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共识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15, 14(1):1-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1

      摘要 (3768) HTML (0) PDF 953.00 Byte (53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 论著
    • 菌血症患儿血培养放射根瘤菌基因型与药敏分析

      2015, 14(1):10-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2

      摘要 (594) HTML (0) PDF 899.00 Byte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菌血症患儿血培养放射根瘤菌的基因型及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某2所医院全部菌血症患儿血培养的放射根瘤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16S rDNA 片段,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细菌基因型,以及 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12例血培养阳性患儿共检出13株放射根瘤菌,包括3种基因型;其16S r DNA序列与放射根瘤菌IFM 10623株同源性达99%。依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SI) 2013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标准,13株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与多粘菌素B耐药;而对头孢吡肟、多尼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此外,13株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有较大的抑菌圈。结论临床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治疗放射根瘤菌感染;其中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是治疗患儿放射根瘤菌感染的较好选择。

    • 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

      2015, 14(1):16-1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3

      摘要 (605) HTML (0) PDF 868.00 Byte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医疗综合目标评估管理体系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医疗综合目标评估管理体系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2012年12月)和干预后(2013年1月—2014年6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每床日速干手消毒剂使用量。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85.17%(18 208/21 379),高于干预前的39.92%(853/2 137),干预后较干预前提升了113.35%(χ2=2 590.81,P<0.001)。干预后,不同科室、岗位、手卫生时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后,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且自2013年10月起,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90%)。速干手消毒剂使用量干预后为10.54 mL/床日(9 323.5L/884 489床日),较干预前增加了3.30 mL/床日[干预前为7.24 mL/床日(4 200 L/579 841床日)],提升了45.58%。结论医疗综合目标评估能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率,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该项措施也可能通过霍桑效应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是一项长期有效提升手卫生依从率的管理举措。

    • 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Δ1对新生儿科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影响

      2015, 14(1):20-2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4

      摘要 (570) HTML (0) PDF 852.00 Byte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Δ1对常见革兰阴性(G-)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7—12月某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送检标本分离的G-菌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其qacEΔ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共收集608株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216株)居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28株)、阴沟肠杆菌(77株)、鲍曼不动杆菌(62株)及铜绿假单胞菌(19株)。5种主要细菌qacEΔ1基因阳性率为62.75%(315/502),其中鲍曼不动杆菌qacEΔ1基因阳性率最高(87.10%)。主要细菌中,qacEΔ1基因阳性和阴性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种主要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均高。结论新生儿病房中分离的5种主要G-菌耐消毒剂基因阳性率高,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对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更高。

    • 不同消毒剂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效果研究

      2015, 14(1):23-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5

      摘要 (587) HTML (0) PDF 958.00 Byte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剂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的消毒效果。方法将18台DUWLs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过氧化氢消毒剂(H2O2) 组、次氯酸钠消毒剂(NaClO) 组、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Sanosil) 组、蒸馏水冲洗(DW)组。采用对应消毒剂对DUWLs进行消毒,采集三用枪和高速手机水样,比较消毒前后细菌数量。 结果消毒前各组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DUWLs细菌数严重超标(均>3 000 CFU/mL)。除DW组外,消毒后各组DUWLs细菌数量大幅度下降(均<100 CFU/mL),消毒后细菌数量低于消毒前(均P<0.001)。3种消毒剂消毒后1周,不同时间各组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用枪:Day1—Day5,均P<0.05;高速手机:Day2、Day3和Day5,均P<0.05)。消毒后第3天三用枪(H2O2组和NaClO组)、消毒后第4天高速手机(H2O2组和NaClO组)、消毒后第5天三用枪和高速手机(Sanosil组)细菌数量均超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口腔医疗卫生用水标准。3组消毒剂在消毒后1周细菌数量均超过或接近消毒前水平。结论3种消毒剂均可有效降低水路中的细菌载量。与其他消毒剂相比,Sanosil在消毒后抑制细菌生长更具优势。

    • 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 14(1):27-3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6

