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3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源流(1911—2023年)

      2024, 23(11):1333-13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66

      摘要 (29) HTML (22) PDF 964.58 K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本文溯源1911—2023年,从雅礼时期公共卫生的发端、湘雅初创、湖南医学院卫生系的设立等多个时期的公卫大事进行总结,是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首次系统整理。湘雅公共卫生学科史的主要节点如下:(1)颜福庆博士是湘雅创办前后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的奠基人,公共卫生一词提出的第一人。(2)湘雅的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始于1916年,开课于1918—1919学年。(3)到1975年卫生系成立前,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课程一直是湘雅学生的必修科目。(4)1988年,卫生系改为预防医学系,同时建立了预防医学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4月,中南大学合并组建后更名为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湘雅公共卫生自发端以来,几乎参与国内所有的重大公共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和服务人民健康。

    • 论著
    • 大鼠脓毒症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2024, 23(11):1344-134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12

      摘要 (19) HTML (13) PDF 1.06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大鼠脓毒症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的相关性。方法 45只大鼠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模型组,模型组建立脓毒症肺损伤大鼠模型,sham组开腹后仅游离盲肠后关腹,不进行结扎和穿刺,对照组为健康大鼠。使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HNL;血气分析仪检测氧合指数;计算肺组织湿/干比;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计算肺损伤评分。结果 对照组及sham组12、24、36 h的IL-6、IL-1β、TNF-α、HNL水平、氧合指数、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12、24、36 h的IL-6、IL-1β、TNF-α、HNL水平、氧合指数、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结构正常,且未见水肿,sham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12、24、36 h肺组织结构严重破坏,肺泡萎陷,炎症细胞严重浸润,但随着时间延长病理改善。脓毒症肺损伤大鼠中,HNL与IL-6、IL-1β、TNF-α、肺部湿/干比、肺损伤评分呈现正相关性(均P<0.05),与氧合指数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 脓毒症肺损伤大鼠中HNL显著升高,炎症反应严重,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加重,氧合指数降低,且HNL水平与IL-6、 IL-1β、TNF-α水平、肺组织湿/干比、肺损伤呈正相关性,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 基于FMEA管理模式的风险评估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2024, 23(11):1350-13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361

      摘要 (25) HTML (13) PDF 1.20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ROB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风险及质量评价,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评分,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研究,42 815例患者,其中FMEA管理模式组21 784例,对照组21 0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MEA管理模式组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OR=0.31,95%CI(0.24,0.40)]; 与常规管理模式相比,FMEA管理模式组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OR=0.53,95%CI (0.36,0.78)]、呼吸系统感染发病率[OR=0.44,95%CI(0.35,0.56)]、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OR=0.45,95%CI(0.38,0.53)]及血液系统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8,0.45)]更低(均P<0.01)。结论 FMEA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在医院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

    • ICU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入院24小时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30天内预后的关系

      2024, 23(11):1358-13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59

      摘要 (23) HTML (10) PDF 1.00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ICU收治的MDRO肺部感染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D-二聚体(D-dimer)、降钙素原(PCT)、超敏肌钙蛋白(TNTsh)、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血清学指标。采用单因素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学指标与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关联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275例MDRO肺部感染病例;年龄22~99岁;预后良好组181例(65.8%),预后不良组94例(34.2%)。预后不良组PCT、D-dimer、RDW-CV、RDW-SD、TNTsh、NT-proBN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CV[OR=19.011,95%CI(5.247~68.882),P<0.05]、RDW-SD[OR=13.693,95%CI(3.820~49.087),P<0.05]增高为MDRO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RDW-CV、RDW-S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6,最佳截断值为14.45%、49.60%。结论本研究提示RDW值与MDRO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结局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其预后的评估指标之一,实现提前干预和风险评估价值。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机制的研究

