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化学合成多肽体外抗HBV复制的研究

      2019, 18(10):893-90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696

      摘要 (121) HTML (215) PDF 2.00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设计并化学合成的多肽在体外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模型中对HBV-DNA复制、病毒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强弱,筛选高HBV抑制且低细胞毒性的多肽,探索多肽作为新型HBV抗病毒药物分子的潜力。方法 采用传统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平台设计并合成的7种多肽(KBDT-1、2、3……7,以疏水性及阳离子电亲和力大小为依据),将7种化学合成多肽(10 mg/mL)、拉米夫定(1 mg/mL,阳性对照)、空白溶剂(阴性对照)作用于HepG 2.2.15细胞系,检测化学合成多肽对HBV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较各组药物对细胞毒性的强弱。选取HBV抑制作用最强的多肽,设置10、1、0.1 mg/mL浓度梯度,分别处理HepG 2.2.15细胞3、6、9 d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DNA拷贝量,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及HBeAg的变化。结果 从7种化学合成多肽中筛选出多肽KBDT-2,RT-PCR结果显示,KBDT-2具有体外抗HBV复制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显示,KBDT-2对HBV生物学标志物HBsAg及HBeAg有抑制作用;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显示,KBDT-2对HepG 2.2.15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 KBDT-2具有抑制HBV复制作用,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以有效降低HBsAg、HBeAg表达,为探索抗HBV新型药物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哮喘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2019, 18(10):902-9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34

      摘要 (79) HTML (214) PDF 869.00 Byte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哮喘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疾病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北京、山东、云南4所医院住院的所有CAP患者病例资料,比较合并哮喘(AS-CAP)和不合并哮喘(非AS-CAP)患者人口学、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原学和临床结局,单因素分析影响AS-CAP住院患者30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 901例CAP患者纳入分析,AS-CAP占5.9%(231/3 901)。相比于非AS-CAP患者,AS-CAP患者多为女性,年龄较轻,吸入因素、一年内CAP病史和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史多见,发生胸腔积液少见,但PSI分级/CURB-65评分、病原学分布、入住ICU比例和30天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两组相似。AS-CAP住院患者30天病死率为2.2%(5/231)。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男性、脑血管病、慢性肝病、吸入因素和影像学空洞比例更高,PSI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S-CAP和非AS-CAP患者临床特征和结局相似,合并AS不增加CAP患者病情严重性和30天病死率。除PSI分级外,临床医生还应该重视吸入因素等。

    • 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

      2019, 18(10):910-91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513

      摘要 (108) HTML (170) PDF 852.00 Byte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某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长病程组(病程≥10年)和短病程组(病程<10年),采集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长病程组共纳入132例,短病程组127例。分离病原菌385株,长病程组分离201株,短病程组分离184株。长病程组检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比例高于短病程组,检出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低于短病程组;长病程组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比例高于短病程组,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低于短病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病程组产ESBLs、MR菌株的检出率均高于短病程组(40.87% vs 22.03%;37.50% vs 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敏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50%;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50%;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50%。长病程组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部分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区别对待。

    • 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耐药性及患者临床特征

      2019, 18(10):917-92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207

      摘要 (102) HTML (179) PDF 1.22 K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某院分离的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方法扩增23S rRNA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L3和L4的基因(rplC、rplD),以及耐药基因CFR,并测序。结果 5例患者标本分离7株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其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糖肽类、利福平、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7株耐药菌23S rRNA均存在突变,均不携带CFR基因。PFGE显示,7株临床株属同一谱型。5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分离出耐药菌的住院时间92 d~10个月,其中3例患者深静脉置管,1例同时深静脉、透析置管,3例曾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结论 7株头状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是由于23S rRNA第V区G2576T和C2104T突变导致;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表型,患有基础疾病、长期住院、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和深静脉置管可能是患者感染此类耐药菌的危险因素。

    • 不同卒中相关性肺炎预测量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

      2019, 18(10):924-9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125

      摘要 (95) HTML (297) PDF 1.01 K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卒中相关性肺炎量表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某二级综合医院2015—2018年入住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6个卒中相关性肺炎预测量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估各预测量表的性能。结果 共收集628例患者资料。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44例(发生率为7.01%),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46例(发生率为7.32%)。Kwon等评分量表、Chumbler等评分量表、A2DS2量表、PANTHERIS量表、ASI-APS量表、ISAN量表的c统计量分别为0.731、0.764、0.729、0.728、0.66、0.778,除ASI-APS量表外,其他5个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量表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量表医院获得性肺炎预测性能与报道卒中相关性肺炎预测性能对比,Chumbler等评分量表和ISAN量表在预测HAP和SAP中的性能差异较小。结论 除ASI-APS量表,其他卒中相关性肺炎预测量表可应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

