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

      2014, 13(6):321-3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1

      摘要 (729) HTML (0) PDF 733.00 Byte (1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某院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主要基因型及流行情况。方法常规分离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改良Hodge试验和Etest MBL确认纸条法表型筛查金属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接合试验分析质粒携带基因的转移,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产金属酶细菌的同源性。结果3 297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共41株,其中14株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IMP8型金属酶,属于同一克隆,并可通过质粒传递。 结论 该院发现3株产IMP8型金属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 感染创面相关环境标本分离葡萄球菌的同源性分析

      2014, 13(6):327-33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2

      摘要 (779) HTML (0) PDF 817.00 Byte (22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某医疗机构葡萄球菌感染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对创面感染患者相关医源性环境检出的葡萄球菌进行分子溯源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类培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医疗机构5例创面感染患者相关的医源性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分析和MecA基因的分型分析。结果采集医源性环境标本71份,葡萄球菌阳性26份(36.62%),其中23份检出甲氧西林耐药(MecA+)株(88.46%,23/26)。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占77.78%(7/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占95.00%(19/20)。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ST239为主(6株);SCCMec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以Ⅲ型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Ⅲ、Ⅳ型较多。结论医源性感染中葡萄球菌污染较多,且多为耐药株,应加强对耐药性葡萄球菌的持续监测,关注其变异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风险。

    • 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

      2014, 13(6):332-33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3

      摘要 (681) HTML (0) PDF 766.00 Byte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IRPA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西安地区4所三级医院2013年2—10月IRPA感染患者103例(病例组),同期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103例(对照组),对IRPA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4周、慢性肺部疾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分离出IRPA前2周使用过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IRP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选取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4周(OR95%CI:1.44~139.73)、机械通气(OR95%CI:2.96~267.75)以及分离出IRPA前2周使用过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OR95%CI:2.65~154.34)是I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医院应针对IRPA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期降低IRPA感染的风险。

    • 从信息融合的角度看医院感染管理的平台性作用

      2014, 13(6):335-33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4

      摘要 (676) HTML (0) PDF 1.11 K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对于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作用,展示医院感染管理的平台特性。方法运用信息融合理论,按照监测层信息融合、特征层信息融合和决策层信息融合的方法,使用国际国内、历史对比的实例与数据阐明医院感染管理的平台作用。结果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为平台,以医院感染管理职能部门为信息分析加工部门的信息融合系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设,多学科融合;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决策协调平台建设。

    • 2010—2012年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系统综述

      2014, 13(6):339-34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5

      摘要 (673) HTML (0) PDF 917.00 Byte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2010—2012年我国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系统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及PubMed数据库,收集2010—2012年我国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文献,使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软件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0篇,各文献间存在异质性(Q=48 118.32,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医务人员合并手卫生依从率为47.83%(95%CI:43.27%~52.42%);不同职业类别分层,医生合并手卫生依从率为40.36%(95%CI:35.42%~45.49%),护士为46.70%(95%CI:41.81%~51.65%),未进行职业分类的医务人员为40.72%(95%CI:27.75%~55.13%)。亚组分析,医生合并手卫生依从率与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12,P>0.05);接触患者后医务人员合并手卫生依从率为54.33%(95%CI:44.76%~63.59%),高于接触患者前的20.21%(95%CI:14.12%~28.06%)(Q=32.59,P<0.01);现场观察医院人员合并手卫生依从率为70.91%(95%CI:70.71%~71.10%),高于隐蔽观察的41.20%(95%CI:37.55%~44.94%)(Q=247.66,P<0.01)。结论2010—2012年我国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低,医院应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变化趋势分

      2014, 13(6):345-34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

      摘要 (591) HTML (0) PDF 806.00 Byte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连续4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选取2006、2008、2010和2012年5月某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应调查患者4 497例,实际调查4 387例,实查率97.55%;发生医院感染184例、209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4.19%,例次现患率4.76%。经趋势χ2检验,2006—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逐次下降,由2006年的5.56%下降至2012年的2.76%(χ2=14.07,P<0.001)。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55.03%),其次为泌尿道(14.83%)和上呼吸道(9.57%)等。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38.50%,经趋势χ2检验,2006—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次下降(χ2=5.13,P=0.023);在治疗和治疗+预防用药中,病原学送检率逐次增高(χ2=40.81,P<0.001);抗菌药物单一用药率逐次上升(χ2=23.86,P<0.001)。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动静脉插管率、泌尿道插管率、呼吸机使用率和静脉输液率(分别为27.17%、35.33%、13.59%和84.78%)显著高于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别为9.80%、11.54%、4.33%和63.24%;均P<0.001)。结论该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成效显著,医院感染控制逐年改进;但各种侵袭性操作相关感染的控制仍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仍存在问题,需要探讨和改进。

