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多中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肺炎危险因素研究

      2014, 13(9):513-51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1

      摘要 (699) HTML (0) PDF 840.00 Byte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4月1日—12月31日北京、上海、长沙和广西四地区22所三甲医院全部住院患者5种MDRO(分别为MRSA、MDRPA、MDRAB、ESBL KP、ESBL E.coli)及对应敏感菌(MSSA、PA、AB、KP、E.coli)引起的医院感染肺炎患者进行调查(耐药组:发生5种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患者;敏感组:发生对应5种敏感菌医院感染肺炎的患者),分析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比较耐药组和敏感组患者预后、住院花费和住院时间。结果共1 656例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3例(2.60%)患者发生耐药菌和敏感菌的混合感染;耐药组927例(55.98%),敏感组772例(46.6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史[OR 95%CI:1.55(1.14~2.11)]、机械通气史[OR 95%CI:1.45(1.15~1.84)]、动静脉置管[OR 95%CI:1.29(1.02~1.63)]、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OR 95%CI:1.46(1.02~2.09)]、使用抗菌药物[OR 95%CI:1.63(1.20~2.22)]、患有慢性肺部疾病[OR 95%CI:1.54(1.13~2.10)]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OR 95%CI:1.42(1.15~1.74)]是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耐药组患者较敏感组住院时间平均延长5.89 d,住院费用增加40 739.30元,抗感染药物费用增加2 805.80元;耐药组患者预后差于敏感组,死亡风险是后者的1.66倍(OR 95%CI:1.16~2.35)。结论入住ICU、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慢性肺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均会增加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风险。

    • 幽门螺杆菌高毒力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2014, 13(9):518-52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2

      摘要 (622) HTML (0) PDF 825.00 Byte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血清抗体阳性菌株(以下简称CagA阳性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文献,按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文献,应用RevMan 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共纳入研究对象907例,对照组共纳入966例;将纳入人群分为中国人群和欧洲高加索人群进行亚组分析。CagA阳性株感染与ACI发病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OR为2.66(2.17~3.26)、中国人群亚组OR为2.60(1.93~3.49)、欧洲高加索人群亚组OR为2.71(2.05~3.59);CagA血清抗体阴性Hp感染与ACI发病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OR为0.74(0.49~1.10)、中国人群亚组OR为0.81(0.45~1.48)、欧洲高加索人群亚组OR为0.64(0.37~1.09)。漏斗图及失效安全数法提示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果稳定可靠。结论CagA阳性株慢性感染可能是ACI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但CagA阳性株根除性治疗是否会影响ACI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及I型整合子研究

      2014, 13(9):524-5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3

      摘要 (577) HTML (0) PDF 1.01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研究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东省3所医院2010—2012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3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和整合子可变区,测序分析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类型。结果共收集156株大肠埃希菌,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等的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耐药率<1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0)、亚胺培南(3.85%)、头孢替坦(4.35%)、厄他培南(7.69%)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97%);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7.69%(90/156),多重耐药菌与非多重耐药菌的整合子检出率分别为66.00%(66/100)和64.71%(22/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与敏感菌组(9.09%,2/2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检出的整合子可变区分为9种类型,大部分都含有aadA和dfrA耐药基因盒。结论大肠埃希菌整体耐药情况严重;I类整合子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分布广泛,并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关系密切,主要介导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难愈性创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

      2014, 13(9):530-53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4

      摘要 (581) HTML (0) PDF 723.00 Byte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难愈性创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烧伤外科难愈性创面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细菌是否为甲氧西林耐药菌和是否来源于难愈性创面分为4组,分析难愈性创面感染MRSA的危险因素及其持续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次创面分泌物标本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难愈性创面MRSA组与难愈性创面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近期使用侵入性操作和近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3个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30 d(OR 95% CI:1.14~30.69)和近期有侵入性操作(OR 95% CI:1.41~17.84)是难愈性创面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难愈性创面MRSA组与非难愈性创面MRSA组患者在既往MRSA感染史、创面深度、近期手术治疗和近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4个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OR 95% CI:2.080~26.800)是难愈性创面MRSA感染持续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缩短创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防控难愈性创面患者感染MRSA。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014, 13(9):534-53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5

      摘要 (615) HTML (0) PDF 781.00 Byte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MDRAB感染,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1年4月—2012年9月某院鲍曼不动杆菌(A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B和MDRAB科室分布、标本来源情况进行分类,了解MDRAB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结果236株AB 中,共检出MDRAB 74株,检出率为31.36%。重症监护室(ICU)和神经外科MDRAB检出率高达60.00%(27/45)和58.06%(18/31);MDRAB感染部位以创口(45.45%)、呼吸道(34.27%)和泌尿道(17.65%)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住ICU天数、血清清蛋白、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昏迷天数、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留置切口引流管、留置导尿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OR95%CI:1.152~7.187)和使用呼吸机(OR95%CI:1.263~7.664)是MDR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气管切开和呼吸机使用在MDRAB的产生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加强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对减少MDRAB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014, 13(9):538-54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6

