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

      2018, 17(1):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1

      摘要 (289) HTML (0) PDF 899.00 Byte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状态下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阳性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振荡与静止)、不同材料(玻璃试管和聚丙烯塑料离心管)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13株(27.66%)临床菌株形成生物被膜。浮游状态下13株菌对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5%,未出现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5.38%,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13株试验菌株,在振荡条件下≥10株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静止培养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菌,≥10株菌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形成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玻璃试管中形成的生物被膜菌。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失败。

    • 某院2016年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比分析

      2018, 17(1):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2

      摘要 (266) HTML (0) PDF 817.00 Byte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年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该院2016年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比较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差异。结果ICU与普通病房送检标本均以痰为主,分别占78.7%、66.5%。ICU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11.7%)与普通病房(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达73.8%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也高达50%以上;普通病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达59.6%,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分别为48.0%、44.3%;ICU铜绿假单胞菌对被检测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高于普通病房,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上治疗其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2016年海南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毒力基因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2018, 17(1):10-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3

      摘要 (190) HTML (0) PDF 961.00 Byte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2016年海南省某医院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临床分布、荚膜分型、分子分型、毒力基因携带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通过黏液拉丝试验选取hvKP,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比较;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菌株进行荚膜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hvKP 84株,其中主要标本来源为痰(45株);K1和K2是hvKP的主要荚膜型,ST23、ST65和ST86是hvKP的主要ST型;rmpA、aerobatin、allS、kfuBC和cf29a在hvKP中的携带率分别为90.48%、96.43%、42.86%、66.67%和53.57%,均高于cKP,PFGE发现allS基因仅存在于K1型;hvK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低于cKP。结论痰是hvKP菌株,尤其是K1型hvKP的主要标本来源;超过90%的hvKP菌株携带rmpA和aerobatin基因,allS基因仅存在于K1型hvKP中。

    • 呼吸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同源性

      2018, 17(1):16-2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4

      摘要 (179) HTML (0) PDF 1.15 K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呼吸ICU耐碳青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5 年10—12月呼吸ICU临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CRAB。试验菌株进行5种耐药基因(KPC2、IMP、VIM、NDM1、OXA23)PCR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并且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2015年10—12月呼吸ICU共分离CRAB 22株,其中19株(86.36%)分离于痰。22株CRAB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为59.09%,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9.09%,对多粘菌素B均敏感,对其他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80%以上。PCR扩增未检出KPC2、IMP、NDM1三种耐药基因,而VIM、OXA23阳性率均为100%。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22株菌分为13种不同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5株不等,其中9种带型(69.23%)分别只包含1株菌,其他4种(30.77%)带型包含菌株数为2~5株不等。其中,A5、A7和A8 为同一型,A9、A11、A14、A19和A22 为同一型, A4、A10和A12为同一型,A16和A18为同一型。结论呼吸ICU分离CRAB携带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主要为VIM、OXA23型基因。同源性分析证实,有小部分为同一克隆株,存在小范围的流行。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同源性

      2018, 17(1):21-2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5

      摘要 (182) HTML (0) PDF 1.12 K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型及同源性。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9月—2016年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38株CRK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38株CRKP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分别占39.48%、34.21%。38株CRKP均检出blaKPC和blaSHV耐药基因,6株检出blaCTX耐药基因。PFGE显示共分成A、B、C、D 4个谱型,其中以C型为主(65.78%,25/38)。A型菌株中菌株14、15、16携带blaKPC2型、blaSHV型、blaCTXM15耐药基因,此3株细菌均是SICU患者分离的,菌株14和15分离自同一天,菌株16分离时间延后一周;C型菌株中,菌株10、18、25、28的同源性为100%,菌株10、18分离自ICU患者,菌株25、28分离自神经内一科患者(均从ICU转出),均是在ICU住院期间检出,且分离时间相差1 d。结论该院CRKP耐药基因型以blaKPC及blaSHV为主,存在克隆株医院内流行。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

