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项随机对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2024, 23(3):257-2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79

      摘要 (150) HTML (252) PDF 1.10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新型冠状病毒(抗新冠)治疗,试验组采取常规抗新冠治疗联合F61注射液。给药后随访15 d,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部CT,分析F61注射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12例受试者(试验组7例,对照组5例),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临床进展或死亡病例。对照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平均转阴时间为3.2 d,试验组为1.57 d(P=0.046);试验组用药后第3天及第5天的COVID-19相关目标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5)。根据临床分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0分等级疾病进展量表,两组受试者病情均有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未出现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两组受试者表现出不同程度血糖升高、尿葡萄糖升高、尿胆原升高、尿管型阳性及心律失常,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F61注射液在治疗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时初步展现出安全性和临床获益,国产药物的临床可及性好,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选择。

    • 重庆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4, 23(3):265-2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77

      摘要 (93) HTML (416) PDF 978.76 K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LTB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密切接触者2 591例,男女性别比为0.69:1,平均年龄(35.72±16.64)岁。检出LTBI 1 058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患有慢性病或大手术史,是否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以及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是否≥ 250 h者,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感染率随年龄和BMI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均P < 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54岁(OR=1.951,95%CI:1.031~3.693)、55~64岁(OR=2.473,95%CI:1.279~4.781)、其他职业(OR=0.530,95%CI:0.292~0.964)、教师(OR=0.439,95%CI:0.242~0.794)、学生(OR=0.445,95%CI:0.233~0.8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412,95%CI:1.025~1.944)、BMI < 18.5 kg/m2OR=0.762,95%CI:0.586~0.991)、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OR=1.621,95%CI:1.316~1.997)、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 250 h(OR=1.292,95%CI:1.083~1.540)是LTBI的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需重点关注高龄、农民、与患者接触程度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 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

      2024, 23(3):271-2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96

      摘要 (103) HTML (405) PDF 1019.74 K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金果榄、矮脚苦蒿和姜黄等十种清热解毒中药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的活性,筛选出具有体内抗感染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为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分别采用水、50%乙醇、95%乙醇提取十种清热解毒中药并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浸膏,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XDR-AB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共孵育,通过线虫的存活率判断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抗XDR-AB活性。 结果 随着姜黄和土荆皮提取物浓度的增大,XDR-AB感染的线虫存活率不断提高。姜黄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54.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01)、18.8%、13.3%;土荆皮的水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在浓度1 000 μg/mL时,可使XDR-AB感染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分别提高至47.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01)、23.8%、15.8%。 结论 姜黄和土荆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XDR-AB感染活性,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药效验证,以期发现新型抗XDR-AB感染的抗菌药物。

    • 中段尿培养检出B群链球菌的临床意义

      2024, 23(3):277-2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753

      摘要 (96) HTML (443) PDF 931.13 K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段尿培养中分离出B群链球菌(GBS)的临床意义和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尿路感染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搜索2020年2月-2022年12月南京某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段尿培养分离出GBS的菌株信息,筛选资料完整者,查阅病例资料、尿常规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中段尿培养标本共检出非重复细菌9 081株,其中GBS 425株,占比4.7%,位列第6。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共纳入365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69例(46.3%),女性196例(53.7%),平均年龄(55.4±15.2)岁。365例检出GBS的患者来源于17个科室,泌尿外科(237例,64.9%)占比最高。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136例,糖尿病95例,泌尿系统结石120例,泌尿系统肿瘤98例;211例患者接受了泌尿系统手术,术前均使用了抗菌药物,205例在术后留置导尿管;9例在妊娠中晚期尿液中检出GBS。GBS菌落计数≤ 104 CFU/mL占36.4%(133例),104~105 CFU/mL占38.9%(142例),≥ 105 CFU/mL占24.7%(90例)。有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占24.9%(91例),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占75.1%(274例)。男性中有尿路感染症状者低于女性(19.5% VS 29.6%,P < 0.05)。随着尿培养GBS菌落计数增加,有尿路感染症状的患者比例呈升高趋势(P < 0.05)。尿培养送检当日尿常规白细胞、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阳性比率分别为53.2%、50.1%、3.8%。有症状尿路感染患者中尿潜血、白细胞酯酶、白细胞、尿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无症状性菌尿患者(均P < 0.05)。未发现GBS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在40%左右,对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60%。 结论 尿液中分离出GBS在非妊娠成人中比较常见,有尿路感染症状者仅占少数。尿培养、尿常规结果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尿液中GBS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认知现状调查

