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粪便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检测

      2016, 15(11):807-81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1

      摘要 (183) HTML (0) PDF 942.00 Byte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粪便标本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6月某院健康体检者及住院非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KPN,检测其黏液表型、 6种荚膜血清型(K1、K2、K3、K5、K54和K57)及6种毒力基因(rmpA、fimH、Aero、mrkA、wabG和ironB),分析不同黏液表型、不同人群来源菌株荚膜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收集粪便标本510份,其中健康体检者92份,住院非腹泻患者418份,分离KPN 107株(健康体检者19株,住院非腹泻患者88株),粪便标本KPN总分离率为20.98%,其中高黏液表型菌24株,非高黏液表型菌83株。分离的KPN中6种血清型和6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血清型为主(48.60%);毒力基因mrkA和wabG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0.65%、83.18%),rmpA+fimH+Aero +mrkA +wabG基因同时检出最常见(30.84%),主要分布于K1、K2、K57、K54血清型中。rmpA和Aero毒力基因主要在K1、K2、K57、K54血清型中检出。健康体检者KPN血清型以K1型为主(26.32%),未检测到K3和K57型;住院非腹泻患者6种血清型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为主。高黏液表型菌同时携带4种毒力基因以上者占83.33%(20/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2.53%(27/83)(χ2=19.51,P<0.01)。高黏液表型菌中K1、K2、K57、K54血清型总检出率为91.67%(22/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6.14%(30/83); rmpA、Aero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95.83%,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组(分别为31.32%、30.12%)(均P<0.05)。结论粪便中分离的KPN均检测到强毒力荚膜血清型和多种毒力基因,尤其在高黏液表型菌和住院患者分离菌中,应引起临床重视。

    • 生殖器疱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2016, 15(11):813-81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2

      摘要 (125) HTML (0) PDF 784.00 Byte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生殖器疱疹患者心理状况、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评分,以及HRQOL评分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8月大坪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生殖器疱疹发作期患者进行调查,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其心理状况,使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测量HRQOL评分,分析HRQOL和SDS评分相关性,对HRQOL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际调查145例生殖器疱疹患者,HRQOL评分为(479.46±92.45)分,SDS评分为(62.2±14.1)分。其中轻度抑郁者46例(31.73%),中度抑郁者28例(19.31%),重度抑郁者17例(11.7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受试者HRQOL评分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37,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与HRQOL评分相关的因素按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接受治疗、知晓生殖器疱疹防治知识、饮酒、年龄、SDS评分、睡眠时间、锻炼(均P<0.05),其中HRQOL评分与年龄、饮酒、SDS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与接受治疗、锻炼、知晓生殖器疱疹防治知识、睡眠时间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生殖器疱疹患者普遍出现抑郁心理,HRQOL较差。在临床中应重视年龄偏大和伴发抑郁的患者,并对其进行干预。

    •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粪便分离的459株沙门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

      2016, 15(11):817-82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3

      摘要 (112) HTML (0) PDF 786.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儿童粪便分离沙门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 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0月某院患儿粪便标本分离的沙门菌检出情况,以及沙门菌血清型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7 047例患儿送检粪便标本,459例患儿检出沙门菌,总检出率为6.51%。沙门菌肠炎患儿男女比为2.4︰1,其中3岁以下儿童352例(占76.69%);459株沙门菌中5—10月份检出374株(占81.48%),7、8、9月检出数量最多,分别为72、84、78株。沙门菌血清型主要为B群(69.06%)和D群(19.39%),分别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未检出耐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菌株,沙门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70%,肠炎沙门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率低于鼠伤寒沙门菌,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率高于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该院儿童粪便检出的沙门菌主要分离自3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节高发,血清型以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为主,抗菌药物治疗要结合血清型及药敏结果慎重选择。