      摘要 (588) HTML (0) PDF 829.00 Byte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对患者住院时间、院内死亡以及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华西医院血培养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357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357例患者,MRSA感染91例,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266例。MRSA组和MSSA组住院时间比较(29 d vs 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前MRSA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MSSA组(P<0.01),感染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17 d vs 16.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MRSA组和MSSA组患者死亡率比较(13.19% vs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P=0.26);MRSA组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9.67%,高于MSSA组的16.92%(χ2=6.85,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RSA感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MRSA感染未增加患者住院时间,但MRSA血流感染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 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危险因素研究

      2015, 14(1):31-3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7

      摘要 (523) HTML (0) PDF 822.00 Byte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患者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 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1 022例患者mPCNL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对患者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 022例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62例,发生率为6.07%。患者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1.25~3.92)、血常规(OR95%CI:1.25~14.00)、尿常规(OR95%CI:2.67~10.02)及术中灌注液体量(OR95%CI: 1.37~4.18)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60 岁)和术中灌注液体量(≥30 L)是患者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及时治疗患者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并发感染危险因素

      2015, 14(1):35-3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8

      摘要 (549) HTML (0) PDF 807.00 Byte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患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3年8月某院住院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患者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分离病原体等进行分析。结果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发生感染35例,感染率为36.46%(35/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形状、手术时间以及灌注量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对术前96例患者和术后18例患者进行尿细菌培养,共检出病原菌3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12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草绿色链球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和阴沟肠杆菌(3株)等。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率高;进行此类手术时,应做好充足地术前准备,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灌注量;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

    • 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2015, 14(1):38-4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09

      摘要 (502) HTML (0) PDF 817.00 Byte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RUTI)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某院60例RUTI患者按来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片递减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80.00%),对照组临床治愈16例(53.33%),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28)。治疗组发生RUTI 2例(6.67%),对照组发生RUTI 8例(26.67%),治疗组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06)。结论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RUTI疗效好、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可用于防止RUTI再发的治疗。

    • 连续3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2015, 14(1):42-4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0

      摘要 (526) HTML (0) PDF 813.00 Byte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用药,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分布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339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共检出291株,占85.84%;其次尿标本分离29株(8.55%),分泌物标本分离12株(3.54%),血液标本分离3株(0.89%)。主要分布科室为重症监护室(ICU)分离149株(43.95%);其次呼吸内科46株(13.57%),儿科32株(9.44%),肿瘤科22株(6.49%)。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耐药率11.11%~49.4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2012年和2013年的耐药率明显低于2011年。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多分布于ICU和呼吸科;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

    • 连续3年某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测

      2015, 14(1):45-4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1

      摘要 (552) HTML (0) PDF 811.00 Byte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情况,为更好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所有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共监测新生儿5 365例,发生医院感染128例,133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39%,例次感染率为2.48%。医院感染部位以眼结膜居首位,占33.08%,其次是上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分别占23.31%和17.29%。新生儿日感染率为3.32‰(128/38 528),血管导管使用率为1.75%(676/38 528),呼吸机使用率为1.09%(420/38 528)。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血管导管使用率、呼吸机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075.22、442.46,均P<0.01)。体重≤1 000 g、1 001~1 500 g、1 501~2 500 g、>2 500 g各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6.67%、12.26%、4.15%、1.06%。新生儿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且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仅为4.76‰(2/420)。共送检标本51份,检出病原菌27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5.56%)。结论低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新生儿感染部位以眼部、上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为主。

    • 外科感染患者标本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性

      2015, 14(1):48-5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2

      摘要 (466) HTML (0) PDF 818.00 Byte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外科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院外科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 208株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0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菌780株(64.57%),革兰阳性(G+)菌301株(24.92%),真菌127株(10.51%)。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44.78%)、尿液(21.11%)、血液(11.51%)、脓液分泌物(10.26%)等。药敏结果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62.60%和33.61%,二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76%和15.5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38.93%和75.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1.68%和87.93%。结论该院外科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多重耐药严重,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值得重视。

    • 某院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2015, 14(1):52-5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3

      摘要 (615) HTML (0) PDF 838.00 Byte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手术部位监测院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手术部位监测方法,对2011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该院阑尾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监测患者81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7例,感染率为4.53%,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36例,深部切口感染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ASA评分、血糖、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OR 95% CI: 1.07~4.72)、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OR95% CI: 1.14~7.10)、危险指数评分(OR95% CI:5.90~43.28)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手术部位监测有助于了解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 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

