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4(7):433-43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1
摘要:
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加强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对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2]。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和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家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的整体部署,借鉴与吸收国外医院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015, 14(7):437-44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2
摘要:
目的了解青岛市两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情况、分布特征,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两所医院临床分离的145 株 (A院78株,B院 67株)AB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ERIC)PCR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A院AB对临床常用的16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3.85%),其次是米诺环素(16.6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3%。B院AB对常用的23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均不耐药,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3.88%、38.8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4%。两院所有菌株均携带OXA51基因,A、B两院碳青霉烯耐药组OXA23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6.76%(59/68),56.67%(3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P<0.001);A院3株菌携带OXA58基因,B院未检出OXA58基因。145菌株共分为 8 个基因型,其中A型71株和E型37株,为主要流行株;A院主要流行A型(46.15%)和E型(41.03%),B院主要流行A型(52.24%)和C型(17.91%)。结论两所医院临床分离的AB耐药情况严重,且存在医院流行,OXA型酶OXA23、OXA51基因在介导AB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 14(7):443-44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3
摘要:
目的了解某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α型酚溶调制蛋白(PSMα)基因携带情况及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治疗及明确该地区MRSA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临床标本中分离并经SCCmec分型的MRSA 9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PSMα基因,并通过细胞形态学方法研究PSMα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结果86株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中,PSMα基因阳性者78株,PSMα阳性率为 90.70%;4株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 中,2株为PSMα基因阳性,阳性率为50.00%;PSMα阳性组中性粒细胞死亡率与生理盐水组、PSMα阴性组和ATCC 259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Mα阳性组死亡率高于其他3组,而PSMα阴性组和ATCC 2592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HAMRSA携带PSMα基因,且PSMα基因阳性的MRSA菌株分泌的PSMα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溶解的活性。
•2015, 14(7):447-44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4
摘要:
目的了解新生儿病房送检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及耐消毒剂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某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新生儿送检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 2 Compact细菌鉴定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消毒剂qacA/B基因。结果新生儿科送检标本中共分离2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72.44%)和脐部分泌物(14.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8.89%(20株);耐药监测中,MR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呋喃妥因对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均为100%。携带qacA/B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21株,阳性率为9.33%,其中MRSA 3株(15.00%),MSSA 18株(8.78%)。结论新生儿病房分离的MRSA耐药严重,同时携带qacA/B基因,应引起临床重视。
•2015, 14(7):450-45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5
摘要:
目的评价空气消毒机与常规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效果。方法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并按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2种不同空气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结果共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因纳入文献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两种方法消毒前[WMD=-26.28,95%CI为(-60.31,7.75),P>0.05]和消毒后即刻[WMD=22.45,95%CI为(-34.24,79.13),P>0.05]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气消毒机组消毒后2 h菌落数明显少于紫外线灯组[WMD=-345.11,95%CI为(-478.28,-211.94),P<0.05]。结论空气消毒机持续效果较好。
•2015, 14(7):455-45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6
摘要: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某院外科作为干预科室,2013年1—2月对干预科室进行基线调查,2013年3月—2014年4月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2014年5—6月采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经过干预,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升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3.32%上升至干预后的6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 P<0.001)。直接接触患者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以皂液+流动水为主(67.02%),干预后以速干手消毒剂为主(61.08%);直接接触患者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后均以皂液+流动水为主(分别为86.40%和70.41%)。干预前,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干手方式均以工作服擦干为主,干预后,均以干手纸巾干手为主。干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由干预前的3.08%下降至干预后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P=0.005)。结论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2015, 14(7):459-46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7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转归。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信息系统搜索AIDS合并PCP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11例)与无呼吸衰竭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血氧饱和度(SaO2)、CD4+T淋巴细胞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23例AIDS合并PCP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体重减轻,口腔黏膜白斑,气促、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 23例患者PaO2 值为(78.65±30.85)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24.42±5.60) mmHg,pH值为(7.43±0.79),SaO2为(91.16±9.55)%;呼吸衰竭组SaO2、PaO2值低于无呼吸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不同程度磨玻璃样改变。21例患者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抗PCP治疗,1例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克林霉素治疗,1例单用克林霉素治疗,17例患者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20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AIDS合并PCP患者常见症状为亚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热、干咳,肺部CT常显示磨玻璃样改变,可予以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或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克林霉素联合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
• 龙云铸 , 李丹 , 唐雨新 , 谭英征 , 周青 , 谭琴 , 赵韵华
•2015, 14(7):464-4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8
摘要: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以及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湖南省2013、2014年确诊的2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的资料,对人和禽分离的H7N9病毒进行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的起病症状,所有患者均存在肺炎;20例(76.92%)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5例(96.15%)初诊时白细胞下降或正常,发病至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0 d。10例死亡,病死率达38.46%。患者分离的H7N9病毒株测序分析表明,发生了H7基因Gln226Leu和Gly186Val替换,PB2基因Asp701Asn突变。结论急性呼吸系统损害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活禽暴露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重要危险因素,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部分位点的适应性突变,更容易从禽类向人跨种传播引起人类严重疾病,需加强病原学监测。
