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

      2015, 14(10):649-65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1

      摘要 (744) HTML (0) PDF 807.00 Byte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省17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NICU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共监测 12 998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4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35%,住院总日数为126 125 d,日发病率为3.46‰。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而下降(χ2=291.55,P<0.001)。不同规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01),床位数>30张的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和日发病率最高;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以西南地区(10.36%)最高,日发病率以华南地区(10.52‰)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血液为主;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我国NICU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感染特点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 基于所有临床分离菌株与基于感染相关非重复菌株的耐药率比较

      2015, 14(10):654-65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2

      摘要 (714) HTML (0) PDF 714.00 Byte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统计的菌株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率的差异,评估不考虑菌株临床背景对细菌耐药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基于所有临床分离菌株的方法;方法2:基于与感染相关非重复病原菌的方法) 收集某院2008、2010、2013年每年上半年分离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比较不同方法收集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不敏感率。结果不动杆菌属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不敏感率:方法1的统计结果普遍高于方法2,两种方法统计的不敏感率绝对差值为10.46%~33.7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各抗菌药物的不敏感率:除2010、2013年的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差值分别为6.17%、10.21%),以及2013年的青霉素G(差值3.86%)、红霉素(差值2.71%)、阿奇霉素(差值为2.43%)外,方法1的统计结果普遍高于方法2,两种方法统计的不敏感率绝对差值为0~18.04%。结论两种方法统计的菌株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率均存在偏差,其中不动杆菌属细菌统计结果偏差较大。不考虑菌株临床背景的情况,对细菌耐药性进行评估,可能会高估其耐药程度。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2015, 14(10):658-6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3

      摘要 (737) HTML (0) PDF 924.00 Byte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某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中的流行情况。方法对该院临床分离的22株MDRAB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其进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SHV、CTXM、PER、DHA、IMP、 VIM、SIM、 OXA23、OXA24、OXA58)检测。结果22株MDRAB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均为10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40.91%、31.82%,中介率分别为31.82%、36.36%、31.82%。22株(100.00%)MDRAB均携带耐药基因OXA23群,16株(72.73%)携带TEM,12株(54.55%)携带IMP,4株(18.18%)携带PER;SHV、CTXM、DHA、VIM、SIM、OXA24群、OXA58群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携带IMP、TEM、PER、OXA23耐药基因是导致该院MDRAB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 多重降落PCR检测血流感染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与MRSA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2015, 14(10):663-6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4

      摘要 (714) HTML (0) PDF 774.00 Byte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可同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重降落PCR方法。方法收集某院20l3年3月—2014年9月102份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针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SHV、TEM、OXA基因和MRSA的MecA基因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分别采用单一降落PCR和多重降落PCR对各耐药基因进行扩增,并将结果与药敏纸片法进行比较。结果各单一PCR均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并用多重降落PCR同时检测了4种耐药基因;建立的多重降落PCR对4种耐药基因(MecA、SHV、TEM、OXA)DNA的检测下限分别为4.37、2.19、4.53和3.59 ng。与药敏纸片法相比,多重降落PCR总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0%、88.24%,检测ESBLs的灵敏度达100.00%,特异性为87.23%,检测MR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结论该实验建立的多重降落PCR具有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可用于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和MRSA所致血流感染的快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有利于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

      2015, 14(10):668-6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5

      摘要 (761) HTML (0) PDF 785.00 Byte (1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某院2010—2013年CRAB血流感染患者163例,并以同期68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结果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及OR95%CI:1.27(5.55~22.89)]及入住过急诊室[OR及OR95%CI:3.57(1.67~7.62)]。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患者28 d生存率CRAB为66.17%,而CSAB为96.95%,CRAB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SAB组(χ2=15.71,P<0.001)。影响AB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感染CRAB(HR95%CI:3.01~67.28)、血液病(HR95%CI:3.77~25.97)、心功能不全(HR95%CI:2.10~20.41)、入住ICU(HR95%CI:1.01~5.28)及年龄(HR95%CI:1.01~1.04)。结论感染前入住ICU以及入住过急诊室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CRAB血流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2015, 14(10):672-6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6

      摘要 (699) HTML (0) PDF 720.00 Byte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 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 2014年新疆132所医院医院感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2015, 14(10):676-6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7

