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疫情时空分布

      2014, 13(5):257-2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1

      摘要 (612) HTML (0) PDF 2.00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基于2005—201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网络报告的梅毒疫情数据和人口信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GeoDa 0.95i和SaTScan 9.1.1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确定梅毒时空热点区域。结果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报告的梅毒总病例数为1 841 217例,年发病率为20.07/10万。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病例时空呈明显聚集性分布。除2011年,2005—2010年全局型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提示,2005—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处于(高,高)区域,2006—2008年重庆处于(高,低)区域,2011年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均未处于(高,高)区域。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1个一级聚类区域和5个二级聚类区域。一级聚类区域位于2009—2011年的上海、浙江地区;5个二级聚类区域分别为2009—2011年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2009—2011年的新疆地区,2010—2011年的辽宁、吉林地区,2011年的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山西及内蒙古地区,2008—2010年的北京、天津地区。结论梅毒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各时空聚集区将为我国制定梅毒防控策略和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提供参考。

    •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2014, 13(5):263-26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2

      摘要 (699) HTML (0) PDF 770.00 Byte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在抗菌药物使用整顿前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和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2011年4—8月(整顿前)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53%(211/212),2012年4—8月(整顿后)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89%(22/202),整顿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23,P<0.001)。2011年4—8月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为3.77%(8/212),其中切口感染3例(1.42%);2012年4—8月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为2.97%(6/202),其中切口感染2例(0.99%)。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率及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的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用药经规范后,减少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但并未导致甲状腺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和医院感染率的增加。

    • 住院患者血流感染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2014, 13(5):266-27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3

      摘要 (587) HTML (0) PDF 782.00 Byte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血培养分离病原体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控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B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患者送检的16 428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 546例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16 428份,血培养阳性者384例,病例阳性率为6.92%。检出病原体398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94株(23.62%),革兰阴性(G-)菌272株(68.34%),真菌32株(8.04%)。61~80岁组患者阳性率(8.26%)最高;送检阳性率居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灼伤整形科、中医科、心外监护室、移植病区和创伤外科。 G+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保持高敏感率,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高,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0.97%、35.90%。结论该院BSI病原体以G-菌为主,老年患者血培养阳性率高。医院应尽力提高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并定期对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 血流细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与SIR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2014, 13(5):271-27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4

      摘要 (602) HTML (0) PDF 782.00 Byte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流细菌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96例血流细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按SIRS评分将患者分为A、B、C 3组;选择同期84 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PCT水平,并对PCT水平和SI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96例血流细菌感染患者,死亡7例(7.29%),其中B组死亡4例,C组死亡3例;对照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A、B、C组PCT水平分别为(0.28±0.09)ng/mL、(0.63±0.13)ng/mL、(3.68±1.01)ng/mL、(7.45±1.53)ng/mL,各组间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血流细菌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SIRS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874(P<0.001),可认为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与SIR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流细菌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与SIRS评分呈正相关,患者血清PCT水平和SIRS评分可作为血流细菌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评估有意义的两项指标。

    • 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检测在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2014, 13(5):274-2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5

      摘要 (594) HTML (0) PDF 737.00 Byte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8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患者病情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判断各指标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8例脓毒血症患者,生存组28例,死亡组40例,病死率58.82%。两组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可用于评估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并作为预后预测的依据。

    • 降钙素原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早期临床诊断作用

      2014, 13(5):277-2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6

      摘要 (699) HTML (0) PDF 752.00 Byte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早期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7月某院住院的23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历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结果分为单纯病毒感染组(178例)和合并细菌感染组(56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儿童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比较。结果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1.94、24.18和26.46,均P<0.05)。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25、38.98和71.21,均P<0.05),其中合并细菌感染组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86%(52/56)、85.71%(48/56)和87.50%(49/56)]明显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分别为3.93%(7/178)、62.36%(111/178)和30.90%(55/178)]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0%(1/20)、10.00%(2/20)和5.00%(1/20)]。PCT、CRP及外周血WBC的敏感度分别为92.86%、85.71%和87.50%,特异度分别为95.00%、90.00%和95.00%。结论PCT水平对于鉴别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敏感性优于CRP及WBC水平,能指导临床用药。