      2024, 23(11):1365-13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89

      摘要 (30) HTML (8) PDF 1.01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揭示其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首次分离的CZA耐药CRKP,采用基因扩增法和胶体金法检测blaKPCblaNDMblaOXAblaVIMblaIMP五种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KP)相对拷贝数以及表达量,采用全基因测序方法分析KPC突变株的突变位点,以分析CRKP流行特征及对CZA的耐药机制。结果共分离73株对CZA耐药的CRKP,其中37株(50.68%)为KPC+NDM联产菌株,33株(45.21%)为单产NDM的菌株(单产NDM-5 23株,单产NDM-1 10株),3株单产KPC的菌株。发现菌株KP-2842为ST11型KPC-33突变株;菌株KP-2127和KP-2189为产KPC-2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相比,其blaKPC拷贝量分别上调1.04~3.86倍,而表达量分别增加6.66~12.93倍;胶体金法与PCR结合双向测序方法两者结果一致性良好,同时可以覆盖联产酶及KPC-33突变体的检测。结论该院CRKP对CZA耐药机制主要由金属酶NDM介导,其中NDM、KPC联产是本地区CRKP的主要特点,部分菌株对CZA耐药可能由blaKPC-2高拷贝和高表达导致,并在江苏地区的ST11型CRKP中首次发现了KPC-33突变体。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肠道定植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2024, 23(11):1373-137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111

      摘要 (23) HTML (11) PDF 967.70 K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肠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定植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方法将常州某三级医院2023年3—12月进行肠道CRE筛查的392例ICU患者按筛查结果分为定植组(n=42)和非定植组(n=350),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最后一次筛查前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42例CRE筛查阳性患者检出CRE 44株,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占65.9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5.91%)、阴沟肠杆菌(13.64%);定植组患者从入ICU到肠道CRE筛查阳性的平均时间为14 d;长期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1.47,95%CI:1.31~1.65),机械通气(OR=1.14,95%CI:1.06~1.22),存在肠杆菌目细菌感染(OR=10.10,95%CI:3.28~32.09)是肠道CRE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15 d (χ2=167.52,P<0.001)和机械通气≥15 d (χ2=101.03,P<0.001)的患者肠道CRE定植风险更高。结论临床应提高病原学送检,及时进行抗肠杆菌目细菌感染治疗;慎重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缩短疗程;并积极评估机械通气指征,及时撤机。

    • 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42例临床特征及菌株药物敏感性

      2024, 23(11):1379-13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40

      摘要 (19) HTML (7) PDF 957.85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试验数据。结果 10年内共分离出罗尔斯顿菌属80株,其中非重复皮氏罗尔斯顿菌42株(52.5%)。42株皮氏罗尔斯顿菌中,64.3%分离自男性患者;分离自痰、导管、血、咽拭子、引流液标本的菌株分别占38.1%、28.6%、19.0%、4.8%、2.4%;临床来源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病房(ICU)占比最高(52.4%);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先升后降,之后呈小幅波动,各科室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氏罗尔斯顿菌对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敏感率为78.3%~90.9%;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头孢唑林则完全(100%)耐药,对氨曲南、黏菌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同样具有较高的耐药率(80.0%~97.4%)。对21种抗菌药物在不同年份间的耐药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皮氏罗尔斯顿菌主要来自ICU,感染人群以成年男性居多,从痰和导管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最多;菌株呈现多重耐药,应注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加强细菌耐药动态监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实施早期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新冠发病率的Meta分析

      2024, 23(11):1384-13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60

      摘要 (18) HTML (12) PDF 1.01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长新冠)发病率。方法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使用相关检索词分别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截至2024年发表的无语言限制的研究。中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数据库,外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三步法筛选纳入文献,应用Stata 17.0软件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至少出现一种后遗症的发病率为29.62%;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19.10%)、关节或肌肉疼痛(11.06%)、记忆力减退(9.71%)、脑雾(8.80%)、咳嗽(8.42%)、头痛(7.26%)和咽喉痛(6.6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个月VS 6个月),嗅觉或味觉改变的发病率明显降低(7.22% VS 0.78%);女性占比(<50% VS 50%~65% VS >65%)越高,关节或肌肉疼痛发病率越高(1.09% VS 4.62% VS 19.53%);中位年龄(≥45岁VS <45岁)越大,胸痛或胸闷发病率(0.90% VS 3.86%)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患者长新冠发病率较高,可引起各种症状,随访时间、中位年龄和性别占比对一些症状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影响。

    • 肺炎衣原体与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及其对机体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2024, 23(11):1391-13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855

