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人腺病毒55型致成人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2021(3):191-1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5911

      摘要 (1) HTML (2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人腺病毒55型(HAdV55型)肺炎成年患者的临床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征。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2018年5月某院收治的132例成人HAdV55型感染患者,包括38例肺炎患者(肺炎组)和9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上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肺炎(31例)、上感患者(38例)及健康对照(1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动态观察肺炎(5例)和上感患者(3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结果 与上感组比较,肺炎组患者咳痰比例更高,发热日数和住院时间更长,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升高(均P < 0.05),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主要集中于右肺(21/38,55.3%)。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表明,肺炎患者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与上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分析显示,5例肺炎患者病程第3天CD3+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后逐渐升高,第18天恢复正常。 结论 HAdV55型成人肺炎患者咳痰较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右肺容易受累,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病情。

    • 基于文献的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分析

      2021(3):198-2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216

      摘要 (8) HTML (1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近年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处置军队暴发疫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1999年6月—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军队腺病毒流行及暴发疫情文献,对疫情的病毒分型、暴发时间(包括年份和月份)、地区分布、人群结构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中国军队腺病毒暴发疫情有效文献44篇,包含疫情46起,共有感染病例8 710例。引发疫情的腺病毒型别包括3型(1起)、5型(2起)、7型(19起)、11型(1起)、55型(16起)和未分型(7起);其中7型和55型分别占疫情的41.3%(19起)和34.8%(16起);感染例数分别占49.5%(4 312例)和35.9%(3 129例)。1、2月和12月这三个月暴发的疫情占总疫情的76.1%(35起),感染例数占91.8%(7 999例);发病人群主要以新兵或学兵为主,占全部人群的89.2%(2 504/2 807);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咽痛和咽部充血等;7型和55型腺病毒感染最常见,且易出现重症化倾向。 结论 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以7型和55型最常见,在新兵或学兵集训的冬春季节,应加强腺病毒感染防控工作,防止出现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 50岁及以上HIV感染/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1(3):205-21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627

      摘要 (2) HTML (2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常德市≥50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感染/AIDS)患者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60个月内,CD4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常德市200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已确诊登记在册的≥50岁HIV感染/AIDS病例,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24、36、48、60个月的CD4细胞计数值等信息,根据基线CD4细胞数分为<200个/μL、200~个/μL和≥350个/μL三组。分析不同基线CD4细胞水平组≥50岁患者CD4细胞随治疗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497例研究对象。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和200~个/μL组患者接受治疗后CD4细胞值呈持续增长趋势,而基线CD4细胞数≥350个/μL患者呈波浪式增长。发展模型结果显示:基线CD4细胞水平较高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CD4细胞相对较高,同性性传播组的患者接受治疗后CD4细胞值高于异性及其他传播感染组。 结论 基线CD4细胞数≥350个/μL的≥50岁HIV感染/AIDS患者接受治疗后CD4细胞变化的波动较大,但基线水平较高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CD4细胞相对较高,说明基线CD4细胞水平始终是启动ART后CD4细胞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

    • 肿瘤PICC化疗患者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

      2021(3):211-2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237

      摘要 (1) HTML (1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无针输液接头留置时间。 方法 选取2019年4—10月在某三甲医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化学治疗患者,根据使用PICC无针输液接头的种类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使用不透明金属弹簧机械阀无针输液接头(A输液接头),B组使用透明硅胶机械阀无针输液接头(B输液接头),收集患者更换的无针输液接头进行细菌定性及定量培养,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4~、8~、15~、>21 d时输液接头培养阳性率。 结果 共纳入174例患者,11例患者PICC无针输液接头定量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32%,其中A组阳性率为8.70%(8/92),B组阳性率为3.66%(3/82)。不同留置时间无针输液接头定量培养阳性率比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留置时间输液接头定性培养阳性率比较,A、B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留置时间A、B两组输液接头定量、定性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输液接头留置8~14 d、B组留置15~21 d时,其培养阳性率为0。共分离出5种11株细菌,其中最常见的细菌种类蜡样芽孢杆菌(4株)。 结论 A输液接头不同留置时间定量细菌培养存在差异,A、B两种输液接头留置相同时间其细菌培养阳性率未见差异。

    • 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2021(3):216-22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5886

      摘要 (1) HTML (1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的影响。 方法 以《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为监测和判断标准,于2017年2—5月对云南省34所医院共81间洁净手术室进行基线综合性监测,将监测结果及评估后整改建议以纸质报告形式反馈给各医院,并于2017年11月—2018年3月再次进行综合性监测,将基线与评估反馈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二三级医院评估反馈后监测结果与基线相比,洁净手术室内微粒直径≥0.5 μm和≥5.0 μm两类尘埃粒子合格率、浮游菌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评估反馈后截面风速、风速不均匀度β和风速盲区的监测合格率高于基线监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静压差、噪声和照度评估反馈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级医院存在洁净手术室"维护人员不专业"整改阻碍因素的比率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结论 洁净手术室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可提高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应定期对洁净手术室进行综合性监测,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负责洁净手术室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推进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的实践及效果评价