    • 军医大学本科生鼻腔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可培养菌群的筛查

      2019, 18(10):930-93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214

      摘要 (74) HTML (309) PDF 1.08 K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其他可培养共生菌的定植情况,为鼻腔定植条件致病菌特别是SA的感染预防及其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在某院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健康军医大学本科生鼻前庭标本,以微生物自动化系统接种于各类细菌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观察,对分离菌株采用质谱鉴定,对SA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采集鼻前庭标本161份,检出鼻腔定植菌5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93株,革兰阴性菌56株,居前三位的细菌为拥挤棒状杆菌(151株)、表皮葡萄球菌(150株)、假白喉棒状杆菌(54株)。共有72种不同的带菌模式,以同时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拥挤棒状杆菌带菌模式的学员最多,达21名(13.04%)。鼻腔SA定植率为25.46%(41/1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率为4.35%(7/161),SA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为39.02%~78.05%。结论 军医大学本科生鼻腔定植菌群以正常菌群为主,需注意定植的SA和其他条件致病菌导致自身感染和引发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菌血症的菌种分布及临床研究

      2019, 18(10):936-9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065

      摘要 (138) HTML (292) PDF 834.00 Byte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5例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菌血症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和临床特征分析,提高该病诊疗水平。方法 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16—2017年收集的5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初步鉴定,16s rRNA确证,结合文献报道的15例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菌血症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为马德里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产黏液分枝杆菌各一株,偶发分枝杆菌群2株。16s rRNA鉴定结果为马德里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产黏液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猪分枝杆菌各1株。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2例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结论 MALDI-TOF MS是一种简单、方便、快速的快速生长分枝杆菌鉴定方法,鉴定结果与16s rRNA序列分析的符合率高。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菌血症多发生于人工材料、导管植入患者,实验室和临床应重视该病的诊断。

    • 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019, 18(10):942-94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419

      摘要 (104) HTML (244) PDF 827.00 Byte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知信行现状,分析其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对该儿童医院护理员采用隐蔽性现场观察方法调查手卫生执行情况,同时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对手卫生知信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1.10%,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合格率为72.92%,三年间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6年护理员手卫生的知识得分与信念得分具有相关性(P<0.05),但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与行为得分不相关(均P>0.05);2017—2018年护理员手卫生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与行为得分均相关(均P<0.05)。医院监督不够严格、认为快速手消毒剂刺激皮肤,以及周围护理员洗手意识薄弱是造成手卫生行为得分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该儿童医院手卫生依从率总体较高,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主管部门应制定可行的手卫生制度与规范,并做好落实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及细菌学监测合格率。

    • 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9, 18(10):948-9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046

      摘要 (116) HTML (160) PDF 824.00 Byte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方法 2018年7月采取分层抽样法现场调查武汉市13个区45所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结果 45所医疗机构2017年医疗废物产生量中位数为0.32 kg/床·日,医疗废物处置费中位数为0.67元/床·日,使用后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输液瓶合理处置率为64.44%。93.33%的医疗机构有医疗废物领导小组,仅有57.78%明确了医疗废物管理主管部门,医疗废物分类正确率为60.00%。97.78%的医疗机构有医疗废物暂时储存设施、设备,防护用品配备齐全率为73.33%,洗手设施及手卫生用品配备齐全率为64.44%。所有医疗废物全部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理,仅35.56%的医疗机构能保证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2 d。二级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明确医疗废物管理主管部门两项指标的合格率高于一级医疗机构(均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已逐步规范,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一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时间超过2 d的问题,需要加大多部门沟通合作力度,加强培训与监管,探索适宜的管理模式。

