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耘 , 薛峰 , 刘健 , 杨维维 , 张佳 , 郑波
•2019, 18(2):93-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10
摘要:目的 评价磷霉素钠体外单药及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对我国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方法 联合药敏测定采用棋盘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来自全国18所医院近3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肺炎克雷伯菌(108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10株)进行单药及联合药敏测定。结果 对所测菌株,不论其对其他抗菌药物是否耐药,磷霉素钠单药的MIC50值均≤32 mg/L。与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联合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较好协同作用,协同率>43%。对于亚胺培南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磷霉素钠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的协同率>35%,对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磷霉素钠与所测药物协同率均>35%。结论 磷霉素钠对临床常见耐药菌,如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等仍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与多种其他类抗菌药物可产生协同作用,提示针对耐药菌所致感染,在有限的治疗手段中,含磷霉素的联合用药不失为一种选择。
• 苏珊珊 , 张吉生 , 王英 , 王勇 , 王宇超 , 李慧玲 , 张晓丽
•2019, 18(2):99-1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929
摘要:目的 研究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8年3月某院临床分离的CRE菌株,VITEK 2 Compact分析仪对其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PMQR基因qnrA、qnrB、qnrS、qepA、acc(6')Ib-cr携带情况,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PMQR基因的水平转移。结果 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10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15.56%~33.33%。acc(6')Ib-cr基因检出率最高(87.72%),其次为qnrB(77.19%)和qnrS(17.54%),有2株菌携带qnrA基因(3.51%),未分离出qepA基因,菌株同时含有2种或3种PMQR基因(84.21%)。8株接合成功的菌株均存在PMQR基因转入,但喹诺酮药物对其最低抑菌浓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虽然该院CRE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但对喹诺酮类药物仍存在一定敏感性。
• 糜琛蓉 , 王群 , 王亦晨 , 倪语星 , 张祎博 , 李文慧 , 石大可 , 王晨 , 韩立中
•2019, 18(2):105-11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704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时标识与预警耐药菌的方法,以便临床及时获取耐药菌信息。方法 2015年对HIS、LIS、医院感染监测三方系统接口进行改造,以HL7为接口框架设计标准、LIS为基准数据源以及HIS为患者信息库,在常用界面实现多方信息交互,对检出的耐药菌进行标识和预警,比较信息化前后耐药菌识别情况。结果 通过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界面显示,耐药菌判定规则可以随意变动,数据结果更准确、及时。每日人工审核判定时间由30 min缩减至2 min,在任何内网计算机临床工作人员均可实时并方便地获得耐药菌信息。对耐药菌进行及时标识及干预后,2015—2017年医院感染控制重点科室耐药菌检出株数分别为284、289、309株,耐药菌床日获得率分别为9.23‰(284/30 773)、8.91‰(289/32 429)、8.34‰(309/37 031),耐药菌床日获得率略有下降。结论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发现耐药菌,并对新发耐药菌进行及时标识与干预,有效降低耐药菌感染率。
• 廖睿纯 , 邓琼 , 何思云 , 余奇 , 徐珍 , 周芸 , 曹先伟 , 庞水子
•2019, 18(2):111-11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894
摘要:目的 对消化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与控制,为临床多重耐药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年1月21—31日某院消化ICU 3例CRKP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环境生物学监测方法采集标本,查找环境中的CRKP,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患者与环境分离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3例患者痰及血标本均检出CRKP,均为男性,床位相邻,均位于同一间病房内,且由同一医生经管。病区2018年1月CRKP检出数及感染率较其他月份升高,且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1)。共采集空气、物体表面等环境标本102份,仅其中1份(护理人员工作服)检出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患者和环境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PFGE分型,结果显示共有A、B两种基因型,护理人员工作服、07床患者腹腔积液与血标本、08床血标本、09床痰与血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为A型,而07床痰标本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属于B型,09床腹腔积液标本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未能分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3例患者未再检出CRKP,且病区内无新发病例。结论 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可能是此次CRKP传播的重要原因。
• 李小丽 , 王非 , 王磊 , 郑晓燕 , 黄敏君 , 李晶晶 , 贾永根 , 邹洋
•2019, 18(2):115-1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143
摘要:目的 了解内脏利什曼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4例内脏利什曼病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4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病程3~12个月,患者均出现了多脏器的损伤,其中3例肝、脾大,2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4例患者利什曼原虫IgG抗体为阳性,骨髓涂片中均找到了利杜体。4例患者外周血常规的三系明显降低,清蛋白明显降低,球蛋白升高;4例患者的血清钠离子含量低于135 mmol/L。结论 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出现病程长,多脏器损伤,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血常规三系显著降低,低蛋白血症,以及低钠血症均提示预后差,病死率高。
• 徐艳 , 杨怀 , 陈黎媛 , 张曼 , 张满 , 杨廷秀 , 朱艳秋
