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COVID-19专栏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试验的特点

      2020, 19(8):671-67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600

      摘要 (117) HTML (188) PDF 1.02 K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特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临床试验设计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23日24点之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和美国ClinicalTrials.gov官网注册的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数据,使用DDA软件进行数据清洗,采用SPSS 18.0对临床试验各特征变量进行描述。结果 我国第1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时间为2020年1月23日,截至2020年2月23日24点我国共注册240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其中多中心研究62项(25.83%)。共有157个机构参与临床试验,其中医疗机构最多(122个),参与机构地理分布前5名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浙江、上海。临床试验参与患者的年龄主要以成年人(15~64岁)/老年人(≥65岁)为主(63.75%),研究类型主要以干预性研究为主(75.42%),干预措施主要以药物为主(68.51%),经费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25.00%)。181项干预性研究所处阶段以0期(70项)和Ⅳ期(49项)为主。结论 目前我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多,但机构合作较少,干预措施和试验药物种类不聚焦,招募人数不尽合理,参与机构及经费来源多样化。

    • 3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2020, 19(8):679-68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525

      摘要 (104) HTML (211) PDF 1.34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武汉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和主要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2月28日在某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资料,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比较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3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包括14例(43.75%)输入病例和18例(56.25%)本地病例。27例(84.38%)患者具有明确的接触史,5例(15.62%)患者接触史不明。家庭聚集(66.67%)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2(32.5,50.5)岁,女性19例(59.37%)。首发症状主要为干咳(23例,71.88%)、发热(16例,50.00%)和咳痰(13例,40.63%)。潜伏期中位数为6.5(0,9)d,首发症状到确诊中位数为7(4.5,9)d,确诊到出院中位数为12(9,16)d。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清蛋白、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增高。81.25%(26例)患者肺部双侧受累。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差异(均P>0.05)。32例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 该市新冠肺炎疫情处于低流行,主要表现为家庭聚集性传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差异不明显。

    • 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分析

      2020, 19(8):687-6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860

      摘要 (94) HTML (159) PDF 836.00 Byte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 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对策

      2020, 19(8):692-69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99

      摘要 (99) HTML (154) PDF 802.00 Byte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的对策。方法 2020年2月8日—3月6日使用自制查检表,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实施后的第15、21、28天分别对某定点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查检表每项2分,共计10项,依据查检表得分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前查检表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情况得分为(9.15±1.80)分,干预措施实施后第15、21、28天得分分别为(16.57±2.71)、(17.07±2.10)、(19.27±1.13)分,实施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措施实施后紧急电源供应及紧急照明,紧急情况下自动开启不断电系统执行项得分与干预措施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其余各项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措施执行得分均高于干预措施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实施规范的清洁流程,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保障用物充足、设施完好,加强人员培训等是有效改进缓冲间卫生质量的对策,对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 一起医院同事混合家庭成员感染新冠肺炎事件的调查

      2020, 19(8):696-70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869

      摘要 (79) HTML (176) PDF 999.00 Byte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医护人员病例及家庭关联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医院的4起聚集性疫情病例的三间分布、临床特点、接触史等。结果 该医院共有14例医务人员病例,并关联11例家庭成员病例。所有病例年龄的中位数为38(23~76)岁,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79:1。所有病例的最短潜伏期中位数为4(0~9)d,最长潜伏期中位数为7(3~14)d。所有病例发病至就诊间隔日数为2(0~9)d,其中医护人员病例为1.5(0~8)d,家庭病例为3(1~9)d。4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病例均与武汉相关。结论 该事件由4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组成,其中3起为家庭成员传播,1起为医院同事混合家庭成员传播。

    • 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探讨

      2020, 19(8):701-70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907

      摘要 (80) HTML (155) PDF 813.00 Byte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妇科病房管理策略及思考

      2020, 19(8):706-7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7206

      摘要 (101) HTML (253) PDF 792.00 Byte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抗击疫情非一线科室的日常医疗运行。本文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病房运行的相关经验,针对妇科病房收治患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需的医务防护措施,以及如何应用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的讨论和建议,以期做到在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前提下,精准管理患者。

    • 论著
    • 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0, 19(8):710-71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683

      摘要 (100) HTML (143) PDF 818.00 Byte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CRKP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院器官移植病房2014年1月1日—2018年7月31日确诊为CRKP医院感染的54例住院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该科室确诊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医院感染的27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42.59%和48.15%)和手术部位(44.44%和25.93%)为主;除头孢唑林外,两组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送检前有碳青霉烯类使用史、送检前有抗真菌药物使用史均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CRKP医院感染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送检前有碳青霉烯类使用史是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CRKP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者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