    • 3年175例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2014, 13(6):349-35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7

      摘要 (1003) HTML (0) PDF 743.00 Byte (247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近3年儿童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菌群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对某院2010—2012年儿科肠道门诊收治的经粪便培养确诊的175例细菌性痢疾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高峰在7~9月份(占74.86%);主要集中在1~3岁(不含1岁含3岁)、3~5岁(不含3岁含5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23.43%、25.14%);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阵发性腹痛 (94.29%)、发热 (77.14%),脓血便、里急后重的典型症状较以往减少。分离福氏志贺菌113株(64.57%),宋内志贺菌62株(35.43%)。药敏结果显示,175株志贺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有很高的耐药率,分别达到97.14%、72.57%、78.29%;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仍较高(耐药率为4.57%~16.57%);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结论儿童细菌性痢疾不典型病例在逐渐增多;本地志贺菌菌型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志贺菌对一些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引起重视。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

      2014, 13(6):353-3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8

      摘要 (697) HTML (0) PDF 740.00 Byte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患儿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5.00%(44/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0.008)。各组间CD4+、CD4+/CD8+以及CD19+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感染亚组患儿CD4+[(13.40±4.65)%]、CD4+/CD8+T淋巴细胞[(0.69±0.18)%]明显低于未感染亚组[分别为(28.56±3.82)%、(1.04±0.23)%],而CD19+T淋巴细胞[(45.21±10.20)%]则明显高于未感染亚组[(22.05±2.23)%];未感染亚组和感染亚组患儿CD4+、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20±3.42)%、(1.54±0.42)%],而CD19+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11.02±2.89)%]。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9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亚组患儿经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率(20.45%)显著低于未感染亚组患儿(30.56%;χ2=6.396,P=0.038)。结论通过免疫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 水杯加湿法在婴儿暖箱中的应用及细菌学监测

      2014, 13(6):356-35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9

      摘要 (751) HTML (0) PDF 764.00 Byte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采用水杯和储水槽加无菌注射用水对婴儿培养箱的湿化效果,以及暖箱内细菌培养情况。方法将某院新生儿科10台暖箱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台),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水杯加无菌注射用水对暖箱进行湿化,对照组采用储水槽内加灭菌注射用水对暖箱进行湿化,比较更换湿化液24 h后湿化液、暖箱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情况。结果两组暖箱内湿度均能达到>50%的要求。观察组湿化液细菌培养合格率(9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χ2=10.009,P=0.002);湿化液细菌计数为(26.85±16.67) CF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0±15.28)CFU/mL(t=4.577,P<0.001)。观察组暖箱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4.00%、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和68.00%(均P<0.05)。结论水杯加灭菌注射用水放置于婴儿暖箱中进行空气湿化,能达到湿化要求,可减少细菌生长繁殖,有助于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 某综合医院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

      2014, 13(6):359-36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0

      摘要 (661) HTML (0) PDF 728.00 Byte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探讨干预措施。方法设计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暗访、随机抽考等方式进行调查。 结果2013年7—9月调查医务人员1 188人次,手卫生依从率为61.87%,其中洗手正确率58.90%。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71.00%)高于医生(57.80%)及其他医务人员(32.14%),洗手正确率(65.43%)高于其他医务人员(3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不同时机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略有差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伤口敷料后”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81.58%;“接触患者前”的手卫生依从率最低,为34.62%。调查中仅有297人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占总人次数的25.00%。结论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2014, 13(6):362-36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1

      摘要 (698) HTML (0) PDF 731.00 Byte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4—6月为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基线调查阶段,2013年7月开始实施干预,2013年10—12月为干预后效果评价阶段。调查人员利用调查表,隐蔽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结果通过多种干预措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3.86%,显著高于干预前的3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2,P<0.05);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后,不同操作时机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率为53.45%(2 044/3 824),显著高于干预前的41.87%(1 740/4 156)(χ2=107.2,P<0.05);除无菌操作,其余4个操作时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结论采取积极的手卫生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改进手术室地面清洁洁具清洗方法的效果评价

      2014, 13(6):365-3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2

      摘要 (615) HTML (0) PDF 727.00 Byte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改进手术室地面洁具清洗方法,规范地面清洁工作,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管理质量。方法将手术室一体式拖把更换为可拆卸式,并应用全自动洗衣机实施地巾机械清洗与消毒(机械清洗组),比较机械清洗组与手工清洗组(手工清洗地巾)的消毒效果及用时。结果机械清洗组在地面及地巾的消毒效果监测中合格率均达96.67%(29/30),而手工清洗组地面及地巾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3.33%(25/30)、66.67%(20/30);机械清洗组完成手术间清洁消毒及批量清洁地巾的时间分别为(1.91±0.37) min和(35.00±2.47)min,手工清洗组完成手术间清洁消毒及批量清洁地巾的时间分别为(4.53±1.56 )min和(41.00±5.33) min;上述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机械清洗地巾能有效提高地面清洁质量,缩短清洁时间。