•2015, 14(7):468-4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9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G-)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G-菌标本来源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ICU与非ICU的差异。结果25 153份标本共分离G-菌3 875株,分离率15.41%;其中ICU 1 121份标本中分离G-菌527株,分离率47.01%,非ICU 24 032份标本分离 G-菌3 348株,分离率13.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9.32,P<0.00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ICU分别为56.00%(28/50)、70.65%(65/92),非ICU分别为52.81%(517/979)和40.37%(241/597)。ICU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6.59%、88.54%、10.00%、10.87%,均高于非ICU同类菌的耐药率,分别为20.21%、61.15%、1.74%、2.85%。结论ICU主要G-杆菌的耐药率高于非ICU,且以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为主。临床治疗应区别对待,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2015, 14(7):472-4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0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院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GNB)耐药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美国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检出的NFGNB进行鉴定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NFGNB 3 13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 746株(55.64%),鲍曼不动杆菌948株(30.2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98株(12.68%),洋葱伯克霍尔德菌46株(1.47%)。标本来源主要为呼吸道标本(占56.53%),主要科室为重症医学科(占26.4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每年存在变化,未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向,2013年耐药率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莫西沙星(MXF)的耐药率高(MXF耐药率>9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SXT)的耐药率较低。结论NFGNB 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每年存在变化,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药敏试验规范合理用药,积极控制感染。
•2015, 14(7):476-47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1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某院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5月—2014年6月某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医院与社区获得性感染的诊断。结果共分离MRSA 84株(医院获得性61株、社区获得性23株),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MRSA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和95.65%;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9.34%和34.78%。医院获得性MRSA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呋喃妥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获得性MR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MRSA的耐药性均比较严重,应加强监测,临床治疗中要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015, 14(7):479-48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2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干预组:某院2012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146例口腔癌患者,同期在其围手术期加强实施针对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该院2012年3—8月收治的140例口腔癌患者,执行一般诊疗护理常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床头抬高30°、术前术后使用复方洗必泰含漱液口腔护理、全麻喉镜头高压灭菌、全麻气管插管前手卫生以及雾化吸入庆大霉素5项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干预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0.68%(1例),低于对照组的5.7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结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口腔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2015, 14(7):483-48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3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8月21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当日住院患者2 21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83%,例次现患率5.14%;下呼吸道(63.16%)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71%,预防、治疗用药的比率分别为32.27%、61.7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596例,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为56.21%(335例),病原菌检出率为15.52%(52例)。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主要感染部位,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仍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
•2015, 14(7):486-4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4
摘要: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PBL)大班教学法(简称:大班PBL教学法)在医院感染岗前培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某医学院校2010级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LBL),实验组采用大班P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并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理论考核:实验组成绩为(87.99±4.49)分,高于对照组的(81.98±5.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班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与实践的联系。结论大班PBL教学法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学生课前参与的考核制度。
•2015, 14(7):489-49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5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某医院≥65岁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对2011—2013年该院医院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出院病例47 626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1 068例,均为单个部位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及例次发病率均为2.24%,<65岁组(2~65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98%(234/23 998),≥65岁患者为3.53%(834/23 6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4,P<0.001)。<65、65~、70~、75~、80~、85~、≥90岁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1.59%、1.28%、2.77%、5.20%、6.93%、9.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500例次,占59.95%),检测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9.43%)、大肠埃希菌(18.72%)为主。结论老年住院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医院感染发病率也随着升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2015, 14(7):492-49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6
摘要:
目的探讨某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整改效果。方法查阅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普通外科47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病历资料,2012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前组,2013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后组。评价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整改前的94.47%(239/253)下降至整改后的2.25%(5/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054,P<0.00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66.80%(169/253)提高至98.20%(2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507,P<0.001);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结论医院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改活动,有效降低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费用,提高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 方美珠,魏爱琴
•2015, 14(7):495-4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7
摘要: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患者的SSI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年共监测手术患者889例,发生SSI 10例,感染率为1.1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手术危险指数、基础疾病、术前给药情况4个变量是SSI高危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SSI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 颜霞,侯利剑
•2015, 14(7):497-49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8
摘要: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森林鼠种菌、绵羊副睾种菌、犬种菌6个生物种,我国羊种菌占绝对优势[13]。布鲁菌病在我国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布鲁菌病流行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我国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牧区,南方地区很少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牲畜的交易和流通日益频繁,病随畜走的现象更加明显,近年来中南地区各大中城市均有散发病例报道[15]。为积累、提高非流行区域对该病的诊疗经验,本文总结了本院收治的首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实验室鉴定经验
•2015, 14(7):499-50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19
摘要:
手术衣作为手术过程中必要的防护服装,用于降低医务人员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同时也能降低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传播的风险,是手术操作中无菌区域的安全屏障[1]。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及患者采取的防护措施也越发受到关注。国内外多项研究[16]充分论证了手术过程中存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感染风险,以上病毒均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