      2020, 19(8):715-7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006

      摘要 (83) HTML (149) PDF 875.00 Byte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碳青霉烯类组)和以含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治疗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对两组病例治疗疗效、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粒缺伴发热的病例103例,其中碳青霉烯类组为71例,含酶β-内酰胺类组32例。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液、胃肠道。检出病原菌47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12.8%、19.1%,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25.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3%)和铜绿假单胞菌(8.5%)。碳青霉烯类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71.9%,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9 529.7±39 771.3)、(49 546.9±31 641.1)元,住院日数分别为(28.7±7.9)、(26.2±6.3)d,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患者,一线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的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应用含酶β-内酰胺类为主的药物,两组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差异不明显。

    • 综合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2020, 19(8):721-72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221

      摘要 (106) HTML (187) PDF 833.00 Byte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为AB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18年8月某三甲医院综合ICU微生物学培养标本中检出AB患者的临床资料,就AB检出情况、药敏结果,以及AB下呼吸道定植、感染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AB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取抗AB感染治疗(治疗组)与未采取抗AB感染治疗(对照组)的疗效。结果 共检出AB 106株,定植占51.89%(55株),医院感染占43.40%(46株),检出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92.45%(98株)。AB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30%,对多粘菌素及替加环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6.23%、66.98%。下呼吸道AB定植和感染患者痰涂片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痰培养生长状况、肺炎症状体征、感染指标及肺部影像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7例下呼吸道AB感染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81.8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ICU AB主要来自下呼吸道,多为定植菌,感染以医院感染为主,仅对多粘菌素及替加环素较敏感。下呼吸道AB痰涂片、痰培养生长状况、肺炎症状体征、感染指标及肺部影像学有助于判断感染或定植,其感染患者中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并不优于对照组。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实施情况调查

      2020, 19(8):728-7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61

      摘要 (124) HTML (141) PDF 869.00 Byte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解《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简称《消规》)的落实现状,发现消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11月1— 20日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医院消毒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及修订、消毒产品管理、消毒工作督导、消毒工作相关培训、清洗与消毒流程等情况。结果 共计调查256所医疗机构,《消规》颁布后94.14%(241所)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了消毒工作管理制度;93.75%(240所)的医疗机构对使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备份存档;91.41%(234所)的医疗机构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督导,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93.75%(240所)的医疗机构开展了消毒工作相关培训,88.67%(227所)的医疗机构诊疗器械等常规复用流程正确。结论 《消规》的颁布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医疗机构复用器械器具消毒流程已基本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清洗消毒流程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医院,是今后消毒管理工作推进的重点。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2020, 19(8):733-7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06

      摘要 (82) HTML (161) PDF 809.00 Byte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HBV-ACL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分成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研究组)和HBV-ACLF非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对照组),分析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特征、病原菌种类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69例。研究组50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29例有发热,12例有明显胸闷、气促及低氧血症,28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50例患者胸部CT示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2.00%、36.00%。共分离真菌30株,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43.33%)、曲霉菌属(33.33%),28天病死率为76.00%。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28天死亡患者数所占比例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住院时间研究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 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感染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等相关,预后差。

    • 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2020, 19(8):737-74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429

      摘要 (102) HTML (159) PDF 803.00 Byte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掌握某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现状,分析反渗膜及管路消毒等相关因素与透析用水检出细菌菌落总数、内毒素水平的关系,识别风险因素并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采集18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反渗机组出水口和输水管路回水口透析用水,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168 h,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平行水样检测内毒素。同时设计问卷调查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信息。结果 采样距反渗膜更换间隔时长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回水口及出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采样距上一次管路消毒间隔时间与回水口和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专业工程师配备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及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软管长度与回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投入使用时长、透析机台数、在透析患者数等因素也对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有影响。结论 反渗膜的维护更换、输水管路消毒、专业工程师配备、透析中心规模及管路长度均为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医院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存在差异,应通过质量控制推进使其达到同质化。