    • 医疗机构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医疗废物的效果

      2019, 18(10):953-9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025

      摘要 (106) HTML (143) PDF 821.00 Byte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探索医疗废物有效管理模式。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采用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模式,实时监测全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和暂存,并针对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采用PDCA管理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统计分析应用信息化管理前后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知晓率、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及医疗废物相关职业暴露率的变化。结果 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其余各项调查的正确率均为信息化管理后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管理部门日常对医疗废物处置情况检查,除医疗废物暂存场所规范、保洁人员防护措施两项指标外,其余各项检查指标均为信息化管理后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信息化管理实施后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职业暴露率为0.005例次/人年,低于实施前的0.011例次/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化的医疗废物管理模式成效明显,并能反映持续改进效果。

    •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

      2019, 18(10):958-96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64

      摘要 (105) HTML (216) PDF 1.26 K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中的效果。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与试点外科共建QCC活动小组,确立"降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为活动主题,通过查找问题真因,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比较QCC活动前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结果 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QCC活动前为36.82%,QCC活动后为13.15%,QCC活动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低于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P<0.001)。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目标达成率为144.68%,进步率为64.29%。圈能力由QCC活动前的60%提高至活动后的85%。结论 开展QCC活动可降低医务人员手机表面微生物携带超标率。

    • 康复中心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2019, 18(10):964-9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168

      摘要 (74) HTML (151) PDF 816.00 Byte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中心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康复中心2018年1—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种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治住院患者4 118例,发生医院感染88例,95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14%,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31%。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为5.41%,例次发病率为6.21%。医院感染部位位于前3位的为泌尿道、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分别占49.47%、27.37%、15.79%。9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共分离出76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G-)菌56株(占73.68%),革兰阳性(G+)菌15株(占19.74%)。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男性、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是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男性患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及低蛋白血症是康复中心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两种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比较

      2019, 18(10):969-9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01

      摘要 (126) HTML (167) PDF 816.00 Byte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 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 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 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 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

      2019, 18(10):973-9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169

      摘要 (128) HTML (406) PDF 814.00 Byte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方法 监测某院2018年6—7月(共计48 d)使用的7条纤维支气管镜。采用次氯酸消毒剂对临床使用后的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机洗消毒5 min,分别采用ATP荧光检测法和滤膜法、倾注法对纤维支气管镜外表面及内腔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 7条纤维支气管镜共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159次。分不同日期随机抽样30次,采用ATP荧光法检测表面洁净度,RLU范围10~64,中位数为22,合格率100%。共检测内腔面159次,滤膜法与倾注法检出菌落计数均为0~6 CFU/件,合格率均为100%。稳定性试验7个周期的结果显示,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有效氯的初始浓度为210 mg/L,经一周消毒后,处理内镜20~32条不等,有效氯浓度为74~106 mg/L。结论 次氯酸消毒剂应用于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纤维支气管镜可达到规定的消毒要求,次氯酸消毒剂机洗使用7 d时仍能保持有效浓度。

    • 上海市58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调查

      2019, 18(10):977-9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77

      摘要 (88) HTML (153) PDF 814.00 Byte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二级、三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管理现状,为推动医院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执行WS 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提出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法 依据WS 310.1-2016的要求,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上海市16个区县58所医院CSSD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94.83%的医院CSSD实行了集中管理,85.19%的医院CSSD承担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消毒管理,二级与三级医院实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0.37%的医院CSSD完成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首次接收灭菌监测管理,三级医院完成情况优于二级医院(χ2=5.684,P<0.05)。48.28%的医院CSSD已配备绝缘检测仪,三级医院配备率高于二级医院(χ2=5.557,P<0.05)。结论 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贯彻落实WS 310.1-2016的总体情况尚佳,但CSSD对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处置与管理亟待提高与改进,并应重视绝缘检测仪的配备。

    • 病例报告
    • 流感嗜血杆菌b型致化脓性关节炎合并脓毒血症1例

      2019, 18(10):981-9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506

      摘要 (92) HTML (203) PDF 795.00 Byte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耳念珠菌感染与医院感染防控研究现状

      2019, 18(10):984-9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375

      摘要 (88) HTML (478) PDF 834.00 Byte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多重耐药酵母菌,且具有如下特点: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检验方法难以将其鉴定,临床分离株通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致死率高,在环境物体表面和定植人群中能长时间存在。该菌目前传播机制以及消毒措施尚不明确,30多个国家陆续有其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事件的报道,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威胁。我国已有18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报道。为提示耳念珠菌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本文就耳念珠菌感染以及其医院感染防控现状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