      摘要 (610) HTML (0) PDF 705.00 Byte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某院干部病房住院、年龄≥60岁的82例老年痴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2例老年痴呆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1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5例,53.57%),其次为泌尿道(6例,21.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吞咽障碍、保留导尿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和低蛋白血症是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40株,62.50%)为主,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2株,18.75%)、大肠埃希菌(10株,15.63%)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12.50%)。结论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常见病原菌,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层流GICU物体表面消毒方法的比较及菌群检测

      2014, 13(9):541-54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7

      摘要 (1003) HTML (0) PDF 741.00 Byte (97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消毒剂对层流综合重症监护病房(G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抑菌效果,为层流GICU选择合理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了解物体表面细菌的污染情况,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层流GICU住院患者床档、床头桌的物体表面(常规消毒前),采集样本做细菌培养、鉴定,以了解层流GICU物体表面菌群分布。分别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常规组)、伽玛TM消毒湿巾(对照组)对层流GICU床单位周围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比较两种消毒方法在消毒后的抑菌率和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合格率。结果常规消毒前共采集200份物体表面样本,分离细菌87株,细菌污染率43.50%。检出革兰阳性菌68株(78.16%),以棒状杆菌(18株,26.47%)、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23.53%)、表皮葡萄球菌(16株,23.53%)为主;革兰阴性杆菌19株(21.84%),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12株,63.16%)。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后10 min的抑菌率,常规组为(94.89±7.72)%,对照组为(96.33±12.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定期对层流GICU住院患者床单位周围物体表面进行检测、消毒,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手卫生执行力,是切断细菌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

    • 某三级甲等医院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4, 13(9):544-54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8

      摘要 (592) HTML (0) PDF 720.00 Byte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0年5 月26 日、2012 年12 月12 日、2013 年12月4日所有住院患者,统计分析3年的资料。 结果2010、2012、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66%(116例)、6.67%(113例)和6.33%(120例),例次现患率分别为7.29%(127例次)、7.38%(125例次)和6.97%(132例次)。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其中内科ICU高达71.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44.53%),其次为手术部位(9.11%)和泌尿道感染(9.11%)。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60.81%、20.38%、18.8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2.95%、29.87%、2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6,P<0.01)。 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应加强对感染高发科室、部位以及病原菌的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 甘肃省11 358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

      2014, 13(9):548-55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9

      摘要 (548) HTML (0) PDF 719.00 Byte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甘肃省不同层次医院的医务人员锐器伤(SI)现状进行调查,为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以及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指导。方法2012年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6市州共38所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共回收问卷11 358份,SI发生率为9.87%(1 121例),例次率为12.60%(1 431例次),发生密度为1.05次/(人·月)。不同性别、岗位、工作年限组医务人员SI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岗位人群,容易发生SI的地点不同;造成医务人员SI的主要医疗器具是注射器针头、静脉输液头皮针及手术缝针。已知暴露源的SI有1 099例次(76.80%);发生污染SI 980例次(68.48%),其中474例次(48.37%)为血源性疾病暴露,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33.12%。在调查的血源性暴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占74.25%,梅毒螺旋体(TP)占13.10%,丙型肝炎病毒(HCV)占12.0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占0.64%。 结论甘肃省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探索适合区域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监控和管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 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及干手措施对洗手效果的影响

      2014, 13(9):552-5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0

      摘要 (576) HTML (0) PDF 720.00 Byte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及干手措施对洗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4月某院ICU医务人员210人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干手纸巾法、B组采用干手器法、C组采用个人小毛巾法干手,分别对其洗手前、洗手后和干手后进行手卫生现场采样检测。结果A、B、C 3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洗手前手部菌落数分别为(29.10±15.08) CFU/cm2、(31.42±14.76)CFU/cm2和(30.36±15.52) CFU/cm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8,P>0.05);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后湿手采样,医务人员手部菌落数分别为(3.26±0.61) CFU/cm2、(2.98±0.59) CFU/cm2和(3.87±0.67) CFU/cm2,与洗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用不同的干手方式干手后,3组医务人员手部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2,P<0.05);A组菌落数[(1.29±0.58) CFU/cm2]低于B、C组,B组[(9.51±0.73) CFU/cm2]低于C 组[(22.76±4.11) CFU/cm2];A组合格率(90.00%)高于B、C组,B组合格率(68.57%)高于C 组(47.14%)。医务人员手分离病原菌居前5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2013年度该院ICU分离居前5位的多重耐药菌高度一致。结论ICU医务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后,手部污染严重;若干手方法不当,会导致手二次污染;其手分离的病原菌与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菌高度一致。及时、正确地洗手和干手是保证手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对降低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2014, 13(9):556-55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1