•2019, 18(2):120-12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827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现状。方法 抽取中国7大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所属的医院,对2000年以前、及以后每5年为一时间段至2015年的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性疾病的会诊,标本质量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方面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抽取调查医院187所,2015年其临床微生物室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以及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协作管理工作的医院分别有96、172所(占51.34%、91.98%),但仍有23.53%(44所)医院临床微生物室使用手工统计分析药敏结果,具备病原菌同源性鉴定能力者仅26所(13.90%)。2010年与2015年相比,MDRO监测数据反馈临床的比率由66.84%(125所)上升至95.72%(179所),反馈频率以每月和每季度为主;开展向临床反馈药敏结果的比率从62.03%(116所)上升至94.12%(176所),82.35%(154所)临床微生物室实现按季度反馈;开展痰培养前痰涂片镜检质量控制的比率由63.10%(118所)上升至87.17%(163所);血培养推行双侧双份的比率由35.83%(67所)提升至72.73%(136所);其他无菌体液(除血、尿以外)标本的比率由4.86%上升至5.74%;2010年与2015年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国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2011—2015年间,但在医院感染病原菌同源性分析、结果反馈信息化推进和无菌体液标本的送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 韩如慧 , 金美娟 , 钱雪峰 , 乔美珍 , 陈凯 , 吴琛
•2019, 18(2):127-1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808
摘要: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于血液科行HSCT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基本信息,计算传统CLABSI(OCLABSI)和校正CLABSI(MCLABSI)发病率,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18例行HSCT的AML和MDS患者,其中19例OCLABSI,10例患者发生MCLABSI。19例OCLABSI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1株,真菌1株;多重耐药菌9株。OCLABSI的影响因素包括女性(HR=0.088;95%CI:0.017~0.440;P=0.003),年龄(HR=1.560;95%CI:1.066~2.530;P=0.034),只移植骨髓细胞(HR=4.408;95%CI:1.860~22.593;P=0.043),使用ATG/CSA/MMF/MTX预防GVHD(HR=0.101;95%CI:0.015~0.686;P=0.019),使用MTX预防GVHD(HR=0.097;95%CI:0.011~0.816;P=0.032)。结论 对MCLABSI的定义可以更加精确的监测深静脉导管引起的血流感染。根据高危因素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严格遵守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增强移植后患者免疫重组的方案,可减少HSCT患者CLABSI发病率。
• 吴际 , 郑有为 , 黄革 , 刘胜男 , 罗柳萍 , 侯铁英
•2019, 18(2):132-1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77
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人巨细胞病毒(HCMV)和多瘤病毒(BKV和JCV)感染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共53例行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移植当天开始监测患者外周血与尿的HCMV、BKV和JCV核酸载量,每周一次至100 d。分析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结果 51例患者发生病毒感染,感染率为96.23%。其中,HCMV感染率为54.72%(29/53)、BKV感染率为77.36%(41/53)、JCV感染率为28.30%(15/53)。肺部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分别为54.72%、58.49%和20.7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生aGVHD(OR=24.61,95%CI:2.30~46.24)、预处理采用全身照射(OR=33.39,95%CI:1.57~79.13)及使用ATG(OR=24.77,95%CI:1.16~52.58)是影响HCMV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HLA全相合(OR=0.003,95%CI:0.00~0.10)可降低发生HCMV血症的风险;预处理采用全身照射(OR=15.10,95%CI:1.14~39.27)是影响BKV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供受者血型相合(OR=0.07,95%CI:0.01~0.64)可降低发生BKV尿症的风险。结论 移植术后应尽早监测受者血及尿中HCMV及多瘤病毒感染情况,以期及时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9, 18(2):138-1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047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妇女留置双J管后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方法 收集某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留置双J管的患者。根据留置双J管的时间,将其分成A组(置管时间≤1个月)和B组(置管时间>1个月)。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尿及双J管细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尿及双J管定植细菌的种类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共纳入妊娠输尿管梗阻患者237例,其中A组129例,B组108例。双J管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78株,A组检出35株,B组检出4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率分别为54.29%、67.4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7.14%、25.58%;检出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肠球菌属(12株)、葡萄球菌属(12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及铜绿假单胞菌(7株)等。A、B两组患者的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膀胱尿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39.81%)高于A组患者(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的膀胱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妇女留置双J管定植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且留置的时间越长,细菌定植的概率越高,培养阳性率更高。
• 杨亚红 , 张浩军 , 胡兰文 , 蔡玲 , 张映华 , 张肖红 , 周垚
•2019, 18(2):142-1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63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手卫生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项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抽取甘肃省不同地区69所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进行基本情况及手卫生认知情况问卷及实地调查,分析其手卫生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69所医院中二级医院占82.61%,三级医院占17.39%;被调查的125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中,专职人员占82.40%,兼职人员占17.60%。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完全掌握和未完全掌握分别占33.60%和66.40%;对手卫生重要性、手消毒剂的使用、手卫生设施的设置、洗手方法、干手方法、手卫生指征、手卫生合格判断标准认知的掌握程度,三级医院均高于二级医院(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年限≥5年且<10年(OR=3.067)、本科学历(OR=3.331)、岗位性质为专职(OR=10.309)是手卫生认知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手卫生认知掌握程度偏低,尤其是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年限<5年、学历为中专及以下以及兼职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训。
•2019, 18(2):147-1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086