    • 2014年贵州省各地区医院感染相关指标调查

      2016, 15(11):821-82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4

      摘要 (122) HTML (0) PDF 871.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省各地区医院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各医院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1日—9月30日以调查表形式对贵州省9个地区118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调查,整理分析118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部位及器械相关感染等数据。结果共调查在院患者52 531例,发生医院感染1 17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2.24%。51 735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02%,其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8.81%。8 119例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0.71%,切口感染率2.50%。目标性监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56‰、7.62‰和1.12‰。不同地区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术后肺部感染率和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是1 128.459、16.086、31.360,均P<0.05)。结论贵州省不同地区医院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器械相关感染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缩小地区间差距。

    • 患者参与医疗机构手卫生促进调查问卷的修订与评价

      2016, 15(11):825-8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5

      摘要 (134) HTML (0) PDF 846.00 Byte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信度、效度良好的患者参与医疗机构手卫生促进调查问卷。方法以课题组构建的患者参与医疗机构手卫生促进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随机抽取西安地区2所医院195例住院患者和20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表内条目进行分析。结果原始调查问卷分为患者和医务人员问卷,各3个维度20个条目。修订后正式形成的患者问卷和医务人员问卷分别包括17个条目。其中患者问卷认知维度8个条目,意愿维度7个条目,均为闭合式问题;参与方式2个条目,为开放式问题。医务人员问卷认知维度9个条目,意愿维度5个条目,参与现状1个条目,均为闭合式问题;参与方式2个条目,为开放式问题。结论利用实测数据对患者参与医疗机构手卫生促进调查问卷条目进行分析和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调查问卷。

    • 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及验证

      2016, 15(11):830-83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6

      摘要 (127) HTML (0) PDF 826.00 Byte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建立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评分系统,为尿路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某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7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建立风险评分系统,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470例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31例,感染发病率为6.60%。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病、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评分系统包括:年龄≥60岁得2分,有合并症得1分,住院时间≥10 d得3分,留置导尿管时间≥5 d得6分,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得2分。分值≥11分为高危人群。模型评价显示,模型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灵敏度为84.9%,特异度为81.6%;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灵敏度为77.2%,特异度为62.4%。结论建立并验证了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风险评估系统,该风险评估系统有助于监测高危患者,降低感染的发生。

    • 11例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016, 15(11):834-83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7

      摘要 (109) HTML (0) PDF 1.08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集中暴发的不明原因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6.3岁,患者均同时来源于同一单位,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无呼吸困难;CT扫描均显示两肺纹理增粗,一叶或多叶可见斑片状及结节状影,边缘模糊,部分患者纵膈内可见小结节影,胸腔内未见游离液体密度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常见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检测均阴性。所有患者住院隔离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此组患者病因未明,发病人群呈聚集性,肺部均表现为片状影,临床症状轻,应用抗感染治疗预后好,符合非典型肺炎的特点。

    • 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知识的知晓情况

      2016, 15(11):838-84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8

      摘要 (153) HTML (0) PDF 782.00 Byte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知识掌握情况,以及CLABSI监测模块的操作情况,为监测系统评估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采取匿名、独立完成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具备ICU CLABSI监测功能的28所医院负责CLABSI监测的5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54份,均有效。被调查医务人员负责CLABSI监测的平均工作年限为3年,关于CLABSI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定义知晓率为83.33%(45名),仍有14.81%(8名)的医务人员不清楚两者的内容及区别。61.11%(33名)的医务人员仍在使用纸质类表格记录监测情况,33.33%(18名)采用电子表格+人工录入。51名(94.45%)医务人员了解CLABSI诊断标准;除高热和寒战外,对CLABSI患者其他症状/体征的知晓率在85%左右。医务人员对CLABSI感染控制措施相关知识(插管技术、规范操作、管路维护、缩短置管时间、有效皮肤消毒)的知晓率为94.45%~100.00%。结论此次调查提示,监测人员CLABSI相关知识水平和系统操作能力仍有待提高,CLABSI监测系统模块有待进一步评估。

