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二代测序在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组织病原体中的应用

      2019, 18(4):277-28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61

      摘要 (177) HTML (345) PDF 891.00 Byte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二代测序(NGS)技术在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瓣膜中潜在病原菌的应用价值,为IE的诊断和术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改良Duke标准,对IE患者和排除IE患者的瓣膜组织进行传统培养,同时应用NGS技术直接检测瓣膜组织上的病原菌,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病理涂片染色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NG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85.7%、95.0%和85.7%,血培养分别为30.0%、100.0%、100.0%、30.0%,瓣膜培养为10.0%、100.0%、100.0%、28.0%。结论 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NGS检测IE瓣膜赘生物的灵敏度更高,时间短。NGS对IE的诊断,尤其是培养结果为阴性疑似IE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基因芯片法与线性探针法对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应用价值

      2019, 18(4):283-2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26

      摘要 (116) HTML (189) PDF 879.00 Byte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法与线性探针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应用价值。方法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3-7月门诊和住院的106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对患者送检的痰进行检测,并与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比较;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效能。结果 对106份痰标本进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为52.83%(56/106),经鉴定其中46份标本为MTB阳性。基因芯片法和线性探针法分别检出MTB 46、53株,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MTB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检测MTB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较好一致性(均P>0.05,均Kappa>0.75)。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检测,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2%、90.00%,线性探针法分别为84.62%、85.00%。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检测MTB对异烟肼的耐药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一致性一般(均P>0.05、均Kappa <0.75)。对异烟肼的耐药性检测,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9.23%(18/26)、95.00%(19/20),线性探针法分别为65.38%(17/26)、85.00%(17/20)。结论 基因芯片法和线性探针法均可准确、快速地从大部分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中鉴定出MTB,也适用于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结果的快速检测,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 HMGB1基因多态性与豫北地区肺结核易感性的相关性

      2019, 18(4):289-29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48

      摘要 (122) HTML (206) PDF 838.00 Byte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豫北地区肺结核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肺结核的320例患者为结核组,该院同时期3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和Sanger测序对结核组和对照组的HMGB1 rs1412125(-1615A/G)、rs1045411(+1177G/A)、rs2249825(+3814C/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对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四种遗传模型(共显性、显性、隐性和超显性)分析,研究HMGB1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结果 所有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组间+1177G/A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85,95% CI:1.110~1.986,P=0.007),其基因型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77G/A位点的共显性模型中,与GG基因型相比,AG基因型(OR=1.447,95% CI:1.025~2.041,P=0.035)和AA基因型(OR=2.812,95% CI:0.985~8.033,P=0.045)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1177G/A位点的显性模型[(AG+AA)vs GG,OR=1.524,95% CI:1.090~2.131,P=0.014]也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在+1177G/A位点的隐性模型和超显性模型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615A/G和+3814C/G位点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 HMGB1基因rs1045411(+1177G/A)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其等位基因A可能是肺结核的易感基因,携带rs1045411(+1177G/A)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患肺结核的风险。

    • 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判断

      2019, 18(4):295-29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95

      摘要 (124) HTML (162) PDF 809.00 Byte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生化检查标志物。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CD4+ T细胞计数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140例,其中死亡组32例,存活组108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腺苷脱氨酶[OR及95% CI为0.056(0.013~0.252)]、乳酸脱氢酶[OR及95% CI为0.135(0.032~0.566)]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结局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 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

      2019, 18(4):300-3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290

      摘要 (243) HTML (305) PDF 809.00 Byte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大型教学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情况等。分析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880例开颅手术后患者,发生手术后肺炎178例,发病率为20.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术前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为Ⅲ-Ⅳ级、失血量大、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前住院日数长、术中输血、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 4 h、有气管切开、急诊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个变量为手术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从大至小排序依次为气管切开[OR=27.73,95% CI(2.49~30.83)]、术后留置胃管[OR=4.55,95% CI(2.54~8.16)]、急诊手术[OR=4.34,95% CI(1.49~12.63)]、机械通气时间[OR=2.81,95% CI(1.37~5.75)]、术前住院时间[OR=1.06,95% CI(1.02~1.10)]、年龄[OR=1.03,95% CI(1.01~1.04)]。结论 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发病率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其感染率。

    • 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9, 18(4):305-31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046