      2015, 14(1):55-5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4

      摘要 (601) HTML (0) PDF 828.00 Byte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某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内科及儿科2010年7月—12月1 880份病例作为对照组(干预前),2011年7月—12月2 207份病例作为实验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各科室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2%,低于干预前的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5,P<0.001)。除内分泌科、儿科、血液科外,其余各科室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后内分泌科、血液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高(<40%),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降低了该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

    • 一起“挪威疥疮”医院内暴发与处置

      2015, 14(1):57-5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5

      摘要 (504) HTML (0) PDF 804.00 Byte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院一起疥疮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和处置方法。方法2013年5月该院因1例“挪威疥疮”患者误诊,引起医务人员疥疮医院感染暴发,该院医院感染控制科对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指导医疗及消毒隔离。结果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共计27人感染挪威疥疮。经积极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全部用塑料口袋包装密封1周后进行清洗消毒。经积极治疗加严格清洗消毒后,感染流行趋势得到控制,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挪威疥疮传染性高,可在局部地区造成流行,需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应采取快速、有效措施,防止其蔓延、扩散。

    • 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2015, 14(1):60-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6

      摘要 (512) HTML (0) PDF 801.00 Byte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骨科病房骨关节感染部位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关节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骨科病房送检的114例骨关节感染部位标本,对其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体145株,革兰阴性(G-)菌90株(62.07%),革兰阳性(G+)菌50株(34.48%),假丝酵母菌属3株(2.07%),厌氧菌2株(1.38%)。其中居前4位的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0.69%、12.41%、11.03%、9.65%。主要病原体呈现明显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达40.00%;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均达100.00%。结论G-菌是骨科病房主要病原菌,且分离出的菌株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

    • 重症监护室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2015, 14(1):63-6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7

      摘要 (486) HTML (0) PDF 826.00 Byte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及病原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ICU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32所医院ICU泌尿道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3 680例,发生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157例,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率为0.66%;导尿管使用率为80.8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1.25‰。共检出菌株162株,其中真菌66株,占40.74%;革兰阴性(G-)菌51株,占31.48 %;革兰阳性(G+)菌45株,占27.78%。 结论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医院应尽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ICU医院获得性泌尿道感染。

    • 手术医生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

      2015, 14(1):65-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8

      摘要 (583) HTML (0) PDF 802.00 Byte (1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手术医生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以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手术医生的监测资料结合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有49名手术医生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15例次),其中普通外科医生42例次(36.52%),骨科医生36例次(31.30%),妇产科医生31例次(26.96%),泌尿外科医生6例次(5.22%)。暴露种类主要是锐器伤,占61.74%(71例次),其次为血液及体液的喷溅,占38.26%(44例次);暴露部位前2位是手(49.57%)和面部(17.39%)。暴露发生后的紧急局部处理率为88.70%,上报率为55.65%。经追踪随访,发生职业暴露的手术医生均未因此感染。 结论手术医生术中面临职业暴露的严重威胁。该院需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改进暴露发生后的处置措施。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5, 14(1):68-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19

      摘要 (516) HTML (0) PDF 742.00 Byte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尿路感染的预防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2例患者中段尿经培养分离后共得到阳性菌株342株,培养阳性率为48.03%。排列前3位的菌株分别为大肠埃希菌(57.89%)、屎肠球菌(8.19%)、粪肠球菌(5.85%)。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2.02%)、屎肠球菌(7.12%)、粪肠球菌(0.00%)、弗氏柠檬酸杆菌(0.0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综述
    • 霍乱弧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015, 14(1):70-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1.020

      摘要 (534) HTML (0) PDF 807.00 Byte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霍乱弧菌是导致急性霍乱性腹泻的病原体,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导致霍乱大流行的血清群。抗菌药物与补液疗法联合使用,对治疗霍乱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具有协同作用,利于缩短病程,控制霍乱疫情蔓延。本文就霍乱弧菌的抗菌治疗现状及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