    • 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中的作用

      2014, 13(5):281-2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7

      摘要 (555) HTML (0) PDF 740.00 Byte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72例临床诊断为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入选,被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平喘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每日1次,每次10 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干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32/3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6.67%(24/36);平均住院时间为(12.62±7.51) 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20.81±6.92) d;病死率为5.56%(2/36),低于常规组的22.22%(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VIG治疗COPD合并真菌感染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 重症监护室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2014, 13(5):284-28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8

      摘要 (698) HTML (0) PDF 772.00 Byte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学特点,探讨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ICU 2008—2010年收治入院的236例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病历资料。结果2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例(12.29%),50例次(21.19%);其中呼吸系统感染23例次(46.00%),泌尿系统感染15例次(30.00%),口腔感染4例次(8.00%),胃肠道感染3例次(6.00%),皮肤和软组织感染2例次(4.00%),其他部位感染3例次(6.00%)。共检出病原体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65.22%),以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大肠埃希菌(10株)和鲍曼不动杆菌(4株)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30.4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7株)、链球菌属(2株)为主;真菌3株(4.35%)。结论该院ICU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2014, 13(5):287-29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09

      摘要 (645) HTML (0) PDF 782.00 Byte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51例术后颅内感染后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温、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质、葡萄糖变化等指标,参照颅内感染的判定标准,评价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1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感染痊愈30例,显效12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16%。有效的47例患者中,利奈唑胺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2.5 d(2~27 d)。其中11例脑脊液培养出革兰阳性菌者经利奈唑胺治疗后,脑脊液细菌培养均转为阴性。 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万古霉素等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术后颅内感染。

    • 手卫生促进活动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2014, 13(5):291-29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0

      摘要 (733) HTML (0) PDF 757.00 Byte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在武汉地区20所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促进活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法评价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经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水平明显提高,直接接触患者前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60.59%(143/236)上升至84.08%(243/289)(χ2=36.82,P<0.001);干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39.33%(118/300)下降至干预后的31.20%(83/266)(χ2=4.07,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手卫生促进活动,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组合式干预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

      2014, 13(5):296-29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1

      摘要 (667) HTML (0) PDF 738.00 Byte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方法。方法2012年,采用一系列组合式管理措施,对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干预。结果2012年该院手卫生依从性检查共计72次,改造全院非手触式水龙头86个,补充张贴宣传图、洗手流程图420张。2012年手卫生依从率为60.48%,显著高于2011年的34.50%(χ2=458.70,P<0.05);手卫生合格为82.13%,显著高于2011年的60.04%(χ2=188.41,P<0.05)。2012年全院及重症监护室快速手消毒剂每床日使用量分别为3.15 mL、21.82 mL,显著高于2011年的0.39 mL、17.81 mL(t值分别为2.59、2.76,均P<0.05)。结论采取组合式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 经验交流
    • 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

      2014, 13(5):299-30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2

      摘要 (621) HTML (0) PDF 732.00 Byte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出对策。方法对该院2013年8月临床科室在岗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2 189人次,手卫生依从率为62.13%。在所设计的6种情况下,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4.46%~92.00%,其中摘手套后手卫生依从率(92.00%)最高,其次为无菌操作前(74.03%)、接触体液等后(72.43%)、接触患者环境后(66.23%)、接触患者后(61.03%)和接触患者前(54.46%)。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07,P=0.002);医生手卫生依从率为67.70%,明显高于护士的59.92%(χ2=10.903,P=0.001),医生在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和接触体液等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该院手卫生管理体系已初具模型;完善手卫生管理制度,对有效干预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床旁视频评价干预前后综合ICU护工手卫生依从性

