动性和参加单位组织的猴痘相关的讲座情况医护人员的猴痘知识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对猴痘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医护人员对猴痘知识的培训, 提高猴痘疫情暴发时的应急能力。

    • 感染预防控制与抗菌药物管理协同降低细菌耐药水平的临床实践

      2024, 23(7):860-8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28

      摘要 (106) HTML (371) PDF 946.63 K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应用感染预防控制(IPC)与抗菌药物管理(AMS)的协同模式降低细菌耐药水平的效果。 方法 收集某院2015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及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 评估IPC联合AMS协同模式的效果。 结果 与2015—2016年比较, 2021—2022年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从0.22%下降至0.16%(P<0.05),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48.48下降至42.17, 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9.45%下降至45.21%(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8.62%下降至33.13%(P<0.05); 与2017—2018年比较, 2021—2022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从60.73%上升至72.18%(P<0.05)。与2015—2016年比较, 2021—2022年除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检出率略有上升, 其余各类常见MDRO检出率均下降, 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采取IPC与AMS的协同模式, 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减少MDRO的产生和传播, 降低细菌耐药。

    • 基于DRG付费管理的骨创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评价

      2024, 23(7):868-87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06

      摘要 (79) HTML (354) PDF 891.05 K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管理方式下骨创伤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2年5月1日—2023年5月30日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SSI进行分组, 比较同一DRG细分组下发生SSI患者和非SSI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数、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之间的差异, 分析发生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 结果 研究共纳入435例按照DRG付费管理的手术患者, 其中22例患者发生SSI, SSI发病率为5.06%;SSI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数及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非SSI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患者的DRG细分组主要分布在IF45、IF15、IJ13、ZC13四组, 其中IF45、IF15、ZC13组中SSI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 IJ13组中SSI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在DRG付费管理方式下, 骨创伤患者发生SSI明显增加患者直接经济负担, 需不定期评估发现高风险DRG细分组患者, 以期采取精准感控干预, 降低SSI发病率。

    • 不同年龄段慢性胃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24, 23(7):874-8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56

      摘要 (45) HTML (251) PDF 927.81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慢性胃炎(CG)患者食物不耐受(FI)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CG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 根据是否Hp感染, 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测结果,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并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收治CG患者108例,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43例; 青壮年组(18~64岁)78例, 老年组(≥65岁)30例; Hp感染组60例, 未感染组48例。14种食物FI检测总阳性率为56.48%(61/108)。FI阳性率最高的5种食物: 虾(44.44%)、鸡蛋(40.74%)、螃蟹(35.19%)、大豆(31.48%)和鳕鱼(29.63%)。FI阳性率最高的5种食物, 青壮年组为鸡蛋(46.15%)、虾(38.46%)、大豆(37.18%)、鳕鱼(32.05%)和螃蟹(29.49%); 老年组为虾(60.00%)、螃蟹(50.00%)、鸡肉(33.33%)、大米(33.33%)和鸡蛋(26.67%)。不同年龄组患者的6种食物(螃蟹、鸡蛋、牛奶、虾、大豆和小麦)FI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p未感染组相比, 感染组年龄<65岁、男性、吸烟的患者比例及IgG抗体水平均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FI阳性率为65.00%, 非感染组为45.8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5, P=0.046)。两组患者6种食物(鳕鱼、螃蟹、鸡蛋、蘑菇、牛奶和虾)的FI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因素后, 海鲜类与非海鲜类FI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 其准确性较高。 结论 CG患者普遍存在FI, FI与年龄相关。FI检测结果可为患者的饮食提供指导, 降低食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Hp感染易诱发FI, FI可增加Hp感染风险。

    • 基于措施优先级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结直肠术手术部位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2024, 23(7):881-8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58

      摘要 (65) HTML (265) PDF 901.79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结直肠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防控措施执行的过程风险, 探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FMEA评估结直肠手术后SSI防控措施执行的整个流程, 对是否采取优化措施进行优先级排序, 比较FMEA实施前后结直肠手术SSI防控措施依从项达标率、SSI发病率。 结果 评估后SSI高优先级防控措施7项, 中优先级22项, 对中优先级措施加强控制, 重点对高优先级措施制定进一步的预防和可探测措施。改进后再评价结果显示, 7项高优先级措施降至中优先级; 16项中优先级措施降至低优先级。SSI防控措施执行达标率由77.15% (2 566/3 326)提高至92.47%(3 096/3 348), SSI发病率由6.04%(58/960)降至2.54%(60/2 364)。结论 运用基于措施优先级的FMEA可对结直肠手术SSI防控过程进行有效风险评估, 并结合现状针对性采用预防性风险控制措施, 可降低结直肠手术SSI发病率。

    • 项目管理法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中的临床实践

      2024, 23(7):889-8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77

      摘要 (75) HTML (298) PDF 1.02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项目管理法制定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方案, 并评价其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某院MICU收治的153例留置导尿管患者, 2021年7月—2022年3月患者为对照组(78例),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2022年7—12月患者为干预组(75例), 采用项目管理法完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日数、住院日数、CAUTI发生率; 同时比较干预组带入导尿管患者与本科室留置导尿管患者在三个质量周期主要指标的差异。 结果 干预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日数短于对照组[(9.51±2.57)d VS (11.10±2.8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7, P=0.038);两组患者住院日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患者导尿管留置日数: 第二质量周期短于第一质量周期, 第三质量周期短于第二质量周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0% VS 24.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7, P=0.026)。第一、二质量周期: 带入与本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留置日数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第一和第二质量周期: 带入与本科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项目管理法可降低MICU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发生率, 减少留置导尿管日数, 提升留置导尿管全流程的护理质量。

    • 病例报告
    • 利奈唑胺诱导致命性乳酸中毒: 一种极易混淆为脓毒性休克的不良反应

      2024, 23(7):897-90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11

      摘要 (51) HTML (280) PDF 905.23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北京、山东两所医院诊治的3例利奈唑胺诱导乳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 探讨其致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3例患者因病情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 在用药的不同阶段出现难以用脓毒性休克解释的乳酸中毒, 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 患者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 最终临床诊断为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 但初诊医生均考虑为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治疗, 2例患者转归良好, 1例患者死亡。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易被误诊为脓毒性休克, 广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不良反应早期诊断的认知与识别,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改善患者预后。

    • 综述
    •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检测方法

      2024, 23(7):901-9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63

      摘要 (128) HTML (367) PDF 1.05 M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 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 QS网络复杂多样, 信号分子种类繁多, 含量低, 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 以期为QS系统通路与机制, 药学、食品、临床、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疫苗研究进展

      2024, 23(7):910-9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87

      摘要 (70) HTML (224) PDF 1001.24 K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和组织坏死的重要食源性病原体, 致死因子是其产生的多种外毒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健康养殖需求的增加使疫苗预防更为重要。然而, 传统的产气荚膜梭菌外毒素疫苗可能存在效果不稳定及残留毒素和甲醛等问题, 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疫苗安全性的担忧。该文系统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传统类毒素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及基于反向疫苗学和免疫信息学设计的表位肽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为研发制备有效、安全的新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疫苗提供新思路。

    • 标准&#183;规范&#183;指南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2024, 23(7):918-9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30

      摘要 (100) HTML (426) PDF 828.79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