      2024, 23(3):284-2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14

      摘要 (104) HTML (343) PDF 929.90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的管理现状。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甘肃省14个地级市及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中与抗菌药物诊疗相关的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抗菌药物过敏判断标准、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相关操作知晓度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程度等。 结果 共收集到8 670名医务人员的有效问卷,其中医生3 300名,护士5 024名,药剂师328名;正高级职称160名,副高级职称775名,中级职称2 123名,初级职称5 612名。87.66%的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培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近2年来接受过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8,P < 0.001)。正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中接受相关培训的占比最多(93.75%),不同职称医务人员近2年接受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2,P < 0.001)。50.98%的医务人员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判断不清楚,其中大部分为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占68.52%;25.19%的医务人员表示不清楚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头孢类药物,其中副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有225名,占总副高级职称人数的29.03%;有6.11%的医务人员无皮试操作经验;有46.94%的医务人员表示所在医疗机构没有或不清楚医疗机构是否有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 结论 医务人员对常见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判断及抗菌药物应用的认知程度不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过敏管理整体水平较差,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小组普及率不高,急需加强督查、管理、培训等工作。

    • 上海市74所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相关分析

      2024, 23(3):291-2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9

      摘要 (107) HTML (494) PDF 1022.72 K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与依从性,为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2017-2021年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及依从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4所医疗机构105个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为79.24(44.88~258.63)mL/(床·日),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消耗量从2017年的65.75 mL/(床·日)增至2021年的87.55 mL/(床·日),呈逐年增加趋势(P < 0.00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2.13%,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86.59%),医技最低(48.90%),不同职业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实施的方式中,采取流动水洗手占39.86%,速干手消毒剂擦手占42.27%,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13.22%,戴手套未采取手卫生措施占4.65%,不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3,P < 0.05)。 结论 上海市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逐年增加,不同类型ICU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和手卫生依从率存在差异,可通过连续监测手卫生用品平均每床日消耗量评估手卫生执行情况。

    • 某三级甲等医院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调查分析

      2024, 23(3):298-3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89

      摘要 (133) HTML (565) PDF 924.32 K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为手卫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2023年4月,专职感染监控人员对该院17个ICU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填写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监测表。 结果 使用隐蔽观察法共观察874次手卫生时机,执行手卫生时机501次,依从率57.32%,正确执行273次,正确率54.49%。不同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差异较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洁员的手卫生依从率(31.97%)低于护士(63.83%)、医生(58.77%)和其他人员(58.14%);保洁员的手卫生正确率(30.77%)低于护士(58.17%)。不同岗位人员及不同手卫生时刻未执行手卫生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触患者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84.75%)高于接触患者前(41.27%)、清洁无菌操作前(30.00%)、接触血液体液后(45.4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未执行任何手卫生措施的比率(66.67%)高于接触患者前和清洁无菌操作前。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及时间不够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人员的手卫生步骤不全的比率(82.35%)高于医生(52.63%);医生(82.46%)及护士(78.18%)手卫生时间不够的比率高于保洁员(51.85%)。 结论 在ICU,不同职业的人群、不同时刻手卫生执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综合其特点进行干预。

    • 普雷沃菌血流感染: 一项为期10年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4, 23(3):305-3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60

      摘要 (87) HTML (553) PDF 899.28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拓宽诊疗思路。 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23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来源、感染菌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 结果 共纳入23例确诊为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共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大部分患者血流感染前有相关诱发因素,如手术操作(11例,47.8%)、恶性肿瘤(10例,43.5%)、糖尿病(9例,39.1%)、导尿管置入(10例,43.5%)等。感染菌种共9类,主要为颊普雷沃菌(6例,26.1%)、二路普雷沃菌(5例,21.7%)和中间普雷沃菌(4例,17.4%)。感染来源主要为肝胆系统(6例,26.1%)、腹腔及胸腔(4例,17.4%)和泌尿生殖道(4例,17.4%)。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4例(17.4%)并发感染性休克,18例(78.3%)患者经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 当怀疑不典型病原菌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时,应尽早去除诱发因素,积极留取血液送培养,依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 三种干预方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及临床经济学评价

      2024, 23(3):310-3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58

      摘要 (123) HTML (277) PDF 926.14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蜂蜜、低温氧气雾化及常规漱口水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性口腔黏膜炎(CIOM)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 方法 选取2023年2-5月宁夏银川市某三甲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9例ALL患者,随机分为蜂蜜组、低温氧气雾化组和常规漱口水组,每组43例。化学治疗期间,蜂蜜组用蜂蜜涂抹于口腔黏膜表面;低温氧气雾化组以粒细胞刺激因子为雾化液,经低温氧气雾化吸入;常规漱口水组用医嘱漱口水漱口。 结果 蜂蜜组、低温氧气雾化组和常规漱口水组分别有7例(16.28%)、9例(20.93%)和20例(46.51%)患者发生CIOM,三组患者CIOM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1.598,P=0.003)。蜂蜜与低温氧气雾化对ALL患者CIOM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漱口水(均P < 0.05),但蜂蜜与低温氧气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蜂蜜组的成本低于低温氧气雾化组及常规漱口水组(均P < 0.05),低温氧气雾化组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成本远高于蜂蜜组与常规漱口水组(均P < 0.05)。 结论 蜂蜜对ALL患者CIOM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 血液肿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疑似暴发调查与控制

