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5(4):217-22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1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NTS)耐药情况及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机制,为防治NTS感染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108株NTS,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对头孢曲松不敏感的NTS进行血清学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基因检测。结果108株NTS对11种抗菌药物的单药耐药率为49.07%(53株),多重耐药率为17.59%。对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的敏感率依次为61.11%、66.67%、68.52%、97.22%和100.00%。共检出3株NTS对头孢曲松不敏感,其中2株为ST11型肠炎血清型(Sa8709、Sa8771),1株为ST34型鼠伤寒血清型(Sa8763)。PFGE聚类分析显示,Sa8709和Sa8771菌株相似度较高(91.70%),但与Sa8763菌株相似度较低,为55.80%;Sa8709菌株携带CTXM基因,Sa8771菌株携带CTXM和TEM基因,Sa8763菌株携带OXA基因。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NTS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不高,出现了携带ESBLs基因的多重耐药菌株。
•2016, 15(4):222-2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2
摘要:
目的探讨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序在临床不常见病原菌鉴定中的价值,指导临床相关感染的诊治。方法选择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方法难以准确鉴定、无法鉴定或有特殊表型的细菌1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16S 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鉴定菌种,并分析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12株菌经PCR扩增均得到阳性条带(约1 500 bp),均鉴定到种(相似度≥99%),分别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马耳他布鲁杆菌各2株,死亡梭杆菌、空间罗氏菌、鼻疽奴卡菌、解糖葡萄球菌、放射性根瘤菌、二路普雷沃菌、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及阴道阿托波菌各1株。16S rRNA基因扩增灵敏度高,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最低检测限为1.5×101 CFU/mL。12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上述菌可引起临床多部位、多类型感染,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后1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可快速、准确鉴定少见菌、厌氧菌及难培养细菌,为临床不同类型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2016, 15(4):227-23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3
摘要: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率、重复发病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4年江北区手足口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接种资料来自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筛选多次感染的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重复发病发生率为5.40%,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月龄中位数单次发病为33.77(20.03,47.83)月,重复发病为38.26(22.05,54.75)月,第一次发病为23.93(15.87,36.87)月;重复发病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0.27(5.23,16.06)月。3~岁组的重复发病发生率最高(χ2=37.51,P<0.001)。职业分布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性别为女性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保护因素(OR=0.73,95%CI:0.57~0.92),职业为幼托儿童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危险因素(OR=1.46,95%CI:1.16~1.84)。重复发病病例所在街道7 d内罹患率中位数为10.36(9.29,11.44)/10万,对照组街道同期罹患率中位数为8.95(8.16,9.74)/10万,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1)。重复发病儿童(病例组)与对照组接种针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P=0.17)。结论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疫情较严重,应重点关注男童、幼托儿童等人群,减少其与患者接触,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 曾翠,吴安华
•2016, 15(4):234-23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4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关节镜手术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为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月起采取措施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对2011年9月—2013年8月该院312例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患者312例,干预前150例,干预后162例,干预前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均为0。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54%,低于干预前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01)。不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0,P<0.001),由干预前的(1 165.69±756.33)元,下降至干预后的(32.71±119.29)元。结论干预后该院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用药合理性提高,仍保持切口零感染。
• 郭巧芝 , 赵丹洋 , 何通杰 , 周轶 , 司徒敏雄 , 张穗平 , 廖金花
•2016, 15(4):23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5
摘要:
目的了解某儿童专科医院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广州某儿童医院2014年9月17日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结果共调查997例住院患者,发现医院感染30例、3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01%、例次现患率3.21%。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11例次,占34.38%);感染高发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CU,3.99%)和儿内科(3.60%)较高;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93.33%,共检出病原体24株,其中病毒、真菌各6株(各占25.00%),细菌11株(45.83%),衣原体1株(4.17%),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各3株,各占27.27%)。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者451例,使用率为45.24%,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67.41%),预防用药和治疗+预防用药的比率分别为19.73%和12.86%;82.26%为单一用药,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者(含治疗+预防用药)细菌培养送检率82.60%。结论儿童专科医院需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安全。
• 刘聚源 , 王琢非 , 殷京林 , 赵东升 , 李燕明 , 孟令芸 , 李娜 , 王忠 , 蔡虻
•2016, 15(4):241-24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6
摘要:
目的评价精益六西格玛法对某院医疗废物管理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区和手术室的医疗废物处理相关情况,并随机抽取13个住院病区作为试点。2014年12月—2015年3月为干预前,了解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基线数据,2015年4—7月为干预后,利用精益六西格玛法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流程,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疗废物处理费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项影响因素且呈4级递进结构,管理部门间职责不明确为根源层,从而导致医疗废物分类标准不统一,最终影响医疗废物处理的费用。试点病区和手术室的医疗废物分类合格率分别由干预前的69.22%、71.88%上升至干预后的80.42%、8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医疗废物重量试点病区由(1.11±0.14)kg/床日下降至(0.91±0.18)kg/床日,手术室由(10.77±0.33)kg/床日下降至(7.26±1.04)kg/床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效益成本比为6.09,即医院投入1元可以节省6.09元。结论通过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每床日医疗废物重量和花费,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2016, 15(4):246-24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7
摘要: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术后感染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某院接受输尿管镜检查或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既往史、合并症、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是否留置导尿管或输尿管内支架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临床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输尿管镜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77%(20/531),其中输尿管镜检查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为5.84%(9/154),高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的2.92%(11/377)(χ2=5.47,P=0.02)。术后感染患者以肾盂肾炎最常见(15例),分离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株)。预防性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者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菌尿症、肾积水、留置导尿管、术后无内支架管置入、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泌尿道感染发病率较高(均P<0.05)。结论菌尿症、肾积水、留置导尿管、术后无内支架管置入、输尿管镜检查术、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输尿管镜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2016, 15(4):250-25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8
摘要:
目的探讨万级层流病房对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6月某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万级层流病房收治的患者为试验组,普通病房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诱导化疗,接受相同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房空气洁净度。结果共收治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79例,试验组39例,对照组40例。层流病房房间、走廊空气洁净度(分别为3.57×106/m3、24.46×106/m3)与普通病房(分别为149.36×106/m3、15 854.38×106/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80、108.70,均P<0.001)。医院感染发病率试验组为23.08%(9/39),对照组为45.00%(1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9,P=0.040)。医院感染部位试验组主要为胃肠道(5例),对照组主要为下呼吸道(8例)。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费用,试验组分别为(6.20±2.10)d、(9.35±2.12)d、(27 113.79±1 559.03)元;对照组分别为(10.20±2.90)d,(14.15±3.14)d、(58 566.29±2 217.54)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1、1 377.45,均P<0.05)。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层流病房,可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 梁欣,彭晓霞
•2016, 15(4):254-25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09
摘要:
目的了解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耐药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PubMed数据库,收集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耐药性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1篇英文和14篇中文),其中3篇质量评分6分,4篇为7分,8篇为8分。异质性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5.98,P<0.001),存在异质性,所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总耐药率为4%(4%~5%)。Begg’s检验P=0.012,说明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度分析删除文献后,合并效应量仍为4%(4%~5%)。结论中国HIV感染者/AIDS 患者经ART 后总耐药率不高。
• 王丽霞,占健
•2016, 15(4):258-26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0
摘要: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自评的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2月对某院15个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目的对手卫生行为的影响。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364名,其中手卫生行为执行较好者245名(占67.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岗位、教育程度、手卫生目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卫生目的与手卫生行为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与以“保护自己”为目的进行手卫生的医护人员相比,以“防止交叉感染”为手卫生目的的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执行得更好(OR=2.17,95%CI: 1.29~3.65)。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居前5位的客观因素分别为冬天无温水洗手(占70.73%),工作量大、太忙没时间(占61.38%),手消毒剂及洗手液会引起皮肤粗糙/干燥(占54.88%),未配备干手用具(占47.56%),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占45.12%)。结论在完善手卫生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改变医护人员只偏重“保护自己”的手卫生意识,可能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另一种方式。
•2016, 15(4):262-26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1
摘要:
目的了解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3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分析其痰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调查SAP患者98例,痰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24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75株(占60.48%),革兰阳性(G+)菌44株(占35.49%),真菌5株(占4.03%)。存在混合感染的患者21例(21.43%),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变更者23例(23.47%)。检出菌株数居前4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占34.68%)、肺炎克雷伯菌(19株,占15.32%)、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各18株,各占14.52%)。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2%,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均100%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呈现严重的多重耐药(MDR)现象,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8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3.33%。真菌中未检出耐药菌株。结论该院SAP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且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余均耐药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其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宗小敏,王模奎