      摘要 (607) HTML (0) PDF 743.00 Byte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省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市州的46所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督察,并填写《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表》,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剔除两所公立医院的调查数据,共收集44份合格调查表。44所(100%)医疗机构均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调查中,设置有独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仅2所(4.55%);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与岗位职责的调查中,仅10所(22.73%)医疗机构查阅到制定并规范了调查表中所列的所有14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与岗位职责,制定百分率最低的为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关键岗位感染控制职责相关制度的制定(38.64%)。村卫生室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的制定得分低于其他医疗机构(F=5.762,P<0.01);不同医疗机构九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的比较中,除“无菌操作”以外的其他项,村卫生室均低于其他医疗机构(均P<0.05)。结论基层医疗机构组织设置、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核心制度等均未得到落实,其中村卫生室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最差,应加大监管力度和加强人员培训。

    • 综合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4, 13(9):560-5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2

      摘要 (646) HTML (0) PDF 705.00 Byte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血流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综合ICU 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血培养阳性的3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34%;革兰阳性球菌占27.01%;真菌占10.65%。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8.18%)、铜绿假单胞菌(16.10%)、金黄色葡萄球菌(15.59%)、不动杆菌属(13.25%)、肺炎克雷伯菌(9.0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2.55%、68.34%。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最为敏感(耐药率0~35.65%)。结论该院综合ICU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疑为败血症患者的血培养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 经验交流
    • 某中医院2010—2013年医院感染率调查

      2014, 13(9):563-56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3

      摘要 (558) HTML (0) PDF 651.00 Byte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中医院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0—2013年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干预效果。结果4年共调查住院患者164 796例,发生医院感染2 973例(1.80%),3 351例次(2.03%)。2010年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57.14%)、血液科(15.46%)、老年科(13.44%),2011年起对上述科室开展目标性监测和综合干预,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3年,综合ICU、血液科、老年科医院感染率分别降至29.63%、10.76%和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45.66%)为主,其次是泌尿道(15.16%)和血液(13.31%);4年共分离病原菌2 06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4.81%),分离较多的是大肠埃希菌(304株)、铜绿假单胞菌(279株)、肺炎克雷伯菌(236株)、鲍曼不动杆菌(212株)、白假丝酵母菌(17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34株)。 结论开展综合性监测有利于发现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和重点部位,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及干预;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

    • 某中医院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及执行的影响因素

      2014, 13(9):566-5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4

      摘要 (547) HTML (0) PDF 677.00 Byte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中医院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 方法随机抽查该院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共发放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91.55%。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平均得分为(18.97±1.44)分(总分21分),不同年龄、性别、工龄、学历、职业、职称、工作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因素主要有:清洁剂、消毒剂刺激皮肤(74.62%), 洗手池旁未配备干手用具(55.38%),无足够清洁剂(45.38%)等。 结论该院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水平较高;改善手卫生用品及设施,加强管理,多措并举,可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水平。

    • 病例报告
    • 手术切口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

      2014, 13(9):568-57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5

      摘要 (553) HTML (0) PDF 1.00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NTM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以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1]。2013年2月,本院心胸外科医生报告1例手术切口迁延不愈的病例,医院感染管理部(院感部)接到报告后根据临床症状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为NTM(快速生长型)感染病例。遂结合文献,对感染的原因开展现场与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 综述
    • 生物被膜预防与治疗进展

      2014, 13(9):571-57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6

      摘要 (596) HTML (0) PDF 725.00 Byte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指细菌黏附于植入的医疗器械或受损组织,将其自身包裹在含水的多糖基质和蛋白质中,形成黏质状态,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通过胞外聚合物结合的细菌密集的聚集物[1]。BF的形成过程包括5个阶段,分别为黏附期、种植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播散期。种植期的细菌黏附是不可逆的,多形成微菌落。研究[2]发现,成熟的BF通常由内层、中层和外层3层结构组成,内层是调节膜,该结构未完全覆盖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而是形成网格样结构;中层是紧密的微生物基底膜;外层是漂浮的表面膜,为浮游生物的聚居地,浮游生物可自由漂浮,扩散到其他区域引起急性感染或形成新的BF。早在1676年,Antonie van Leeuwenhoek便从牙菌斑中观察到细菌BF;但直到1978年,Costerton等才首次提出BF的相关理论,并在1982年证明了细菌在异物上具有黏附性,其黏附性与异物结合的牢固程度取决于细菌表面的生化特性及惰性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1987年,Costerton又提出BF致病性问题[3]。医院感染与BF黏附的生物材料(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心脏瓣膜修补以及骨科植入假体等)有关。尽管患者感染的微生物及感染部位不同,但均具有相似特征,即被膜中的细菌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并抵制抗菌药物的作用。预防及抑制BF的生长成为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现将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 标准.规范.指南
    • 英国预防医院感染循证指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指南(Ⅱ)

      2014, 13(9):575-5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17

      摘要 (991) HTML (0) PDF 682.00 Byte (3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