      2018, 17(1):26-3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6

      摘要 (179) HTML (0) PDF 846.00 Byte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血流感染(BSI)的微生物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59例肺炎克雷伯菌BSI患者的菌株和临床资料。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hvKP BSI在159例肺炎克雷伯菌BSI患者中占35.22%(56/159),其中K1和K2型分别占51.79%和26.79%。hvKP BSI感染来源主要为肝脓肿(26株,46.43%),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cKP )BSI主要是原发性菌血症(41株,39.81%)。两组患者不同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82,P<0.001),hvKP BSI患者以社区获得性为主(89.29%),cKP BSI患者以医院获得性为主(73.79%)。两组患者不同基础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2,P<0.001),hvKP BSI患者主要为糖尿病(50.00%),cKP BSI患者主要为恶性肿瘤(45.63%)。hvKP BSI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生率高于cKP BSI患者(32.14% vs 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96,P<0.001)。hvKP产ESBLs的比率为5.36% (3/56),cKP产ESBLs的比率为47.57%(49/10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75,P<0.001)。未发现产KPC的hvKP。hvKP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均低于cK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vKP BSI多见于社区感染,感染来源和基础疾病不同于cKP BSI,易产生感染性休克。实验室和临床医生都应重视hvKP感染并密切关注其耐药趋势的演变。

    • 2016年武汉地区住院儿童人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

      2018, 17(1):31-3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7

      摘要 (152) HTML (0) PDF 947.00 Byte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该院儿科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968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标本检查痰HBoV、RSV、ADV、INFA/B和PIVI/II/III,分析HBoV感染病例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968例患儿中,HBoV阳性75例,检出率7.75%。男女患儿检出率分别为5.68%、2.07%,不同性别HBo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3,P=0.140);53例(70.67%)HBoV阳性患儿年龄<1岁,63例(84.00%)HBoV阳性患儿年龄<3岁,各年龄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43)。春、夏、秋、冬HBoV检出率分别为9.78%、5.29%、2.86%、5.20%;除9、10月份外,HBoV在其余月份均有检出,3月份检出率最高(为33.33%)。17例单纯HBoV感染,58例混合感染,HBoV临床诊断以支气管肺炎为主(26例,占34.67%)。HBoV病例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81.33%)、咳嗽和喘息(各占77.33%)。结论HBoV是武汉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全年均可发生HBoV感染,流行高峰在春季和夏季,无性别差异。住院儿童感染HBoV临床诊断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

    • GM试验联合CD4+T淋巴细胞诊断艾滋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的研究

      2018, 17(1):36-4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8

      摘要 (162) HTML (0) PDF 884.00 Byte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联合CD4+T淋巴细胞检测对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某院住院怀疑IA的AIDS患者197例,分为确诊IA组(35例)、临床诊断IA组(疑似病例,96例)和非IA组(66例),比较GM试验、GM试验联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诊断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确诊IA组、临床诊断IA组、非IA组患者GM值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29(0.65,1.84)、0.91(0.36,1.23)、0.11(0.28,0.72)pg/mL,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45(29,69)、79(35,99)、89(59,158)cell/μL,三组患者GM值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GM试验诊断AIDS患者IA的灵敏度为64.9%,特异度为72.7%;1周内连续2次GM试验诊断AIDS患者IA的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95.5%;GM试验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90.9%。结论GM试验对AIDS 患者IA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连续行GM试验、GM试验联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将进一步提高IA临床诊断价值。

    •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痰真菌培养对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2018, 17(1):41-4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09

      摘要 (202) HTML (0) PDF 837.00 Byte (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联合痰真菌培养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根据IF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3组:IFI组(包括确诊及临床诊断)、拟诊IFI组、非IFI组。分析三组患者血清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结果,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共调查ICU住院患者264例,其中IFI组56例,拟诊IFI组43例,非IFI组165例。56例诊断IFI患者中,血清G试验阳性46例,GM试验阳性39例,真菌培养阳性34例;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98.2%、特异性82.4%、阳性预测值65.5%、阴性预测值99.3%、阳性似然比5.58、阴性似然比0.02、Youden指数0.98。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单独检测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ICU患者IF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早期治疗IFI。

    • 中国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阳转情况的Meta分析

      2018, 17(1):47-5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0

      摘要 (209) HTML (0) PDF 1020.00 Byte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阳转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PubMed,将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阳转的文献纳入研究,应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总阳转率为1.0/100人年;不同经济水平和疫情程度的地区,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阳转率均为1.0/100人年。结论中国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阴性配偶或恋人总阳转率不高。