      摘要 (15) HTML (8) PDF 1.14 M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肺炎衣原体(Cpn)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共感染的特征及其对SARS-CoV-2诱导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日—2023年2月20日郴州市某医院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按COVID-19严重程度将重型和危重型作为重症组,轻型和中型作为轻症组,再依据患者年龄(≥18岁为成年,<18岁为未成年)分为成年重症组、成年轻症组、未成年重症组、未成年轻症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对重症组、轻症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进行1 ∶1匹配。收集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咽拭子及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pn IgG/IgM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IL)-8等12项常见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型和危重型(重症)患者61例,轻型和中型(轻症)患者41例;年龄≥18岁的患者71例,年龄<18岁未成年患者31例。成年重症组患者39例,成年轻型组患者32例,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30对;未成年重症组患者22例,未成年轻型组患者9例,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8对。COVID-19患者中Cpn IgG、IgM阳性率分别为36.27%(37例)、8.82%(9例),其中1例Cpn IgG和IgM同为阳性。成人重症组合并Cpn Ig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干扰素(IFN)-α水平高于IgG阴性患者(P=0.037),两组患者BALF、血清标本中其他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轻症组合并Cpn Ig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IL-8和IL-17水平均高于Cpn IgG阴性患者(均P<0.05)。未成年轻症组合并Cpn IgM阳性患者BALF及血清标本中IL-8水平均高于Cpn IgM阴性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n IgG阳性和IgM阳性都不是导致COVID-19发展成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pn感染不是导致COVID-19患者发展成重症的危险因素,Cpn感染对SARS-CoV-2导致的炎症因子分泌影响有限。

    • 主动干预模式在提高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4, 23(11):1398-14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52

      摘要 (20) HTML (10) PDF 1.03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主动干预模式在提高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产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病原学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实施主动干预措施,2022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23年1—12月为干预后阶段。对比分析主动干预前后相关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主动干预后产科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8%)低于干预前(11.87%);抗菌药物治疗前指向性病原学标本送检占比在主动干预后(54.63%)高于主动干预前(8.04%),其中,干预后血培养(24.67% VS 5.15%)、尿培养(4.41% VS 1.65%)、胎膜培养(11.01% VS 0.41%)、宫颈分泌物培养(5.29% VS 0.41%)和羊水培养(9.25% VS 0.41%)占比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干预后产科微生物培养送检标本合格率(91.13%)高于主动干预前(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动干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指向性病原学送检的意识,也实现了微生物培养送检合格率的提高,有效提升了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2024, 23(11):1405-141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21

      摘要 (16) HTML (10) PDF 1.00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感染防控的干预措施和开展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诊断为CLABSI的患者,将其定义为感染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1 ∶4匹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且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以是否发生CLABSI为因变量,将匹配后两组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患者发生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匹配CLABSI组患者42例,非CLABSI组患者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高[OR=1.217,95%CI(1.094~1.357),P<0.001]、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OR=1.273,95%CI(1.157~1.400),P<0.001]及股静脉置管[OR=6.846,95%CI(1.511~31.014),P=0.013]是CLA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2例CLABSI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1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6株)。结论高APACHE Ⅱ评分、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股静脉置管是CLA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严格落实CLABSI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 湖南省2014—2023年流行性感冒哨点监测数据分析

      2024, 23(11):1413-14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535

      摘要 (12) HTML (8) PDF 1.22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及流感毒株变迁情况,为全省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湖南省2014—2023年的流感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不同人群流感样病例百分比[门急诊就诊人数中流感样病例(ILI)百分比(ILI%)]、ILI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014—2023年共报告ILI 265万余例,ILI%为4.70%。不同年份IL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0~14岁者是具有流感样症状的主要群体,占82.90%。ILI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4.14%,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流感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4—2023年主要流行的流感毒株有A (H1N1)型、A (H3N2)型、B (Victoria)型、B (Yamagata)型,不同年份之间呈现交替流行,但2020—2023年未检出B (Yamagata)型毒株;每年基本有两个流感流行季,分别是冬春季和夏季。结论年龄<15岁者是流感发病的主要人群,且在冬春季和夏季呈现流行高峰。2021—2023年以A (H1N1)型、A (H3N2)型、B (Victoria)型3种毒株交替流行为主。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与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差额的中介效应