    • 不同皮肤消毒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2016, 15(11):842-84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09

      摘要 (153) HTML (0) PDF 770.00 Byte (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皮肤消毒剂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比较2011年12月—2014年5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前使用复合型皮肤消毒剂、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患者CRBSI发病率差异。结果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的患者发生CRBSI 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 CRBSI发病率为0.44‰(2/4 546);使用复合型皮肤消毒剂的患者发生CRBSI 22例,其中13例革兰阴性菌感染, 7例革兰阳性菌感染,2例真菌感染,CRBSI发病率4.11‰(22/5 349),两组CR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0,P<0.0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前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的皮肤消毒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降低ICU患者CRBSI发病率,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

      2016, 15(11):845-84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0

      摘要 (107) HTML (0) PDF 786.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依据。 方法对 2006年1月—2011年12月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用呼吸机患者开展VAP前瞻性监测,选取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VAP组,未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非VAP组(1∶1配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使用呼吸机患者2 550 例,发生VAP 475例,机械通气总日数32 623 d,VAP发病率为14.56‰。单因素分析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1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多次住院、昏迷、低蛋白血症、脱机失败后再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5 d、误吸、口腔卫生情况差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昏迷(OR 95% CI:1.38~2.93)、低蛋白血症(OR 95% CI:1.12~2.10)、使用糖皮质激素(OR 95% CI:1.10~2.24)、脱机失败再次插管(OR 95% CI:2.14~4.74)、机械通气>5 d(OR 95% CI:2.55~4.83)、误吸(OR 95% CI:1.24~2.77)、口腔卫生情况差(OR 95% CI:1.72~3.74)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P发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众多,应采取正确的口腔清洁、抬高头位、及时评估撤机、改善营养状况等综合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病率。

    • 乳酸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

      2016, 15(11):849-85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1

      摘要 (77) HTML (0) PDF 805.00 Byte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乳酸及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重症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某院普通肺炎和重症肺炎患者(各4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血清中乳酸及CRP水平,评价其在重症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中乳酸及CRP水平[分别为(9.90+1.30)mmol/L、(80.10+12.30)mg/L]均高于普通肺炎组[分别为(4.90+0.50)mmol/L、(30.20+5.70)mg/L]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20+0.10)mmol/L、(5.01+0.5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检测乳酸、CRP的灵敏度为75.0%、60.0%,特异度为90.0%、70.0%,联合检测乳酸和CRP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5.7%,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单个指标的检测(P<0.05);各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乳酸水平在重症肺炎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RP,乳酸和CRP联合检测能够提高灵敏度,而不降低特异度。

    • 应用品管圈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6, 15(11):852-85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2

      摘要 (175) HTML (0) PDF 1.12 K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院神经科62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随机调查,观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质量持续改进。结果QCC 活动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80.00%、81.55%,均高于活动前(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44.41%、4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9.940,均P<0.01)。其中重点改善群体医生和护士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活动前的42.68%、48.41%,提高至活动后的85.54%、78.38%。QCC 活动前依从率最低的手卫生时刻:医生为接触患者前(18.18%),护士为执行清洁/无菌操作前(28.00%),活动后分别提高至63.16%、60.00%。QCC 活动后目标达成率为138.43%,进步率为80.14%,圈成员在活动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结论QCC 活动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团队精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2016, 15(11):857-86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3

      摘要 (94) HTML (0) PDF 790.00 Byte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该儿童专科医院所有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共调查住院患儿22 458例,其中男性患儿14 494例(64.54%),女性患儿7 964例(35.46%);发生医院感染294例,医院感染率为1.31%(男性患儿1.16%,女性患儿1.58%);医院感染率较高,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是白血病(5.78%)、其他恶性肿瘤(4.01%)和泌尿系统疾病(3.40%);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3.22%)、胃肠道(24.67%)和下呼吸道 (23.03%)为主。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住院时间>7 d、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抢救,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是男女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7 d、春冬季节患病、有过抢救,以及使用过抗菌药物是男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住院时间>7 d、接受过手术/侵入性操作,以及使用过抗菌药物是女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某儿童专科医院全年医院感染率较低,且存在性别差异,今后可根据患儿不同临床特征建立分级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 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6, 15(11):862-86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4