      摘要 (725) HTML (0) PDF 730.00 Byte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3月20日新疆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患者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学监测信息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实际调查132所医院66 20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1.83%,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2.02%;社区感染现患率24.53%,社区感染例次现患率24.83%。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2.58%)高于二级医院(1.44%),而社区感染现患率(17.84%)低于二级医院(2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科室分布中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现患率(14.91%)最高,社区感染中儿科组感染率较高。呼吸道、手术部位和泌尿道为医院感染常见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27%,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35.95%,15 642例)高于三级医院(22.32%,5 064例),三级医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59.40%,2 224例)高于二级医院(53.59%,6 4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 288.974、38.964,均P<0.0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横断面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新疆不同级别医院的感染现状,提示需加强感染目标微生物的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和评价,关注重点人群及重点部位感染风险管理。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谱分析

      2015, 14(10):681-68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8

      摘要 (704) HTML (0) PDF 719.00 Byte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谱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某院ICU收治的1 330例患者中腹腔感染及分离病原菌情况。结果283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感染发病率为21.28%;133例(47.00%)患者检出病原菌186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8株(68.82%),革兰阳性球菌53株(28.49%),真菌5株(2.69%)。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革兰阳性球菌为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入住ICU ≤2、3~7、8~14、>14 d分别检出病原菌131株(70.43%)、24株(12.90%)、19株(10.22%)、12株(6.45%);其中入住ICU≤48 h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1株)、屎肠球菌(21株),入住ICU>48 h以鲍曼不动杆菌(18株)为主。病原菌主要检出于肠道、肝胆系统部位病变术后,分别占53.23%、24.19%。39例患者(29.32%)检出2种及以上病原菌,其中29例患者检出2种病原菌。结论腹腔感染病原菌以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术后检出较多,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情况多见,且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入住ICU 48 h内腹腔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及屎肠球菌为主,48 h后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 2011—2014年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2015, 14(10):685-68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09

      摘要 (685) HTML (0) PDF 865.00 Byte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万州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 785例,无死亡病例,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4.02/10万。发病人群年龄段主要为<1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4.45%(2 352/2 785)。病例的职业分布主要为学生(1 674例,60.11%)。4—7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2013年10—12月病例数有明显升高。2011—2014年各年度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1)。城区街道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63.99/10万,乡镇为32.13/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8,P<0.01);2011—2014年各年度城区街道与乡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除2012年外,其余各年度城区街道发病率均高于乡镇。结论应做好传染病防治的“五早”,加强免疫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或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特别是学生和幼托儿童,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并加强疫情监测。

    • 118所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

      2015, 14(10):688-69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0

      摘要 (669) HTML (0) PDF 756.00 Byte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民营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方法对成都市某区118所基层民营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118所基层民营医疗机构中仅2所医疗机构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人员,4所医疗机构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治疗室与诊室有洗手设施的机构仅占22.03%,37.29% 的医疗机构无菌物品存放规范,55.93%的机构医疗废物直接交处置中心处置;99.15%的医疗机构由使用部门自行处置复用物品。结论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令人堪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支持与监管,尤其是加强民营口腔诊所的监管。

    • 某大型教学医院连续4年不同季节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

      2015, 14(10):688-69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1

      摘要 (663) HTML (0) PDF 704.00 Byte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发病与季节变迁的关系,为季节性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某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303 371例,发生医院感染10 376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42%;感染例次12 919次,例次感染发病率4.26%。医院感染发病率第4季度(3.76%)最高,第2季度(3.20%)最低(P<0.0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39.79%)为主,其次为上呼吸道(13.17%)、血液(10.39%)、手术部位(8.60%)、泌尿道(7.91%)。医院感染发病率>5%的科室由高至低分别是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24.61%)、血液科(17.47%)、康复科(13.16%)、神经外科(9.27%)、感染病科(9.17%)、胸心外科(7.67%)、肝胆外科(5.13%),其中中心ICU、神经外科医院感染高发部位均是下呼吸道、血液以及泌尿道。结论医院感染部位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应根据医院感染季节变化及科室高发部位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某综合医院2011—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5, 14(10):694-6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2

      摘要 (692) HTML (0) PDF 709.00 Byte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院2011—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住院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某院住院患者2011—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3年共调查住院患者3 011例,2011—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49%、2.87%和3.98%,各年份医院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P=0.356)。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为主,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均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不同年份医院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972)。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2.569、6.758,均P<0.01),抗菌药物使用率以2011年最高(63.40%),病原学送检率以2012年最高(62.14%)。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减少,病原学送检意识逐渐增强,但仍需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965株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015, 14(10):697-70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3