•2016, 15(4):266-26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2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VAP防控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VAP发病率、平均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共监测80例新生儿,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新生儿VAP发病率试验组为21.21‰,对照组为35.04‰;新生儿平均住NICU时间试验组(17.84±4.03)d,对照组(23.50±4.81)d;新生儿平均住院费用试验组(26 200.71±389.45)元,对照组(38 506.36±582.13)元;试验组新生儿VAP发病率、平均住NICU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减少新生儿住NICU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2016, 15(4):269-2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3
摘要: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某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 39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4年1—6月收治的633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4年7—12月收治的765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设置临床药师,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管理与控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56.71%和2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6,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60.45%、89.86%,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49.58%、82.49%,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疗程≤24 h者分别为11.42%、29.95%,疗程>24 h者分别为88.58%、70.05%,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0.3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79%(5/633)、0.26%(2/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其使用率显著下降,使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2016, 15(4):272-2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4
摘要:
目的了解汕头市某院创伤弧菌(VV)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某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例VV感染患者,采集患者血标本进行培养,采集患者疱液或棉拭子采集伤口分泌物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及TCBS平板,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4例VV感染患者,其中死亡3例,治愈1例;分别因进食腌蟹、蒸扇贝或外伤后接触海产品,而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及下肢感染。患者A、B疱液,患者C伤口分泌物,患者D血培养均分离出氧化酶阳性、TCBS平板上生长呈绿色的革兰阴性菌,均鉴定为VV。VV对头孢唑林耐药或中介,对头孢替坦均为中介,1株VV对头孢吡肟耐药。结论4例VV感染患者病死率高(3/4),疱液或伤口分泌物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及时就诊、尽早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及积极清创有助于治疗该病。
•2016, 15(4):277-2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5
摘要:
目的了解常见革兰阴性(G-)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某院2009—2013年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G-菌及其耐药性。结果临床分离的主要G-菌数由2009年的1 189株增加至2013年的2 364株,常见居前4位的G-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 331株(37.38%)、肺炎克雷伯菌1 623株(18.22%)、铜绿假单胞菌1 566株(17.58%)、鲍曼不动杆菌1 057株(11.86%)。2009—2013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7.84%(144/301)、56.90%(301/529)、59.49%(395/664)、55.05%(469/852)、52.49%(517/985);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68%(76/213)、41.00%(139/339)、36.75%(122/332)、41.78%(155/371)、36.96%(136/368)。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20%;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吡肟耐药率均>40%,5年间耐药趋势变化不大。结论该院G-杆菌耐药性强且多重耐药,必须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016, 15(4):281-28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6
摘要:
目的了解肠球菌属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谱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3年1—12月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441株肠球菌属细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41株肠球菌属细菌,包括8个菌种,以屎肠球菌为主(占51.02%,225/441), 粪肠球菌次之(38.55%、170/441),其余菌种所占比率均<3%。标本分布以体液为主(46.26%,204/441),其次为尿(32.88%,145/441)、痰(14.06%,62/441)。分离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普通外科(107株,占24.26%),重症医学科(78株,占17.69%)和儿内科(31株,7.03%)。除四环素外,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呋南妥因的耐药率均高粪肠球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呋南妥因耐药率均<30%。除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呋南妥因的耐药率<20%,屎肠球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不同种肠球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定期监测其细菌变迁和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016, 15(4):283-2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4.017
摘要: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偶然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畔寨卡丛林的恒河猴身上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1]。2014年2月份开始,美洲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存在寨卡病毒的传播,包括巴西、巴巴多斯、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波多黎各、圣马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传播范围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