      2024, 23(11):1421-14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647

      摘要 (38) HTML (7) PDF 1.14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潜在影响因素及与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差额间的中介效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按医院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信息和不同组别患者DIP支付差额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潜在因素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分析,探讨医院感染和住院总日数对各因素对DIP支付差额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共纳入350例患者,其中感染组50例,非感染组30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心静脉置管日数≥10.00 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是<10.00 d的13.558倍(P<0.001);导尿管插管≥3.00 d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是<3.00 d的2.388倍(P=0.022)。不同年龄、预后营养指数(PNI)、医院感染情况、住院总日数、手术时长、中心静脉置管日数、导尿管插管日数的患者DIP支付差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医院感染通过影响住院总日数引起DIP支付差额发生变化,住院总日数的中介效应值为0.03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68%。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因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插管时间延长所导致的医院感染,减少患者住院总日数,从而降低DIP支付差额增加所致的住院费用超支。

    • “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三年改进效果追踪评价

      2024, 23(11):1430-14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70

      摘要 (21) HTML (7) PDF 984.52 K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追踪评价连续三年推进"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的改进效果,为今后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20—2023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2020年基线调查结果为改进前组,2021—2023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为改进后组,采取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全员多层次培训宣教、规范医疗行为和病原学送检流程、强化监管效能等措施,动态追踪指标并及时跟进策略,通过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开展监测并获取数据。应用R 4.1.3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和不同年份数据变化趋势以评价改进成效。结果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三年,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降低,且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P<0.001)。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39.38%提高到85.40%,血培养送检率由14.11%提高到49.28%,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由31.76%、55.97%增至92.11%、99.10%,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由83.09%增至97.74%,且均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均P<0.001)。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下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保持在90%以上,采集标本与感染部位相符率由73.26%提高到91.67%,且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其中内科科室相符率最低,重症医学科相符率最高。结论连续三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保持动态评估,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对病原学标本送检指征和时机的准确把握,规范了诊疗行为,从而引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细菌耐药的发生。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的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4, 23(11):1438-144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394

      摘要 (12) HTML (7) PDF 1.18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3年10月在某院进行PCI治疗的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HD患者的感染状况。随后按7 ∶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和测试集。对建模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858例CHD患者,分为建模集601例和测试集257例,建模集中感染组41例、非感染组560例。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88%(59/85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共分离出病原菌7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株,革兰阴性菌31株,真菌4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高、侵入性操作均是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评分高是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5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15~0.931)、灵敏度为89.0%、特异度为82.5%。引入测试集数据验证得出AUC值为0.879(95%CI:0.801~0.923)、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1.3%,与建模集效果相当,说明模型稳定。H-L拟合优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模型无过拟合现象;校准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证实模型在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结论列线图模型对CHD患者PCI治疗后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医务人员识别存在医院感染风险的个体提供简便、有效的评估工具。

    • 病例报告
    • 念珠菌属引起肛周阴囊部坏死性筋膜炎合并化脓性肌炎1例

      2024, 23(11):1445-144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97

      摘要 (13) HTML (4) PDF 1.20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男性,42岁,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膜性肾病病史,入院12 d前间断发热、寒战,入院近2 d加重伴左侧阴囊及会阴部红肿疼痛,立即给予手术清创,患者持续低热,血培养及脓液培养结果为近平滑念珠菌,确诊为真菌类坏死性筋膜炎及化脓性肌炎,选用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150 mg,qd)抗真菌感染治疗,期间给予蚕食换药、高压氧疗、营养支持等,术后2个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及化脓性肌炎早期临床症状均缺乏特异性,易延误病情,对于合并免疫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复杂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前期恰当的经验性选用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综述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 23(11):1450-145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83

      摘要 (19) HTML (7) PDF 959.96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正逐渐降低,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仍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将面临更大风险。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生成与清除失衡,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等。AD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同样,该病毒也可能导致其感染者出现AD。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后,通过引起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衰老、DNA损伤反应、自噬失调、脉络丛稳态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及氧化应激等对AD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AD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耳念珠菌基因组学研究综述

      2024, 23(11):1456-14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727

      摘要 (17) HTML (8) PDF 981.48 K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耳念珠菌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真菌。目前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在基因组大小和演化方面,耳念珠菌与其他耐药酵母菌种有相似之处。耳念珠菌在不同地理群之间存在基因组大小差异和结构变异,可能与其表型和耐药性差异有关。耳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均呈现耐药性。基因组学分析耳念珠菌耐药性可能与膜转运蛋白、麦角固醇途径突变等因素有关,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其耐药性可以进一步变化。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耳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为制定耳念珠菌的防控策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