      摘要 (689) HTML (0) PDF 711.00 Byte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创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创面感染合理用药及减少耐药菌产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6月—2014年4月患者创面感染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面标本中共检出965株病原菌,感染部位以四肢为主(50.47%);科室分布以骨外科为主(44.97%);感染诊断以创伤及切口感染较多,分别占47.98%、36.48%。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7.20%,革兰阴性菌占59.59%,真菌占3.21%。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度较高外,对大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创面感染患者主要来源于骨科,以创伤与手术切口感染为主,且常见革兰阳性及阴性菌的耐药率均较高。外科医生尤其是骨科医生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以降低感染率和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 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2015, 14(10):701-70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4

      摘要 (721) HTML (0) PDF 800.00 Byte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某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188例,其中痰细菌培养结果为MDRO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95例),非MDRO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老年MDRO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MDRO 102株,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31.37%),铜绿假单胞菌(25.49%)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病或痴呆病史、低蛋白血症、吞咽困难、长期卧床、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史、使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有创操作7项因素均是老年MDRO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OR=6.02,95%CI:1.50~24.18)、有创操作(OR=6.55,95%CI:1.69~25.44)、长期卧床(OR=6.03,95%CI:1.92~18.91)均是老年患者发生 MDRO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MDRO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老年患者MRDO肺部感染的发生。

    • 2006—2012年某肿瘤医院医院感染回顾性分析

      2015, 14(10):704-70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5

      摘要 (657) HTML (0) PDF 782.00 Byte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为有效防治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8月—2012年7月某肿瘤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肿瘤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53% (2 060/134 389),各年度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957例,46.46%),其次为血液(322例,15.63%)和腹、盆腔(289例,14.03%)。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50株,16.16%)、金黄色葡萄球菌(216株,9.97%)、肺炎克雷伯菌(212株,9.79%)、大肠埃希菌(209株,9.65%)和白假丝酵母菌(141株,6.51%)。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敏感率高。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G-菌,经验性治疗时,推荐碳青霉烯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

    • 某教学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2015, 14(10):708-71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6

      摘要 (673) HTML (0) PDF 740.00 Byte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教学医院新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为新建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4年1—12月入住某院R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561例,发生医院感染43例、4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66%,例次发病率为7.84%,例次日发病率为6.26‰,调整例次日发病率为1.79‰。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20例,占45.46%),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分别为13、2和18例,发病率分别为2.73‰、1.57‰和3.78‰。上半年(1—6月)患者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与下半年(7—12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9‰ VS 7.89‰;u=-1.75,P=0.04)。共分离病原菌4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6株,占55.32%)。结论ICU医院感染以器械相关感染为主,应加强对侵入性操作的评估和严格管理;在ICU进行目标性监测,可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有利于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 经验交流
    •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2015, 14(10):711-71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7

      摘要 (636) HTML (0) PDF 689.00 Byte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脐部护理方法对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和败血症的效果。方法分别对2012年1—6月(改进前)、2012年7—12月(改进后)入住某院产科及新生儿科的新生儿采取两种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和败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部护理方法改进前后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12%、0.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29),新生儿败血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结论加强对新生儿感染监测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改进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 品管圈在呼吸机冷凝水管理中的应用

      2015, 14(10):713-71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8

      摘要 (696) HTML (0) PDF 691.00 Byte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呼吸机冷凝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品管圈的各个步骤,对冷凝水管理进行干预,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对冷凝水管理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冷凝水管理的合格率为62.28%,实施后合格率为85.33%,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8,P<0.001);活动后不同监测项目、不同监测时段冷凝水管理合格率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冷凝水细菌培养中位数为200 CFU/mL,四分位间距为235 CFU/mL;实施后中位数为10 CFU/mL,四分位间距为130 CFU/mL,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2,P=0.03)。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呼吸机冷凝水管理水平,降低冷凝水内细菌含量。

    • 病例报告
    • 1例误诊误治麻疹病例分析

      2015, 14(10):715-71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19

      摘要 (664) HTML (0) PDF 686.00 Byte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在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科氏斑)出现之前,与其他病毒性感冒相比,并无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本院2014年5月收治1例因误诊而导致误治病例,现将其诊断与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 综述
    • 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H7N9禽流感研究进展

      2015, 14(10):717-72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10.020

      摘要 (691) HTML (0) PDF 721.00 Byte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13年3月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已导致数百人丧生,病死率高达38%,目前对此种疾病的认识仍有限[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是治疗H7N9禽流感的关键措施,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方案可用于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治疗,许多患者的病情迅速进展为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4]。
      由于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缺乏相关资料,从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者收集到的资料缺乏一致性,仅依据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报告制订建议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7N9禽流感治疗方面使用抗病毒与免疫调节药物的进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