      2024, 23(3):316-3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72

      摘要 (125) HTML (385) PDF 1.11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疑似暴发事件进行追踪调查,为有效控制CRKP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6月在某教学医院成人血液科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取CRKP感染患者特征及造成事件传播的危险因素,采用血营养琼脂培养基现场接种法对病区进行环境采样寻找目标菌(CRKP),比较采取控制措施后环境微生物清除状况及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 CRKP造成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共6例,罹患率1.29%(6/464),与2021年同期(0)相比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环境卫生学监测中,CRKP检出率为2.27%(1/44),来自感染患者居住床单元床帘表面,与2例患者检出的CRKP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3株CRKP的16s RNA完全相同,相似度100%;3株CRKP的7个管家基因均相同,均属ST11型。采取综合控制措施:适当关闭病区、集中隔离患者、病区终末消毒、固定医务人员并相对限制其活动区域,采取措施后病区微生物菌落数合格率较采取措施前提高(2.27% VS 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干预后未再出现CRKP感染病例,控制措施有效。 结论 本次暴发事件由我国常见CRKP中的ST11型引起,层流床床帘是病原菌传播的载体。推测清洁消毒不规范、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传播的主要原因。而采用适当关闭病区策略、集中隔离患者能快速有效阻止传播蔓延。

    • 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2024, 23(3):323-3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3

      摘要 (105) HTML (499) PDF 926.29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实施现状,为优化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方法 从8个省/自治区的省部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分层抽样,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开展线上调查。 结果 123所妇幼保健机构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90.24%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开展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和重症监护病房(非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妇幼保健机构比率分别为89.66%、85.96%、80.77%和74.19%,51.22%的妇幼保健机构实现了医院感染病例信息化监测。94.31%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工作,90%以上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开展了环境卫生学监测,71.54%的妇幼保健机构由消毒供应中心对复用诊疗器械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90%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三级预检分诊制度,86.18%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了过渡病房。妇幼保健机构对建档孕产妇、高危新生儿、保健人群和长期康复患者等特殊就诊人群普遍采取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全预约就诊和单独分区就诊的管理模式,但开展互联网复诊的妇幼保健机构比率 < 50%。 结论 妇幼保健机构普遍开展了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信息化监测程度有待提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中普及程度较高,少数妇幼保健机构复用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流程不规范。特殊就诊人群得到有效管理,互联网医疗有待进一步推广。

    • 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实践及评价

      2024, 23(3):330-33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65

      摘要 (97) HTML (257) PDF 1.16 M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体系,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效率,保障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方法 将抗菌药物指标预警、微生物送检信息化闭环管理、耐药监测数据决策系统等信息化体系应用到传统AMS体系中,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开展数智技术改进前后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质控指标,其中2021年的指标为对照组(改进前),2022年的指标为观察组(改进后),对比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改进趋势。 结果 对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各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较改造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0% VS 38.8%、20.9% VS 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低于对照组[(33.27±3.03)DDDs VS(42.06±4.42)DD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 < 0.001)。观察组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5% VS 96.8%),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均较对照组上升(分别为87.1% VS 84.5%、99.0% VS 9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数智技术赋能医院AMS体系,可促使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和合理。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ICU获得性感染的Meta分析

      2024, 23(3):336-3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371

      摘要 (92) HTML (246) PDF 1.14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 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量,并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预防效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了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FMEA方法降低了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OR=0.40,95%CI(0.31~0.51),P < 0.0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7~0.51),P < 0.01]、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OR=0.28,95%CI(0.18~0.46),P < 0.01]、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OR=0.46,95%CI(0.37~0.58),P < 0.01]、ICU医院感染发病率[OR=0.46,95%CI(0.37~0.59),P < 0.01],提高了ICU患者及家属满意度[OR=2.34,95%CI(1.72~3.17),P < 0.01]。 结论 FMEA能有效预防ICU获得性感染,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 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经济负担分析