    • 一种患者防护口罩在牙周洁治时防喷溅效果的仿真研究

      2020, 19(8):741-74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7158

      摘要 (69) HTML (220) PDF 1.06 K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患者防护口罩在牙周洁治时对口腔喷溅物的防护效果。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患者防护口罩,在口腔门诊诊室内采用仿真人模拟牙周超声洁治治疗,按洁牙位置及防溅措施分成六组(第一组为右上切牙弱吸,第二组为右上切牙弱吸+强吸,第三组为右上切牙弱吸+新型患者防护口罩,第四组为右下切牙弱吸,第五组为右下切牙弱吸+强吸,第六组为右下切牙弱吸+新型患者防护口罩),比较各组牙周洁治时口腔喷溅物的喷溅距离及喷溅面积所占百分比。结果 第三组和第六组(使用弱吸+新型患者防护口罩)无论是右上切牙还是右下切牙洁治,白纸上的喷溅距离和喷溅面积所占百分比均为0,而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单纯使用弱负压吸唾或者结合强负压吸唾)均可见一定喷溅距离,喷溅面积百分比为(1.34±0.56)%~(24.48±7.43)%。结论 新型患者防护口罩可有效防护牙周洁治时口腔喷溅物的喷溅。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相关影响因素

      2020, 19(8):745-74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013

      摘要 (105) HTML (151) PDF 866.00 Byte (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污染现状,探讨DUWLs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6月22日—2018年2月23日北京某口腔医院门诊各科室不同品牌的口腔综合治疗台(DCU)进行水样采集、细菌培养及计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DCU品牌、使用年限以及诊疗科室、取样部位DUWLs水样菌落数的差异。结果 共采集DCU水样464份,DUWLs水样菌落中位数为2.6×103(17~5.2×105)CFU/mL。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使用年限、不同诊疗专业以及不同品牌的DUWLs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CU的不同出水端水样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DCU使用年限、DCU品牌、诊疗专业均对DUWLs菌落数的变化有影响(P<0.001),且DCU品牌与诊疗专业、DCU品牌与使用年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01)。结论 目前DUWLs污染严重,并且受DCU使用年限、品牌以及诊疗专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 某院重点部门洗眼器及紧急冲淋装置维护现状及管理对策

      2020, 19(8):749-7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061

      摘要 (103) HTML (253) PDF 789.00 Byte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某医院重点部门洗眼器及紧急冲淋装置日常维护保养状况,以及医务人员对操作流程熟练程度,为有效管理提供对策。方法 2019年10月16—17日采用自行设计的巡查表对该院重点部门的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设施设备完好情况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医务人员进行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操作流程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干预措施,一个月后再次进行调查和考核,比较两次调查及考核结果。结果 全院共有洗眼器30台,紧急冲淋装置5台。在干预措施实施后,水压低、水压高、设施损坏、下水管漏水、设施脏污的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台数的比例较干预措施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务人员对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操作流程考核正确率从53.13%提高到89.42%(P<0.05)。结论 有效的管理能提高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维护现状和设备完好率,提高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应急防护能力。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2020, 19(8):752-7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29

      摘要 (122) HTML (241) PDF 834.00 Byte (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构成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行TU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155例接受TURP患者中,24例患者(15.5%)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前列腺大小、术前留置导尿管,曾行泌尿道医疗操作、糖尿病史、电切镜鞘尺寸、手术时间和灌洗液温度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OR=4.18,95% CI:1.19~14.75,P=0.026)、前列腺>55 g(OR=3.92,95% CI:1.11~13.83,P=0.034)、术前留置导尿管(OR=0.28,95% CI:0.11~0.70,P=0.006)、曾行泌尿道医疗操作(OR=4.70,95% CI:1.85~11.94,P=0.001)、有糖尿病史(OR=2.54,95% CI:1.00~6.48,P=0.050)、电切镜鞘尺寸26F(OR=9.05,95% CI:1.18~69.48,P=0.034)、手术时间>60 min(OR=10.48,95% CI:1.37~80.25,P=0.024)和灌洗液温度<37℃(OR=4.06,95% CI:1.57~10.50,P=0.004)是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患者尿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3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78.2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达52.17%(12株)。结论 TURP术后尿路感染与手术时间、电切镜鞘尺寸、曾有泌尿道医疗操作、前列腺大小等相关,感染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有效避免高危因素及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助于预防TURP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

    • 病例报告
    • 乳房裂头蚴病2例报告

      2020, 19(8):758-7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40

      摘要 (80) HTML (165) PDF 1007.00 Byte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家庭护理医疗废物处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0, 19(8):761-7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45

      摘要 (102) HTML (259) PDF 796.00 Byte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家庭护理行业的日益兴起,家庭护理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问题逐渐引起关注。目前,国家及地方尚未出台相关文件对家庭护理所产生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作出要求。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就家庭护理医疗废物处理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家庭护理医疗废物处理规范提供参考意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