      摘要 (123) HTML (0) PDF 771.00 Byte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连续两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及对应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2015年该院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日数、无菌部位标本送检等情况。结果2015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标本送检率为51.81%,高于2014年的45.55%(χ2=308.31,P<0.01);2015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日数四分位数为7(4,12)d,短于2014年的8(5,1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P<0.01);2015年送检标本中无菌部位标本所占比率为37.69%(20 190/53 574),高于2014年的31.56%(17 050/54 025)(χ2=446.15,P<0.05)。感染部位中呼吸、泌尿、血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构成比分别为58.75%、10.54%、7.02%、0.58%;送检标本中痰、血、中段尿和脑脊液构成比分别为53.01%、15.55%、9.58%、1.64%。结论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提升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缩短,临床效果明显。

    • 某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目标性监测

      2016, 15(11):865-8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5

      摘要 (141) HTML (0) PDF 767.00 Byte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 应用品管圈提升呼吸机相关肺炎控制措施依从性

      2016, 15(11):868-8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6

      摘要 (116) HTML (0) PDF 782.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法提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控制措施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抽取2014年1—12月(对照组)和2015年1—12月(试验组)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100例,试验组采取品管圈管理法,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ICU医务人员VAP控制措施和手卫生依从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医务人员各项VAP控制措施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所有措施全部执行的依从率为32.00%,试验组为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29.14%,合格率为42.50%,患者VAP发生率为10.00%;试验组分别为83.64%、82.5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品管圈管理法在提高医务人员VAP集束化预防策略和手卫生依从性方面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 荧光标记法在医院环境清洁质量评估中的试验研究

      2016, 15(11):872-8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7

      摘要 (103) HTML (0) PDF 774.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荧光标记法在医院环境清洁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2月某三甲综合医院病房的高频接触位点进行标记,待保洁员完成清洁后,同时采用荧光标记法与微生物培养法(金标准)评估医院环境清洁质量的效果。结果对病房216个高频接触位点进行采样,荧光标记法和微生物培养法合格率分别为43.06%、49.54%。荧光标记法评估环境清洁质量的灵敏度和和特异度分别为82.24%、94.50%,kappa值为0.8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84.43%。荧光标记法每个采样点检测费为0.15元,而微生物培养法每个采样点检测费为8.20元。结论荧光标记法应用于环境清洁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经济实用性较好,可应用于评估医疗环境的清洁质量。

    • >经验交流
    • 荧光标记法评价并干预临床环境的清洁效果

      2016, 15(11):876-87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8

      摘要 (88) HTML (0) PDF 826.00 Byte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荧光标记法在临床环境清洁效果评价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间病房,对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做荧光标记,清洁后4 h内进行荧光标记复核,未见荧光标记为清除,见到荧光标记或部分荧光标记均为未清除,计算荧光标记的清除率。持续干预半年:每月向保洁员反馈监测结果,并进行规范化培训,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第1个月)、干预后(第2个月)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分别为58.33%(84/144)、85.90%(134/156),均高于普通病房[分别为15.31%(30/196)、52.94%(108/204)];干预后普通病房和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持续干预半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普通病房由第1个月的15.31%提高至第6个月的85.18%,ICU由第1个月的58.33%提高至第6个月的9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89、28.46,均P<0.001)。结论荧光标记法简捷有效、成本低廉,临床上容易普遍开展,适用于环境清洁效果的快速评价,有助于环境清洁效果的持续改进。

