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应用16S rDNA测序分析肝、肾脓肿的病原菌特点

      2022(4):311-31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885

      摘要 (123) HTML (226) PDF 1.14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16S rDNA测序及传统培养在肝、肾脓肿病原菌检测中的价值, 分析肝、肾脓肿病原菌特点和组成差异。 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某院接受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32例患者(肝脓肿24例, 肾脓肿8例)的脓肿引流液, 采用传统培养和16S rDNA测序进行病原菌的鉴定, 对比分析16S rDNA测序结果中肝、肾脓肿的菌群特点。 结果 脓肿引流液的传统培养结果为26例(81.25%)阳性, 6例(18.75%)阴性(其中肝脓肿3例, 肾脓肿3例), 16S rDNA测序阳性率为100%。肝、肾脓肿组微生物菌群丰度相近, 堆叠柱状图及主成分分析提示两组病原菌构成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式分析图提示肝脓肿组菌群以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菌类; 肾脓肿组菌群以丛毛单胞菌科、分枝杆菌科、变形杆菌属、短芽孢杆菌属、解纤维素根瘤菌属、毛螺菌属、纤毛菌属、嗜糖假单胞菌属、分枝杆菌属、Thermicanus菌属, 以及Saccharimonadaceae菌属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菌类。 结论 16S rDNA测序对于肝、肾脓肿的病原菌检测能力优于传统培养, 肝、肾脓肿组病原菌组成存在差异, 16S rDNA测序是深入了解肝、肾脓肿病原菌特点的有效方法。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新生儿埃可病毒18型聚集性感染

      2022(4):317-3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52

      摘要 (114) HTML (243) PDF 948.20 K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医院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快速识别感染源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方法 收集某院新生儿中心6例发热伴腹泻或皮疹新生儿的咽、肛拭子和血标本, 同时期同病室其他新生儿和医护人员(咽、肛拭子)标本, 以及环境标本,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肠道病毒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mNGS和肠道埃可病毒18(ECO18)型特异性PCR进行检测。 结果 6例新生儿血及肛、咽拭子标本细菌培养未检出病原体, 肛拭子肠道病毒通用PCR和ECO18型特异性PCR检测均阳性。mNGS从6例新生儿不同标本中至少一份检出ECO18型病原体, 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肛拭子(66.66%)、血(50.00%)和口咽拭子(0)。采用mNGS检测同时期同病房18例无症状新生儿咽和肛拭子标本, 2例新生儿肛拭子标本ECO18型检测阳性。医务人员以及环境标本未检出ECO18型或其他肠道病毒。 结论 mNGS可检测出ECO18型感染患者粪便或血清中低拷贝数的ECO18型病毒, 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诊断肠道病毒感染的方法, 并且具有追溯医院聚集性肠道病毒感染病原体的潜力。

    • HIV-1低病毒载量患者外周血前病毒DNA优势耐药位点分析

      2022(4):323-3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53

      摘要 (78) HTML (304) PDF 769.36 K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HIV-1低病毒载量(LVL)患者外周血HIV-1前病毒DNA是否携带优势耐药突变位点(DRMs), 以及HIV-1前病毒DNA耐药检测在临床中的潜在意义。 方法 采集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某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且连续两次检测HIV-1 RNA血浆病毒载量(viral load, VL)为50~1 000 copies/mL的HIV-1感染者的全血标本, 进行HIV-1前病毒DNA基因型耐药检测, 以巢式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 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等工具对序列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对已知pol区序列的26例LVL标本进行HIV-1前病毒DNA优势DRMs分析, 发现7例HIV-1前病毒DNA携带优势DRMs, 其中1例(3.85%)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优势DRMs, 4例(15.38%)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优势DRMs, 1例(3.85%)携蛋白酶抑制剂(PIs)优势DRMs, 1例携整合酶抑制剂(INSTIs)优势DRMs。共3例呈现低中度以上耐药, 其中1例对于目前使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中的药物产生低度耐药, 余均为潜在耐药。 结论 HIV-1 LVL患者外周血HIV-1前病毒DNA中存在优势DRMs, 提示HIV-1前病毒DNA耐药检测可为艾滋病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中国首例COVID -19孕妇治疗后分娩三胞胎早产儿阴性

      2022(4):330-3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81

      摘要 (90) HTML (228) PDF 845.59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三胞胎孕妇的疾病特点、治疗和分娩早产儿结局。 方法 分析中国首例COVID -19三胞胎孕妇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 以及分娩早产儿陪娩、监测方法、结局。 结果 某院收治1例孕28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阳性13 h入院患者, 病程中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给予COVID -19患者恢复期血浆(CP)、甲泼尼龙等治疗, 及时处理相关症状后病情好转。孕32+5周因重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三绒毛膜和三羊膜腔(胎儿分别位于头位、臀位、横位), 行剖宫产分娩。监测患者SARS-CoV-2核酸连续2次阴性后出院。剖宫产出生的每例早产儿分别由新生儿陪娩转运团队(穿二级防护服)单独转运至单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治疗, 住院期间监测SARS-CoV-2核酸为阴性; SARS-CoV-2 IgM为阴性; SARS-CoV-2 IgG为阳性, 数值逐渐变小。孕妇和三例早产儿治疗成功, 达到出院标准出院。 结论 COVID -19患者CP、甲泼尼龙治疗三胞胎孕妇的COVID -19有效, 及时处理贫血、焦虑、失眠等相关症状对三胞胎孕妇的COVID -19治疗有帮助。COVID -19三胞胎孕妇ICP进展快, 分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COVID -19三胞胎孕妇经剖宫产娩出的三例早产儿未发生宫内垂直传播。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感染肺孢子菌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2(4):338-34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884

