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产NDM-1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分布

      2021(10):869-87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013

      摘要 (119) HTML (279) PDF 1.01 M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阴沟肠杆菌(ECL)耐药性与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的ECL,试验组为29株产NDM-1的耐碳青霉烯类ECL(CRECL),对照组为32株不产NDM-1的CRECL和35株碳青霉烯类敏感ECL(CSECL)。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NDM-1耐药基因、24对毒力基因,采用χ2检验比较毒力基因分布差异。 结果 该院分离的CRECL菌株NDM-1基因检出率为47.5%,产NDM-1的CRECL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96株ECL菌株中,毒力基因acrA、tolC、wcaA、wcaM、wz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0.2%、90.6%、87.5%、75.0%、92.7%,clpB、icmf、VasD/Lip基因的检出率也均在60%以上,未检出escV、nleB、pet、hlyA等毒力基因。产NDM-1的CRECL组clpB、icmf、VasD/Lip、acrA基因检出率高于不产NDM-1的CRECL,CRECL组clpB、icmf、VasD/Lip基因检出率高于CSEC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产NDM-1 CRECL耐药形势严峻而且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也增高,临床用药应兼顾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 RND外排泵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021(10):876-8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239

      摘要 (82) HTML (205) PDF 901.69 K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分别敲除AYE菌株的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验证菌株外排泵基因敲除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基因敲除前后生物被膜形成情况,比较4种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AYE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基因)成功敲除,获得AYE△ adeB、AYE△ adeFGH、AYE△ adeIJK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1.59±0.06、2.15±0.19、1.91±0.02,其中adeB和adeIJK基因敲除后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低于敲除前(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作用下,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YE的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2.14±0.03、2.24±0.02、1.93±0.05、2.09±0.04,均低于对照组(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PAβN形成量最少。 结论 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生物被膜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 构建预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2021(10):881-8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114

      摘要 (95) HTML (227) PDF 1.29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依此构建个性化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且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患者术后1年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2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发病率为7.45%(24例)。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长、手术次数、切口愈合不良是受试对象术后囊袋感染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 < 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通过Bootstrp自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内部验证后列线图模型的C统计量为0.869(95%CI:0.773~0.947),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患者实际发生情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8,提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法表明,当列线图模型的概率阈值为0.03~0.62时,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最高,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列线图可整合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因素并用于个性化地预测患者术后囊袋感染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2021(10):889-8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159

      摘要 (84) HTML (227) PDF 1.23 M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一种能准确预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20年9月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24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3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1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OR=4.430,95%CI:1.177~16.668,P < 0.05)、手术时间≥180 min(OR=5.502,95%CI:1.459~20.752,P < 0.05),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OR=18.171,95%CI:4.756~69.416,P < 0.05)、肺部感染(OR=7.689,95%CI:2.143~27.593,P < 0.05)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之间一致性较好,Bootstrap法计算出C-index值为0.945,区分度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5(95%CI:0.871~0.971),决策分析曲线显示价值性高。 结论 基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直观预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概率。

    • 辽宁省大连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2021(10):897-90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284

      摘要 (82) HTML (224) PDF 812.53 K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大连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2例SFTS病例,其中存活病例79例,死亡病例33例,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响SFTS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2例患者,病死率为29.5%。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房颤,住院时间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临床症状中死亡组患者早期出现神经症状、出血表现比例高于存活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中钙离子、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清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病毒载量水平,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载量、神经系统症状、出血表现、肌酸激酶>170 U/L可作为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指标。 结论 大连地区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病毒载量、早期神经系统表现、出血表现和早期肌酸激酶>170 U/L可作为患者预后预测指标。大连地区高病死率的原因是否与病毒株和毒力差异,以及临床治疗差异等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

    •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间歇性导尿预防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

      2021(10):903-9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004

      摘要 (106) HTML (200) PDF 815.05 K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法行间歇性导尿,在预防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量确定。干预组予以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细菌菌落计数及菌种构成、不良反应、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及逼尿肌厚度。 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干预组有1例因不能完成疗程而脱落。干预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17%)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5,P=0.012);干预组尿培养细菌菌落数为(4.71±0.13)lg CFU/mL,低于对照组的(4.99±0.25)lg 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8,P=0.019);两组患者尿培养检出细菌均以G-菌为主。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3、3.412,均P < 0.05);干预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6,P=0.01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 血清微小RNA-155水平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的价值