      2024, 23(3):344-3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17

      摘要 (74) HTML (255) PDF 927.04 K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为制定医院感染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新生儿科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采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和边际分析法评估医院感染给低出生体重儿和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 结果 共纳入1 048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124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8%。经倾向指数匹配法共成功匹配109对。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低出生体重儿住院中位日数分别为34.0、11.0 d,医院感染组低出生体重儿延长住院日数23 d(P < 0.001)。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总费用的中位数分别为38 067.6、12 375.7元,医院感染组低出生体重儿多支出住院总费用25 691.9元(P < 0.001);在增加的费用中,以检查费、治疗费和药费为主。不同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组住院总费用均高于非医院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胎龄 < 32周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总费用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当边际利润率分别为5%、10%、15%时,医院感染导致医院经济损失分别为37.1万元、74.2万元、111.4万元;损失利润比为0.33,损失利润与感染系数比值为2.79。 结论 医院感染给低出生体重儿和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生体重≤ 1 000 g组和胎龄 < 32周低出生体重儿是重点防控人群。可通过损失利润与感染系数比值估计医院的经济损失,及时调整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 口腔诊疗操作中高频接触表面的量性研究

      2024, 23(3):351-3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31

      摘要 (70) HTML (285) PDF 1.01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口腔诊疗操作中高频接触表面,为清洁消毒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 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口腔医院7个门诊科室环境表面的接触时间与频次进行调查,计算平均接触频次、95%置信区间及累积接触频率。 结果 口腔诊疗操作中环境表面平均接触26.75次/操作,平均接触频次最高为牙体牙髓病专业(46.25次/操作),最低为口腔黏膜病专业(10.19次/操作)。高频接触表面为无影灯手柄、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及手柄(医生侧)、电脑键盘及鼠标、三用枪手柄及线前端、高速牙科手机及线前端,接触频次分别为3.99、3.85、2.65、1.86、1.40次/操作。所有口腔专业的高频接触表面均包含综合治疗台操作面板及手柄(医生侧),75%的专业包含电脑键盘及鼠标,50%的专业接触频次最高为无影灯手柄;环境表面平均接触频次最高为牙冠预备操作(113.50次/操作),最低为正畸咨询(8.50次/操作)。 结论 不同口腔专业及不同口腔诊疗操作的高频接触表面不同,医疗机构应根据口腔科室高频接触表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及管理措施,切实提升环境清洁消毒质量。

    • 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的诊断及临床特点

      2024, 23(3):358-36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36

      摘要 (80) HTML (226) PDF 972.36 K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的诊断及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1月某院收治并诊断为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注意事项。 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73岁,急性起病,均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3例患者有家禽接触史,1例有流产山羊接触史。4例患者从有临床症状到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间隔时长为1~6 d,且入院时氧合指数(PaO2/FiO2)均<200 mmHg,随病情发展呈进行性下降,需积极呼吸机支持。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3例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4例患者中2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4例患者血清肌酐均升高,2例轻度低钠血症;4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明显升高。4例患者胸部CT表现以单个或多个肺叶累及为主,渗出实变,后期累及多个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检测出流产衣原体DNA序列。结合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胸部C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结果,诊断为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通过及时调整以多西环素为基础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结论 流产衣原体也可能导致人类肺炎发生,感染后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当患者有动物接触史时,需警惕此类疾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以检出流产衣原体。

    • 2016—2021年某妇幼保健院早产儿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024, 23(3):364-36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07

      摘要 (62) HTML (266) PDF 917.31 K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早产儿医院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产儿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儿进行调查分析,查阅病历,收集早产儿基本信息及住院期间诊疗信息。 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 559例,其中男1 964例,女1 595例;平均出生体重(2 108.66±631.17)g。发生医院感染109例,发病率3.06%;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44.04%)、血流感染(28.44%)、胃肠道感染(14.68%);检出医院感染相关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86.84%),革兰阳性菌3株,真菌2株。主要分离病原菌为产气肠杆菌(28.95%)、肺炎克雷伯菌(28.95%)。经单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污染、出生体重<2 500 g、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24、3.805、3.776、5.412,均P < 0.05);剖宫产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OR=0.362,P<0.05)。 结论 早产儿医院感染风险高,影响因素多,临床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有循证依据的防控措施减少风险因素暴露,保护早产儿健康。

    • 综合干预措施在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

      2024, 23(3):370-3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61

      摘要 (96) HTML (535) PDF 935.12 K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 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 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 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重点药物联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及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未有明显改善,说明相关措施还需进一步优化。

    • 综述
    • 粪菌移植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 23(3):377-38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632

      摘要 (116) HTML (287) PDF 945.97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在机体抵御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粪菌移植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和孢子群移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关于洗涤粪菌质量控制和粪菌样本分级》的技术标准,旨在减少与粪菌移植相关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及医技人员对粪菌移植的接受度。粪菌移植在治疗艰难梭菌复发感染领域取得成功后,在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应用也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本文就粪菌移植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各类感染性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024, 23(3):385-3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088

      摘要 (59) HTML (255) PDF 929.10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 伊丽莎白菌属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2024, 23(3):391-3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346

      摘要 (129) HTML (482) PDF 934.61 K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伊丽莎白菌属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伊丽莎白菌属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由于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对伊丽莎白菌属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耐药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伊丽莎白菌属感染的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