    • 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方法的改良

      2014, 13(6):368-37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3

      摘要 (577) HTML (0) PDF 731.00 Byte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置管敷料更换时清洁消毒的方法(简称换药方法),对预防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6月某院重症监护室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按置管日期分为对照组(单日)和实验组(双日)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2%碘酊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一遍,75%乙醇脱碘一遍;实验组采用改良换药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擦拭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清洁导管,再避开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周围皮肤3遍,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最后消毒导管。对比两组相关感染率。结果实验组局部感染率为5.0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率为1.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67%和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换药方法比传统换药方法效果好,能有效预防局部感染与CRBSI的发生。

    • 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变化趋势

      2014, 13(6):371-37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4

      摘要 (580) HTML (0) PDF 733.00 Byte (1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类型及变化趋势,为MDRO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2010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分离的细菌及MDRO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细菌5 223株,MDRO占23.22%(1 213株)。经趋势χ2检验,MDRO所占比例逐年上升(χ2=16.885,P<0.001)。1 213株MDRO中,医院感染455株(37.51%),社区感染613株(50.54%),定植112株(9.23%),污染33株(2.72%)。2010—2013年,MDRO医院感染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χ2=13.477,P<0.001),社区感染(χ2=6.579,P=0.01)及定植(χ2=4.536,P=0.033)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997株,84.49%)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皮肤和软组织、血液系统等。结论MDRO感染形势严峻,其社区感染及定植患者的管理成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

    • 某院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布

      2014, 13(6):374-3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5

      摘要 (601) HTML (0) PDF 752.00 Byte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浅部真菌病的感染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该院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标本进行直接显微镜检查(以下简称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398例,其中真菌镜检阳性203例(51.01%),培养阳性237例(59.55%),镜检阳性率显著低于培养阳性率(χ2=6.057,P=0.014)。 237例确诊病例中,儿童100例(42.19%),成人137例(57.81%);以手足癣病(109例,45.99%)和头癣病(89例,37.55%)为主,其次为体癣病(26例,10.97%)和甲真菌病(13例,5.48%)。分离病原菌,儿童以犬小孢子菌为主(49.00%),成人以红色毛癣菌为主(45.99%)。结论该院浅部真菌病以手足癣病居首位,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为主;引起成人与儿童感染真菌病的病原菌种类不同。

    • 经验交流
    • 患者输血或介入性检查前4种病原体检测

      2014, 13(6):376-37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6

      摘要 (627) HTML (0) PDF 664.00 Byte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患者输血或介入性检查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 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 TP)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 HIV)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各科收治的33 683 例拟输血及介入性检查前患者的上述4项感染指标进行检测。结果33 683例患者上述4项感染指标总阳性4 056例,阳性率为12.04%。其中HBsAg、抗 HCV、抗 TP和抗 HIV阳性率分别为8.94%(3 011例)、1.20%(405例)、1.86%(628例)和0.04%(12例)。32例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1例抗HIV阳性的患者合并感染HBV和TP。结论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术前检测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纠纷。

    • 病例报告
    • 新生儿足跟采血部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2014, 13(6):378-37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7

      摘要 (598) HTML (0) PDF 870.00 Byte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新生儿在出生72 h后,应采集足跟血,以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酸酮尿症,达到早期筛查疾病,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和预防出生缺陷的目的。目前,此项工作已在国内普遍开展。国外曾报道[1],某院在7个月内,连续发生5例足跟穿刺后感染葡萄球菌病例。2011—2013年,本院共收治2例足跟采血部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生儿,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 综述
    • Slit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抗炎领域的应用

      2014, 13(6):380-38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18

      摘要 (629) HTML (0) PDF 1.14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lit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Slit蛋白在体内不仅可以阻止神经元的转移,同时在其他多个器官中都有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转移。在机体重症感染时,病原菌的刺激使体内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而外源性Slit蛋白可以抑制趋化因子的趋化性,减少白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同时通过稳定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防止过多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加重炎症损伤。而该作用主要是通过Slit的第2个亮氨酸重复序列(Slit D2)与Robo的N端免疫球蛋白样区域IG12的结合后,诱导Src激酶、磷脂酰肌醇3(PI3)激酶等去磷酸化而失活、抑制多种趋化信号及细胞骨架重排、加强血管内皮VE钙黏蛋白间连接、紧密血管内皮等机制来实现。尽管很多研究都表明Slit蛋白在抗炎领域的重要意义,但目前Slit蛋白的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其获得途径有限,因此,Slit蛋白在抗炎领域的研究将为炎性疾病提供更广阔的治疗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