      摘要 (104) HTML (252) PDF 1.08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 方法 分析1例COVID -19康复期经肺泡灌洗液病理检测确诊为PCP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及复习。 结果 共检索到99篇文献, 其中19篇为COVID -19合并PCP的病例报道。COVID -19合并PCP多发生于重症合并有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2例康复期患者出现PCP。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干咳、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1, 3-β-D-葡聚糖升高, 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肺叶磨玻璃浸润影、细小网状改变, 可出现实变、囊肿样病变及气胸等表现。CT不易区分COVID -19是否合并PCP, 联合痰/肺泡灌洗液Grocott银染色、免疫荧光镜检、聚合酶链反应、血清1, 3-β-D-葡聚糖可有效提高肺孢子菌检测准确率。复方磺胺甲唑(TMP/SMZ)为PCP治疗的首选药物, 采用氨苯砜、克林霉素、卡泊芬净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结论 重症COVID -19患者及其康复期存在合并PCP的风险, 但早期识别困难。PCP治疗首选药物为TMP/SMZ, 也可采用氨苯砜、克林霉素、卡泊芬净联合治疗。

    • 重组人干扰素α1b通过调控Foxp3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4):346-3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15

      摘要 (52) HTML (166) PDF 784.44 K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通过调控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的98例IM患儿, 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干扰素组(n=49)和更昔洛韦组(n=49)。干扰素组采取注射用rhIFN-α1b雾化吸入治疗, 更昔洛韦组予以注射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 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信使核糖核酸(Foxp3 mRNA)表达水平、机体免疫功能、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 干扰素组总有效率和血清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阴转率[87.8%(43/49)、89.8%(44/49)]均高于更昔洛韦组[71.4%(35/49)、73.5%(36/49), 均P < 0.05]。与更昔洛韦组相比, 干扰素组患儿在热程、咽峡炎好转时间及异常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复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均P <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CD3+、CD8+水平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IL)-6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均P < 0.05), 外周血CD4+水平、CD4+/CD8+比值及PBMC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IA、IgG、IL-2浓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 0.05);但干扰素组患儿改善均更明显(均P < 0.05)。干扰素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4.1% VS 20.4%, P < 0.05)。 结论 rhIFN-α1b可能通过上调IM患儿PBMC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 以纠正患儿异常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其体液免疫水平。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2022(4):353-3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86

      摘要 (99) HTML (231) PDF 752.66 K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 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 并按照1 ∶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578例TAAD手术患者, 其中34例手术后发生MDRO感染, 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8株, 47.46%)、鲍曼不动杆菌(16株, 27.12%)、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56%)。匹配对照组非感染病例10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组的手术持续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连续肾替代治疗构成比、术后肠道营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病例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CU住院时间(OR=1.071)、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13)、连续肾替代治疗(OR=6.739)为TAAD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TAAD手术后MDRO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应尽量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 保证肾供血, 考虑及时进行有效的肾替代治疗减少并发症, 减少ICU住院时间可降低手术后MDRO感染风险。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心血管损伤特点分析

      2022(4):358-3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35

      摘要 (80) HTML (197) PDF 762.44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心血管损伤的特点, 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于某三级综合医院小儿心血管科的KD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MP感染情况分为KD合并MP感染组(KD-MP组)和KD未合并MP感染组(KD组), 比较两组患儿血小板参数、凝血相关指标、心肌酶谱及不良结局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270例KD患儿, 其中KD-MP组70例, KD组200例。KD-MP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位水平[10.00(9.08, 11.00) fL] 较KD组[9.60(8.83, 10.68) fL]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MP组冠状动脉损伤(CAL)、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心包积液的占比分别为55.71%、47.14%、15.71%, 高于KD组的38.50%、30.50%、5.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合并MP感染的KD患儿更易并发CAL和心包积液, 面临更大的心血管损伤风险, 临床医生应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

    • 应用精细化防控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2022(4):363-3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45

      摘要 (187) HTML (371) PDF 750.73 K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精细化防控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心静脉置管≥48 h的患者。2019年1—12月为干预前期,2019年12月底全院开始实施精细化防控措施,2020年1—12月为干预后期。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CRBSI防控措施执行率和患者CRBSI发病率。 结果 2020年医务人员CRBSI防控措施执行率为99.06%(191 504/193 324),高于2019年的87.90%(382 550/435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046.64,P<0.001)。2019、2020年分别发生CRBSI 54、11例,两组感染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9年患者置管总日数为350 473 d,CRBSI发病率为0.15‰;2020年置管总日数为186 856 d,CRBSI发病率为0.06‰,两组患者CR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2,P=0.015)。 结论 实施精细化防控措施可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病率。