      摘要 (144) HTML (195) PDF 1.23 K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PubMed,收集建库至2018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因素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其中国内文献7篇,国外文献2篇;合计病例组383例,对照组2 030例。Meta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大、肥胖、有吸烟史、有脑血管意外史、手术时间长(>3 h)、术中出血量大(>1 000 mL)、术中输血、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10 d)、术后不使用镇痛泵、术后使用呼吸机,各因素合并OR/MD值及95% CI分别为13.55(3.15,23.94)、3.14(1.97,5.01)、3.01(1.50,6.07)、7.08(2.32,21.57)、52.12(8.67,95.58)、326.89(23.06,630.71)、2.68(1.85,3.89)、4.67(2.93,7.45)、1.89(0.77,3.01)、2.98(2.04,4.35)、8.58(4.30,17.12)。结论 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有利于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

    •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小儿严重脓毒症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9, 18(4):314-3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234

      摘要 (123) HTML (157) PDF 876.00 Byte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某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B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免疫指标(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各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各炎性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PCIS评分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ICU转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28天生存率高于对照组(95% vs 6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 vs 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BP可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患儿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改善预后。

    • 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9, 18(4):320-3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27

      摘要 (198) HTML (435) PDF 905.00 Byte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 共纳入ARTI患者5 874例。病毒检出阳性共1 150例,检出率为19.58%。2015-2017年各年份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1.48%、21.71%、21.54%。单一病毒感染患者1 131例,占阳性患者的98.35%;混合感染患者19例,占阳性患者的1.65%。检测的7种常见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率最高,为11.29%。不同年龄段ARTI患者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最高(26.37%),占阳性患者的39.83%。不同季节ARTI患者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5.01%,其次为秋季(23.23%)。不同临床诊断ARTI患者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28.60%)。结论 该院近3年ARTI病例中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率逐年增高,7种呼吸道病毒感染中,以RSV感染最为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且以1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支气管肺炎。

    •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病例预警策略的评价研究

      2019, 18(4):326-33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722

      摘要 (189) HTML (184) PDF 797.00 Byte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评价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简称"院感系统")病例预警策略的准确性和效率,为预警策略改进提出科学建议。方法 通过调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7年全年院感系统产生的医院感染预警信息及最终确认情况,计算医院感染预警灵敏度、医院感染预警阳性预测值和感染预警阳性预测值,评价其准确性及效率。结果 该院2017年确认的医院感染832例次,其中院感系统有效预警的医院感染715例次,灵敏度为85.94%。全年院感系统共预警8 468例,其中感染病例为2 817例,感染病例数预警阳性预测值为33.27%,医院感染病例为772例,医院感染病例数预警阳性预测值为9.12%。全年院感系统共预警14 857条,其中确认为感染的4 135条,感染预警阳性预测值为27.83%,确认为医院感染的1 199条,医院感染预警阳性预测值为8.07%。结论 院感系统是识别医院感染病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病例识别的特异性及效率上还有待提高,另外预警感染高风险病例能力还需加强。

    • 神经外科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频次的研究

      2019, 18(4):331-33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52

      摘要 (189) HTML (184) PDF 793.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神经外科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现状的调查,探讨最佳消毒频次。方法 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内的床栏、微量泵、监护仪按钮、洗手液按压开关、鼠标、病历的物体表面共6项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消毒后2、4、6、8 h进行采样,培养48 h后读取菌落数。比较不同消毒后时间点的菌落数。结果 床栏和监护仪按钮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菌落数均<5 CFU/cm2。微量泵、洗手液按压开关、鼠标、病历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菌落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四类物体表面消毒后8 h的菌落数均高于消毒后6 h(均P<0.05)。结论 ICU内不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根据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消毒频次。

    • 替加环素鞘内注射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9, 18(4):335-33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62

      摘要 (157) HTML (201) PDF 1.06 K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例患者经鼻行视神经减压术后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给予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替加环素治疗,综合分析近五年相关文献,最终确定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替加环素(首次100 mg,后续50 mg,q12h),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q8h)静脉滴注;替加环素2.5 mg,配伍5 mL生理盐水,q12h,腰大池引流管鞘内注射,夹闭2 h。鞘内注射替加环素15 d后患者连续4次脑脊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培养阴性,最终治愈。