    • 新方法初治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8, 17(1):52-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1

      摘要 (142) HTML (0) PDF 807.00 Byte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及胸腔置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汉中市中心医院及安康市中心医院感染科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A、B、C、D组。A组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常规抽液;B组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胸腔置管;C组治疗方案为2HRZEV+7HR,并行胸腔置管;D组治疗方案为2HRZEV+10HR,并行胸腔置管。B、C、D组患者行胸腔置管,经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20 mL加尿激酶10万单位。结果共收治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72例。A组45例,B组53例,C组38例,D组36例。A组患者胸腔积液治疗总有效率(64.44%)低于B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3,P<0.05);B、C两组治疗2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B组总有效率(18.87%)低于C组(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6,P<0.05);C、D组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C组总有效率(60.53%)低于D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5)。结论对于初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给予2HRZEV+10HR抗结核方案及胸腔置管并注入尿激酶,此种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治愈率,促进胸腔积液的排出,防止胸膜肥厚、黏连及包裹。

    • 连续三年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

      2018, 17(1):56-5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2

      摘要 (198) HTML (0) PDF 806.00 Byte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某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新生儿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对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分析。 结果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菌株255株,包括革兰阴性菌219株(85.88%),革兰阳性菌29株(11.37%),真菌7株(2.75%)。分离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57株)、大肠埃希菌(35株)、B族链球菌(13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97.14%、94.29%,对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及阿米卡星均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93.63%,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87.90%、85.35%,对阿米卡星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上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上升,对磺胺类药物(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在该院NICU血流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抗感染治疗的经验性用药应结合本地资料。

    • 感染防控助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018, 17(1):60-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3

      摘要 (236) HTML (0) PDF 796.00 Byte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对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2015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一系列感染防控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手卫生依从率逐年提升,从2011年的38.17%提高至2015年的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5)。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45%下降至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0.05);2011—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63.1、44.4、40.0、40.8、40.5,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对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具有明显效果,有利于降低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强度。

    • 经验交流
    • 标准化病人联合PBL教学模式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8, 17(1):63-6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4

      摘要 (172) HTML (0) PDF 800.00 Byte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P)模拟教学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院2010、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按自然班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PBL教学组、SP组及SP+PBL组。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四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技能考核中,SP+PBL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及PBL组(P<0.05);SP+PBL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问卷调查中,四组之间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问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PBL组学生在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知识理解及掌握程度、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高于对照组及PBL组(P<0.01)。结论SP+PBL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及单纯的PBL教学法而言,更适合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应用。

    • 根本原因分析法调查乳甲外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事件

      2018, 17(1):67-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5

      摘要 (213) HTML (0) PDF 974.00 Byte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根因分析法(RCA)查找乳腺、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根本原因。方法2016年3—4月某院乳甲外科发生3例手术部位感染,采用RCA查找造成切口感染的根本原因,管理者针对根本原因采取措施,继续追踪4个月查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通过RCA查找到此次手术部位感染的根本原因为:科室对患者术后管理的机制落实不到位、科室绩效分配不合理,以及科室未严格执行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制度。针对根本原因采取措施后,该科5—8月未再发生感染病例。结论RCA从根本上查找到此次乳腺、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根本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的控制措施有效。

    • 采用医院感染主动监测系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8, 17(1):70-7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6

      摘要 (307) HTML (0) PDF 799.00 Byte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医院感染主动监测系统调查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探讨信息化手段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作用。方法自2015年起采用医院感染主动监测系统对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监测,2014年采用普通观察法,对比采用信息化监测前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消毒剂消耗情况。结果2014、2015年各观察医务人员应执行手卫生为2 016、3 275次,实际执行手卫生1 139、2 297次,依从率分别为56.50%、70.14%,2015年手卫生依从性高于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1,P<0.05)。2015年护士依从率最高(85.30%),工勤员最低(54.34%)。手卫生依从性较差人群(工勤员)第一季度手卫生依从率为50.00%,对其加强重点培训后,第二季度手卫生依从率提升至52.17%,第三季度持续提高,第四季度手卫生依从率达60.32%。2015年全院手消毒剂人均日消耗量与2014年相比明显增加,其中2015年每月人均日消耗量平稳上升。结论采用医院感染主动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手卫生依从性较弱的人群,并进行针对性改进,提高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性。