      2021(10):909-9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107

      摘要 (78) HTML (210) PDF 1.05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MPP患儿,将其分为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RMMP)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损伤将RMPP患儿分为合并肺外损伤组和未合并肺外损伤组;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儿外周血中miR-15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 结果 共有MPP患儿136例,普通MPP组80例,RMPP组56例;RMPP患儿中肺外损伤组25例,无肺外损伤组31例。RMPP组IFN-γ、IL-4、miR-155水平高于普通MPP组,IFN-γ/IL-4低于普通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RMPP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07,P=0.021);miR-155诊断RMP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且miR-155是RMPP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肺外损伤组相比,肺外损伤组IL-4、miR-155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肺外损伤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不相关(P>0.05);miR-155诊断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且miR-155是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iR-155在R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平衡密切相关,且对RMPP诊断及肺外损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颈部脊髓损伤急性期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2021(10):916-9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80

      摘要 (76) HTML (293) PDF 797.74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脊髓损伤(CSCI)急性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CSCI患者(C1~C8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形式、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 结果 108例患者中,55例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0.9%。单因素分析发现,低血红蛋白水平、ASIA分级、低钠血症、呼吸机辅助通气可能是CSC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IA分级(OR=0.399,95%CI:0.227~0.702,P=0.001)、呼吸机辅助通气(OR=77.564,95%CI:8.587~700.595,P < 0.001)、血清钠离子水平(OR=0.839,95%CI:0.735~0.958,P=0.009)为CSCI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CSCI患者,ASIA分级A或B级、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及低钠血症是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AMS对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

      2021(10):921-92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088

      摘要 (77) HTML (206) PDF 811.90 K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 方法 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 结果 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 < 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 钳子管道内刮痕对软式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

      2021(10):928-9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94

      摘要 (91) HTML (210) PDF 1.07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探讨刮痕对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综合性医院162条再处理后的内镜钳子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并对管腔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后将刮痕严重、反复培养不合格的管腔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刮痕内情况。 结果 162条内镜的钳子管道中有刮痕的占91.36%(148条),其中黑色刮痕占18.24%(27/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18.52%(5/27);黄色刮痕占6.76%(10/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20.00%(2/10)。将1条刮痕严重、反复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的内镜钳子管道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纵横交错的生物膜。 结论 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率高,刮痕为生物膜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影响内镜再处理质量,建议定期使用管腔检测仪检查钳子管道内刮痕情况,并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 诺卡菌病13例临床分析

      2021(10):933-9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20

      摘要 (64) HTML (218) PDF 786.77 K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诺卡菌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3例诺卡菌病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13例患者中肺部感染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皮肤感染4例,播散性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各1例。其中12例患有基础疾病,主要有支气管扩张、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所有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仅3例检测降钙素原(PCT),均增高。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为诺卡菌。9例患者单用或联用复方磺胺甲唑,3例患者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1例播散性感染患者使用碳青霉烯类联合利奈唑胺。脑脓肿和皮肤感染采取外科治疗,手术或者清创。12例患者均好转,仅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加重。 结论 诺卡菌病主要有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播散性感染4类,患支气管扩张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 猫抓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10):938-9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53

      摘要 (86) HTML (292) PDF 793.78 K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猫抓病是由汉塞巴尔通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出现神经学表现者较为罕见,容易误诊。某院收治1例以"右侧腹股沟包块渐进性增大10 d,四肢麻木无力2 d"入院的45岁男性,病程中患者出现发热、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双下肢对称性瘫痪、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特征,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后经病理检查、既往猫抓咬史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汉塞巴尔通体,最终确诊猫抓病。本文就该例猫抓病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进行报告及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对猫抓病的认识。

    • 综述
    •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现状、危险因素与关键防护措施

      2021(10):943-95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428

      摘要 (183) HTML (834) PDF 889.86 K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1.9亿,并且全球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密闭环境下的气溶胶传播。医务人员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是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在多个国家出现了新的病毒变异株,了解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现况,分析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预防医务人员感染,是保持医疗救治持久力,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为此就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现状、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进行系统描述,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提供参考。

    •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2021(10):955-9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925

      摘要 (81) HTML (253) PDF 805.96 K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危重病,病死率高,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死率较高的疾病。血小板减少在脓毒症患者中很常见,其减少幅度越大,患者病死率越高。因此,明确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以及选择适当的方法及时纠正血小板减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抗感染治疗和抗菌药物管理-ASHP 2019年中会议综述

      2021(10):961-9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237

      摘要 (95) HTML (278) PDF 816.15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年中会议(ASHP Midyear)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药师会议之一,以发布国际前沿的临床用药研究闻名,针对医院药学领域的热点、难点提出创新和科学建议。在2019年12月召开的最近一次ASHP Midyear上,抗菌治疗和抗菌药物管理依然是关注重点,同时针对菌血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青霉素过敏、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等均发布了颇有意义的内容,以上内容同时也是国内医院抗感染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参会的启示和感想作一分享,并对笔者所在医院开展的ASP项目作一介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