    • 两种手卫生依从率调查方法的比较

      2016, 15(11):878-8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9

      摘要 (179) HTML (0) PDF 727.00 Byte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科室兼职感染控制人员(兼职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目标性监测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2月某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及兼职人员均采取隐蔽性观察方法进行手卫生依从率调查,前者在上午临床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高峰时段观察,后者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方法调查的数据。结果专职人员调查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36.67%(110/300),低于兼职人员调查的61.90%(533/861);不同科室、不同手卫生时刻,专职人员调查的手卫生依从率均低于兼职人员调查的数据(均P<0.01)。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的调查结果均显示,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病房(ICU)的手卫生依从率较高;清洁/无菌操作前、血液/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率较高。 结论兼职人员调查的手卫生依从率偏高,但不同时刻手卫生依从率的高低与专职人员调查一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术后患者分离的类酵母菌及耐药性

      2016, 15(11):881-88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20

      摘要 (97) HTML (0) PDF 808.00 Byte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成人心脏术后患者分离的类酵母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术后患者分离的类酵母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类酵母菌166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3株,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5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9株)等;标本来源以痰为主,占77.11%(128株),其次为深静脉导管及血。主要类酵母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率较高,为84.21%~100.00%;对伊曲康唑敏感率相对较低,为52.00%~85.44%。结论成人心脏术后患者分离的类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氟康唑仍为类酵母菌治疗的首选药物。

    • >综述
    •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6, 15(11):883-88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21

      摘要 (91) HTML (0) PDF 795.00 Byte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tuberculosis,TB)疫情呈全球性回升趋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TB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随着全球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DRTB)的出现和传播,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XDRTB),以及全耐药结核病(totally drugresistant TB,TDRTB)发生率的增高,全球TB的有效治疗和控制受到严重威胁。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分子机制,发现基因突变是MTB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现就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 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2016, 15(11):887-89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22

      摘要 (119) HTML (0) PDF 995.00 Byte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指人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肺炎支原体、真菌和病毒等。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病,且无季节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特征,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尤其以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易感,重症者甚至可导致死亡[12]。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中3.3%~40%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其中大约25%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合并肺外并发症,引起其他器官的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临床症状多样,肺部体征一般较轻,有时甚至无任何肺部症状,仅以肺外并发症为首要症状。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胸片等相关检查,难以将其与一般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相鉴别,所以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中病原学检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风、冠心病、多发关节炎,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导致血清阳性率升高有一定的关联[3],因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均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因此,早期检测出肺炎支原体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在头孢类不过敏的人群中,头孢类药物用药安全指数较高,价格较便宜,抗菌效果较好,临床使用经验较多,患者接受性较强,所以临床医生通常首先选择头孢类药物治疗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因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头孢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通常无效,鉴于上述原因支原体感染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部分医生一般先给予患者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无效后再换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部分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在尚未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即开始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上述做法均不是治疗感染的有效措施,也不能预防抗菌药物耐药。因此,早期、准确检测肺炎支原体,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流行和并发症,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减轻患者的病痛与负担。

    • Hs-CRP在脓毒症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2016, 15(11):894-8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23

      摘要 (80) HTML (0) PDF 764.00 Byte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脓毒症(sepsis)是危急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检测指标,使得脓毒症的阶段性诊疗颇为棘手,而炎性标记物是贯穿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炎性因子。在脓毒症的不同阶段,多种炎性标记物呈阶段性分泌的特点,在某一阶段能够反映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本文通过综述炎性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脓毒症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为脓毒症更合理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策略。脓毒症是(sepsis)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的全身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简称[1]。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既往针对抗炎与抑炎的单一治疗并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2],抗菌药物的应用虽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但大部分脓毒症患者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而后期长时间的抗菌药物治疗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对脓毒症的病情发展缺乏有力的检测,因此,深入研究hsCRP在脓毒症诊断、治疗及病情预后中的表达,有助于为脓毒症早期合理治疗及阶段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