    • 上海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

      2022(4):368-3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70

      摘要 (81) HTML (263) PDF 891.55 K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耐药性。 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上海市16所不同级别医院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医疗机构重点科室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采样、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组装,对组装基因组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耐消毒剂基因分析。 结果 上海市2018-2020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手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9%。其中MRSA占13.6%(3/22),MSSA占86.4%(19/22)。3株MRSA分别来源于医生、护士和护工,其中1株来源于医生的MRSA携带qacB基因。MSSA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左氧氟沙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PFGE和cgMLST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多样性,2株相同来源的ST72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FGE带型高度相似,且仅有10个差异基因,提示为克隆株。 结论 医疗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手可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的载体,医疗机构内存在经手作为载体导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传播。

    • 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2022(4):377-3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021

      摘要 (156) HTML (292) PDF 848.58 K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28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临床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74例为脓毒症,47例为脓毒性休克。存活组92例,死亡组29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合并症个数≥2的比例均较高(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也较高,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 -二聚体(D -D)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和清蛋白(ALB)表达水平降低(均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D -D及Cys-C表达水平是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评分(AUC=0.758)、D -D(AUC=0.774)、Cys-C(AUC=0.650)预测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均P<0.01),与单个指标相比,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AUC=0.882)。 结论 发生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高、D -D及Cys-C表达水平增加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D -D和Cys-C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2(4):384-3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44

      摘要 (93) HTML (257) PDF 754.11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发生CRBSI者为病例组,未发生CRBSI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61例PICC置管VLBWI发生CRBSI,总置管时间26 521 d,CRBSI发病率为2.3‰。VLBWI发生CRBSI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23.0%)、肺炎克雷伯菌(19.7%)、黏质沙雷菌(14.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质量<1 000 g(OR=2.254)、机械通气(OR=2.168)、置管时日龄≤7 d(OR=2.534)、PICC留置时间≥21 d(OR=2.200)是VLBWI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次穿刺成功(OR=0.378)是保护性因素。 结论 对于VLBWI,尤其是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尽可能避免出生后早期置管及置管时反复穿刺,并尽可能缩短PICC留置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 两种储存柜对消化内镜管腔干燥的影响研究

      2022(4):389-39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39

      摘要 (105) HTML (247) PDF 1.01 M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智能内镜储存柜和标准内镜储存柜在干燥消化内镜管腔中的价值。 方法 根据压力气枪对活检管腔充气的时间,将240条内镜分为30 s、40 s、50 s充气组,每组80条,充气结束后30 s、40 s、50 s充气组各排除已干燥内镜13、30、41条,将每组中干燥不合格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放入智能内镜储存柜,对照组放入标准内镜储能柜,放置1、2、3、6、24 h采用水分测试法检测管腔是否含有残余液滴。 结果 30 s、40 s、50 s充气组内镜管腔干燥的合格率分别为16.25%、37.50%、51.25%,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充气组内镜在放入储存柜1、2、3、6 h后,智能柜与标准柜内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再处理后的内镜放入智能柜中1 h即可达到所有内镜管腔干燥。30 s、40 s充气组内镜放置24 h时,智能柜和标准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50 s充气组内镜放置24 h时,智能柜和标准柜管腔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柜有利于内镜管腔的快速干燥,降低微生物生长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病例报告
    • 高通量测序在2例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患者病原诊断中的应用

      2022(4):395-3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13

      摘要 (121) HTML (226) PDF 738.87 K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感染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感染病原菌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 可利于针对性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目前病原菌检测主要手段为培养法, 由于受到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取样、检测方式等影响, 病原菌检测阳性率偏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快速、灵敏、覆盖度广的优点有效补充了传统培养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报告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诊断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感染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脑膜炎各1例, 提示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于诊断传统病原菌培养阴性的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极大的应用价值。

    • 综述
    •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

      2022(4):399-4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354

      摘要 (96) HTML (413) PDF 756.05 K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核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 防控结核病具有重要意义。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将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技术与流行病学资料相整合, 在研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测序能够构建生物体基因组的完整DNA序列, 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结果精确等优势, 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比较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与传统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技术, 指出WGS优势, 介绍全基因组测序的技术路线及技术进展, 并回顾其在疫情追踪, 耐药研究, 混合感染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成果, 为结核病的防控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 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辅助装置传动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2(4):404-4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685

      摘要 (85) HTML (248) PDF 754.87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左心室辅助现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外科治疗策略, 在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的同时, 常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心室辅助装置特异性感染, 特别是传动系统感染, 是心室辅助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生物膜的形成和迁移促进感染向泵腔和血流等更深层次组织的扩散, 为后续治疗增加难度, 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从心室辅助装置传动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诊断, 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