摘要:目的 比较和评价不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效果,探索可用于预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最佳模型。方法 以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2016年累计72个月的月度医院感染发病率数据作为拟合集构建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NAR神经网络模型和ARIMA-BPNN组合模型,以2017年1—12月的月度感染发病率数据作为预测集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评价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对于拟合集,ARIMA模型、NAR神经网络模型和ARIMA-BPNN组合模型的MAPE分别为13.00%、14.61%和11.95%;对预测集,三者的MAPE分别为15.42%、26.31%和14.87%。结论 三种时间序列模型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ARIMA-BPNN组合模型对拟合和预测该院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最佳,可为医院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2019, 18(2):153-1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910
摘要: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儿童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为综合医院儿童传染病的分诊、转诊,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院2013—2017年报告的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连续5年共报告儿童传染病1 170例,年平均报告率为5.81‰,其中男性670例,占57.26%;女性500例,占42.74%。人群分布以学生(503例,占42.99%)和散居儿童(433例,占37.01%)为主。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水痘(423例,占36.15%)、手足口病(332例,占28.38%)、流行性腮腺炎(199例,占17.01%)。结论 儿童传染病是三级综合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应重点加强手足口病、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病的上报,以及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 罗丽莎 , 罗百灵 , 唐薇 , 邓双林子 , 胡新月 , 牛瑞超 , 胡成平 , 冯俊涛
•2019, 18(2):158-1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781
摘要:目的 探讨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全身播散性偶发分枝杆菌感染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全身多系统累及(包括肺部、淋巴结、皮肤、关节),淋巴结组织培养偶发分枝杆菌阳性,给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治疗,病情缓解。结论 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罕见,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存在GATA2的缺乏和IFN-γ自身抗体有关,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但阳性率偏低,诊断困难。
•2019, 18(2):163-1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56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某院2013年7月—2017年6月ICU内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病例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ICU住院日数长、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抗菌药物应用≥2联与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是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导致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呼吸机日数长、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APACHE II评分≥20。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王海波 , 郭志松 , 李敏 , 代荣钦 , 朱文亮 , 秦秉玉
•2019, 18(2):167-17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526
摘要:目的 分析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感染、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入住某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三组。A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B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C组行早期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感染情况、感染指标水平(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治疗后第14天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值。结果 A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00%,B组为20.00%,C组为22.00%,三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1)。第7天、第14天A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均低于B、C组;第3天A、B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均较C组低;第7天、第14天A组患者的PCT较B、C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腹胀(8.00%)、腹泻(4.00%)、胃潴留(4.00%)的发生率均为三组最低。治疗后第14天A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最低。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能有效降低感染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吴照东
•2019, 18(2):172-17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1271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7月—2014年6月入住某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10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6例,发病率为17.14%,主要为腹腔感染(10例)和手术切口感染(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5岁、营养不良、开腹手术、癌症TNM分期为Ⅲ~Ⅳ期、术后卧床时间>4 d的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5岁、营养不良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胃癌患者年龄大、营养状况差和开腹手术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2019, 18(2):175-1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207
摘要:对于长期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医院内肺炎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既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一直作为呼吸机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重要监控手段,但因其标准主观性大、灵敏度和特异度低,具有较大的争议。因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3年提出了呼吸机相关事件(VAE)的定义,该监测定义采用客观的量化标准,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VAE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防控VAE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