      2021(3):222-22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731

      摘要 (2) HTML (1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全国推进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的情况。 方法 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1—2016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CSSD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基线调查于2018年7月进行;第二次调查于2019年7月进行。比较2018、2019年信息化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等情况。 结果 2018年1 972所医院参加调查,其中1 633(82.81%)所医院CSSD对集中处理的无菌物品实现质量追溯管理;2019年2 728所医院参加调查,其中2 606(95.53%)所医院CSSD对集中处理的无菌物品实现质量追溯管理。两年所调查医院采用的质量追溯方法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39,P<0.001),不同级别医院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年质量追溯功能、管理功能的分布在不同级别医院均存在差异(均P<0.001)。919所实现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医院中572所(62.24%)医院实现全部追溯(所有集中化处理的物品均纳入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主要以每个灭菌包为追溯粒度的医院有471所(82.34%)。 结论 国内医院CSSD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尚待完善,合理选择标签技术,开发信息化系统功能并提高追溯粒度,从而借力信息化发展更进一步提高CSSD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 门诊医护人员呼吸道感染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2021(3):227-2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953

      摘要 (3) HTML (1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套适合于医疗机构门诊医护人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评估体系。 方法 利用头脑风暴法、文献荟萃法识别风险点,利用风险散点图对风险点进行分类和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点权重值。 结果 风险评估体系包含诊疗过程、环境和布局、人员防护、应急处置四个风险类别,共计18个风险点。 结论 此研究构建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对门诊医护人员呼吸道感染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分类管理。

    • 抗菌药物暴露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1(3):232-23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148

      摘要 (1)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种类抗菌药物暴露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或定植的影响,探讨抗菌药物暴露作为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中不同对照组对结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等数据库,搜索近10年公开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组1:对照组为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的研究;组2:对照组为未感染或定植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研究40篇,组1有32篇,组2有8篇。Meta分析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抗菌药物暴露增加CRKP感染风险。 结论 抗菌药物暴露增加微生物耐药风险,故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规范使用。在抗菌药物作为微生物耐药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应根据研究目的谨慎选择。

    • 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

      2021(3):240-2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137

      摘要 (1) HTML (1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数据。 结果 750例IM患儿中,单纯IM组410例(54.7%),IM+MP组340例(45.3%),幼儿期儿童占44.8%(336例),学龄前期占34.4%(258例)。婴儿期IM+MP组患儿在春、夏季所占比率较高(各为41.7%),在秋、冬季所占比率较低(各为8.3%);学龄期IM+MP组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较高(42.3%)。与单纯IM组相比:IM+MP组患儿婴儿期易引起血液系统并发症,幼儿期易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学龄前期易并发循环系统疾病;婴儿期IM+MP组患儿眼睑浮肿发生率,幼儿期IM+MP组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肝大发生率,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眼睑浮肿发生率,学龄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脾大发生率更高;IM+MP组患儿婴儿期血ALT,幼儿期患儿血WBC,学龄前期患儿血CK-MB,以及学龄期患儿血WBC、ALT、血浆EB-DNA均高于单纯IM组;两组患儿CD4+/CD8+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IM+MP组患儿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IM+MP组不同年龄段患儿各季节发病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与单纯IM患儿相比,IM+MP组患儿在并发症、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方面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发热门诊运行机制及防控策略分析

      2021(3):247-2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116

      摘要 (1)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发热门诊是做好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通过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市发热门诊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据此探讨我国发热门诊的运行机制和疫情防控改进方向。 方法 调查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武汉市所有开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每日发热门诊就诊数据,结合国家、湖北省以及武汉市发布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有关通知、政策及文件等信息,回顾和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发热门诊就诊和运行情况。 结果 调查期间武汉市先后部署共计76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放发热门诊收治发热患者。2020年1月15日—3月15日武汉市发热门诊平均每日就诊量为6 070人次。1月15日发热门诊就诊量为1 625人次,1月24日达到顶峰(14 486人次)。1月30日—2月6日武汉市发热门诊接诊量几乎饱和。2月6日开始,就诊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3月15日降至585人次。武汉市中心城区的7个行政区中除洪山区外其他6个行政区日均就诊量均在千人以上,武昌区发热门诊就诊量普遍高于其他区域。 结论 武汉市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未能充分发挥早期预警作用,在人员、物资和设施的配备等方面存在问题。医疗机构应从建立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预警反馈机制、构建科学的一站式发热门诊、建立医疗应急供应保障体系以及组建复合型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等四个方面优化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感控观察员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

      2021(3):253-2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561

      摘要 (1) HTML (1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感控观察员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感控观察员制度应用于手术室的诊疗活动中,制定针对疫情的手术室相关流程与指引,分别选取疫情期上班1周后的第1天(2月17日)和感控观察员管理制度实施1周后的第1天(2月24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穿脱防护用品评分表,调查手术室医务人员焦虑及防护用品穿脱合格情况,并比较感控观察员制度实施前后其差异。 结果 共调查医务人员60名,两次发放问卷共12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100%。实施前(2月17日)医务人员焦虑评分为(56.96±9.45)分,实施后(2月24日)医务人员焦虑评分为(35.02±6.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878,P < 0.001)。感控观察员制度实施前及实施后,不同职称医务人员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制度实施前,初级医务人员焦虑评分低于中级与高级医务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同职称医务人员感控观察员制度实施前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通过对全科在岗的50名护理人员分组进行穿脱防护用品操作考核评分,无感控观察员的A组防护用品穿脱合格率为40.00%(10/25),而有感控观察员监督指导的B组合格率达100.00%(25/25),B组合格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29,P < 0.001)。 结论 感控观察员制度能有效降低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心理焦虑并提高其穿脱防护用品的合格率。