    • 观察与干预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工手卫生行为

      2018, 17(1):74-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7

      摘要 (154) HTML (0) PDF 731.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殡仪人员手卫生行为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改善殡仪人员手卫生状况。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9个殡仪馆90名一线遗体防腐整容工手卫生行为及洗手效果进行调查,选取一线遗体防腐整容工20名,进行为期1周的行为干预试验,评价干预效果。结果9个殡仪馆手控式水龙头配备率为100%,均未配备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均未配备感应式干手设施。殡仪人员采取手卫生的方式为流水或肥皂洗手,洗手率为100%,55.56%的殡仪人员采用六步洗手法洗手,80.00%的人员洗手不规范;90名殡仪人员洗手后手细菌平均数为(180.51±209.23) CFU/cm2,高于洗手前(154.95±271.95) 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73,P=0.036)。干预前殡仪职工手卫生依从率为26.99%(95/352),培训后殡仪职工手卫生依从率为57.32%(227/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01)。殡仪人员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后用干手纸巾擦手和使用快速手消剂均能降低手细菌总数(均P<0.05)。结论殡仪人员手卫生状况不佳,提高殡仪人员的消毒卫生防护知识,规范其六步洗手法、开关水龙头、干手等行为,能有效改善殡仪人员手卫生状况。

    • 烧伤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

      2018, 17(1):77-7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8

      摘要 (173) HTML (0) PDF 732.00 Byte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烧伤科住院患者连续5年医院感染情况,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烧伤科的住院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部位、病原学送检情况。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有住院患者6 721例,721例(845例次)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73%,例次发病率为12.57%。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122.040,P<0.001),由2011年的17.67%下降至2015年的6.00%。医院感染部位以烧伤创面为主(758例,89.70%),其次为下呼吸道(34例,4.02%)、上呼吸道(20例,2.37%)。2011—2015年烧伤科医院感染患者烧伤面积均以≤20%为主(85%以上)。烧伤面积≤20%、21%~40%、41%~60%的各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84.141、83.655、23.867,均P<0.001)。烧伤面积越大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χ2趋势=811.054,P<0.001)。烧伤科2011—2015年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4株)、铜绿假单胞菌(77株)和肺炎克雷伯菌(61株)、肠球菌属(55株)、鲍曼不动杆菌(51株)。结论该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烧伤创面感染依然是烧伤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对于烧伤面积>40%的患者应重点防控,建议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 病例报告
    •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化脓性腮腺炎1例

      2018, 17(1):80-8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9

      摘要 (162) HTML (0) PDF 785.00 Byte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导致的类鼻疽病,是热带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25.0%~50.0%[12]。该菌引起的感染有地域性,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海南地区有流行分布报道[3]。类鼻疽病临床表现多样,可致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主要是败血症,慢性感染以化脓性感染为主,易出现误诊误治[45],给医生的诊治带来困难。本文从腮腺炎患者脓液分离出1株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文献报道少见,现将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 综述
    • 侵袭性曲霉病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2018, 17(1):82-8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20

      摘要 (151) HTML (0) PDF 815.00 Byte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二十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侵袭性操作、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导致临床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风险随之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曲霉菌感染比例仅次于假丝酵母菌,位居第二位。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IA)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截至目前,尚未有完善的标准指南用来防治IA,环境因素、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等危险因素可以增加IA的发病风险,因此,分析引起IA的相关危险因素尤为重要。本文从IA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面进行以下综述,旨在为控制IA的发生提供支持依据。

    •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2018, 17(1):87-9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21

      摘要 (271) HTML (0) PDF 844.00 Byte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骨科术后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最常见的病原体,且仍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引起的危害最大。SA在正常人群的定植较为普遍,探讨SA与骨科SSI的关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SA(尤其是MRSA)引起的SSI对提高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SA定植的流行病学、SA定植对骨科SSI的影响及去定植的干预效果做以下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