    • 云南省艾滋病患者分离新生隐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

      2019, 18(4):340-3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74

      摘要 (149) HTML (216) PDF 856.00 Byte (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分离新生隐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采用比色微量稀释法,对2007年8月-2018年7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标本分离的304株新生隐球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6种常用抗隐球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MIC50分别为1、2、4、0.03、0.06、0.12 μg/mL,MIC90分别为1、4、8、0.06、0.12、0.25 μg/mL,几何均数分别为0.75、2.32、3.28、0.039、0.053、0.09 μg/mL。在6种抗真菌药物中,新生隐球菌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1.32%,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0.33%,未发现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产生耐药的菌株。结论 云南省艾滋病患者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对不同药物敏感性有差异,可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

    • 应用感控工作间APP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9, 18(4):344-34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36

      摘要 (222) HTML (461) PDF 862.00 Byte (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感控工作间APP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某院全体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开始采用感控工作间APP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并比较2016年(采用纸质调查表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2017年、2018年1-10月的手卫生依从率差异。结果 2016、2017年、2018年1-10月分别调查医护人员1 201、1 237、1 234名,调查手卫生指征6 539、22 708、17 509次。2016年采用纸质调查表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率为89.45%,2017年应用感控工作间APP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率为60.76%,2018年1-10月手卫生依从率提高至69.06%。不同年份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感控工作间APP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较纸质调查表辅助隐蔽式现场观察法可获取更准确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数据,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指导意义。

    • 标准示范与情景演示法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

      2019, 18(4):348-3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02

      摘要 (209) HTML (175) PDF 802.00 Byte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采取标准示范与情景演示法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培训,提高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与正确率。方法 选取某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依据美国Dreyfus健康基金会项目的方法,首先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1月的手卫生监测结果并确立问题,制定预期目标。2016年12月-2017年9月,采取标准示范与情景演示法分阶段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培训,采用明查法和盲查法调查医护人员培训前后手卫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前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31.51%,培训后手卫生依从率盲查为45.21%,明查为80.79%;三组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46,P<0.001)。培训前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为69.26%,培训后手卫生正确率盲查为79.20%,明查为84.41%;三组手卫生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2,P<0.001)。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洗手皂液与速干手消毒剂日平均消耗量培训前为5.06 mL/床日,培训后为10.06 mL/床日。结论 通过采取标准示范与情景演示法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培训,可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性。采用明查与盲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有效摒除人为趋从因素的存在。

    • 神经外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

      2019, 18(4):353-3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89

      摘要 (216) HTML (209) PDF 931.00 Byte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某院神经外科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感染源及传播途径,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18年6月12日-7月2日该院神经外科11例CRKP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控制CRKP感染。结果 11例CRKP感染患者中7例诊断为医院感染。对其中6株CRKP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检出A、B两种基因型,2例患者感染的CRKP菌株为A型基因,4例患者(包括3例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的CRKP菌株为B型基因。患者环境物体表面,以及部分医务人员手、咽拭子检出CRKP。结论 该院存在医院感染暴发,可能是CRKP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污染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导致感染的传播。早期识别感染暴发,并采取手卫生、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隔离等措施是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 血液净化中心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疑似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019, 18(4):358-3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79

      摘要 (157) HTML (186) PDF 828.00 Byte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某三级医院肾病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疑似暴发进行调查与控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年5月21日-6月6日该院肾病内科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空气、透析用水和透析液、透析材料、使用中消毒剂、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针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和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结果 2018年5月21日-6月6日,共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均检出阴沟肠杆菌,发病率为3.03‰(6/1 980)。环境卫生学监测共采集标本133份,其中空气、透析用水及透析液、一次性透析管路、使用中消毒剂采样标本检测均合格;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为61.54%(8/13);物体表面采样合格率为80.28%(57/71),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采样6份,不合格1份;环境卫生学监测均未检出阴沟肠杆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透析前需要溶栓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感染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血培养阴性,出院继续门诊血透治疗。血液净化中心连续观察2个月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血液净化中心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切断外源性感染途径。加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导管置管部位及血糖的管理,透析前避免溶栓等措施可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 综述
    • 预防剖宫产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9, 18(4):363-3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30

      摘要 (226) HTML (212) PDF 818.00 Byte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手术部位感染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15%,给产妇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也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死亡产妇中,3%与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有关。本综述将从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危险因素,以及最新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集束化管理措施,以及有效的实施模式,降低剖宫产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