    • 不同类型镇流器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影响

      2021(3):257-2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536

      摘要 (1) HTML (2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镇流器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的影响。 方法 将紫外线灯管分别安装在电子镇流器和电感镇流器的灯架上,用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仪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18年8月在相同温度、湿度、电压条件下,使用同一紫外线灯管,某新建科室27支新紫外线灯管分别使用电子镇流器和电感镇流器的平均辐照强度为(67.85±6.51)μW/cm2、(109.07±7.43)μW/cm2,合格率分别为0、100%;两组平均辐照强度、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018年10月某院各病区使用中的282支紫外线灯均是电子镇流器,共有8个厂家;其中92支紫外线灯管的平均辐照强度为(103.14±22.35)μW/cm2,更换为电感镇流器后,平均辐照强度为(123.50±13.80)μW/cm2;更换前后紫外线灯平均辐照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镇流器类型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有影响,医院紫外线灯应选用电感型镇流器,提高紫外线灯幅照强度。

    • 微酸性电解水实验室微生物杀灭效果研究

      2021(3):261-2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5724

      摘要 (1)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某微酸性电解水实验室微生物杀灭效果。 方法 选取某次氯酸水发生器现制微酸性电解水,测定不同有效氯含量、不同作用时间其对细菌繁殖体、芽孢以及真菌的杀灭效果。 结果 该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含量为34.3~118 mg/L,有机干扰物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3.0%和0.3%时,分别作用1.0、3.0、5.0、10.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0;有效氯含量为101~118 mg/L,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0.3%时,分别作用5.0、10.0、30.0 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 结论 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该微酸性电解水对细菌的繁殖体、芽孢以及真菌均达到消毒剂消毒合格标准。

    • 不同采样点对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的影响

      2021(3):265-2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394

      摘要 (1) HTML (1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采样点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供水管路微生物污染高风险环节。 方法 依据YY 0572—2015《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要求,对57所透析中心进行多点采样,包括水处理系统出水口、回水口、进水软管与透析机连接处等,检测透析用水菌落总数和内毒素指标。 结果 透析用水菌落总数和内毒素合格率,以水处理系统出水口处最高,均为100%;其次为回水口处,分别为96.88%、95.31%,进水软管与透析机连接处分别为80.86%、77.03%;储水罐、配液桶等处两项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6.67%、83.33%。 结论 透析机连接软管、储水罐、配液桶等处是透析用水污染的主要环节,临床消毒应关注到此类消毒盲区,日常监测应强化对透析机连接软管等高风险点的采样。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罕见嗜沫凝聚杆菌感染——个案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3):269-2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075

      摘要 (1) HTML (1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关节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嗜沫凝聚杆菌为苛养菌,某院收治的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穿刺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16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均检出该菌,根据其检测结果对术中标本进行优化培养,最终培养出该菌并进行药敏检测。经人工髋关节二期翻修术及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该患者成功治愈。此文就该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罕见嗜沫凝聚杆菌感染病例进行报告及文献复习。

    • >病例报告
    • 应用肺泡灌洗液荚膜多糖抗原早期诊断肺隐球菌病一例

      2021(3):273-2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924

      摘要 (1) HTML (1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1例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LFA)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早期诊断肺隐球菌病的病例,为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本例患者仅存在隐球菌肺部感染,入院时LFA对血清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对BALF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考虑相比血清,BALF中可检测的荚膜多糖抗原较早出现阳性。故LFA检测BALF荚膜多糖抗原对肺隐球菌病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 >译文
    • 外科口罩覆盖N95自吸过滤式防护口罩: 增加泄漏风险

      2021(3):277-27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95

      摘要 (1) HTML (1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分子即时检验(POCT)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2021(3):279-28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5445

      摘要 (0)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许多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及鉴定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疾病诊疗以及减少患者和社会经济压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测相比,分子即时检验(POCT)更有助于快速鉴定病原体,提高呼吸道病毒的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以及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本文主要阐述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现状、POCT的临床应用及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新兴的FilmArray呼吸道分子即时检测在病原体鉴定中的优势及潜力。

    • 智能机器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应用探索

      2021(3):283-2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478

      摘要 (1) HTML (1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高速网络、精准控制、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日趋成熟,逐步走进生活的各个领域。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人类抗击疫情,直面病毒的高传染性、感染后较高的致死率,以及社会恐慌等各种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发现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医疗领域,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用于科普及防控宣传,可以增加全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减少社会的恐慌。智能机器人与医疗技术的有效结合能达到科学抗疫1加1大于2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