      2014, 13(5):302-30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3

      摘要 (585) HTML (0) PDF 750.00 Byte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护工的手卫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予以手卫生培训等干预措施,提高护工的手卫生依从性。方法利用床旁视频对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内10名护工进行手卫生现状调查,医院感染管理兼职护士利用讲课和现场操作等方法对其进行手卫生的行为干预,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干预前观察的护工手卫生依从率为28.01%(142/507),干预后提高至63.09%(306/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9,P<0.001)。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兼职护士对护工进行行为干预,提高了护工的手卫生意识及手卫生依从性。

    • 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病例会诊经验体会

      2014, 13(5):304-30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4

      摘要 (581) HTML (0) PDF 653.00 Byte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和疑似感染性疾病会诊的作用及效果。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感染性疾病和1例疑似感染性疾病会诊,分析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通过会诊,临床药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性建议,2例患者均痊愈。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是医院诊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经超声雾化管引起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防控措施(附7例分析

      2014, 13(5):306-30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5

      摘要 (595) HTML (0) PDF 724.00 Byte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肺部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该院MDRPa感染患者及其医疗环境、操作流程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7例MDRPa感染患者均为男性,患者的症状、感染部位、护理操作相同,痰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均与已消毒的超声雾化管分离出的菌株高度一致。通过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MDRPa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此次医院感染是由于超声雾化管的清洗消毒不合格引起,医院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做好相应隔离措施,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 康复医院住院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014, 13(5):309-31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6

      摘要 (624) HTML (0) PDF 655.00 Byte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医院痰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康复医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住院患者送检的1 087份痰培养标本资料。结果共分离病原菌6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1株(96.36%),革兰阳性菌25株(3.64%);分离率居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38株,49.27%)、肺炎克雷伯菌(69株,10.06%)、奇异变形杆菌(57株,8.31%)和大肠埃希菌(47株,6.8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较高的耐药性,羧苄西林、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7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1.66%、38.17%;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4.79%、18.64%、19.2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该康复医院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2010—2012年肠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4, 13(5):311-31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7

      摘要 (678) HTML (0) PDF 671.00 Byte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2012年临床住院患者分离的肠球菌标本来源及其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临床住院患者分离的283株肠球菌进行分析。结果283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居首位(176株,62.19%),其次为屎肠球菌(97株,34.28%),其他肠球菌(10株,3.53%;包括棉子糖肠球菌5株,鹑鸡肠球菌2株,鸟肠球菌、坚韧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各1株)。粪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93.75%)、红霉素(86.36%)和四环素(76.14%)的耐药率较高;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共检出7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其中4株粪肠球菌,3株屎肠球菌;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各4株。结论医院应加强对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特别是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监管,防止新的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蔓延。

    • BD试验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4, 13(5):314-3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8

      摘要 (621) HTML (0) PDF 723.00 Byte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某院BD试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 2012年12月间1 401次BD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共做BD试验1 401锅次,合格次数1 190次,合格率为84.94%。BD试验失败原因包括操作技术和设备因素,其中设备因素占94.79%。通过完善设备的维护保养、加强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BD试验合格率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72.98%提高至2012年的9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01)。结论该院BD试验失败的原因以设备因素为主。医院通过加强管理,能提高BD试验的合格率。

    • 病例报告
    • 子宫切除术后2年迟发腹壁切口脓肿1例

      2014, 13(5):316-31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19

      摘要 (1015) HTML (0) PDF 724.00 Byte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院于2012年8月收治1例子宫切除术后2年迟发性腹壁切口脓肿患者,切口脓肿由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现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综述
    • 母婴同室区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

      2014, 13(5):318-32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5.020

      摘要 (593) HTML (0) PDF 766.00 Byte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产科实施母婴同室能有效提升母乳喂养率[1],使母子关系密切。但是,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对很多微生物高度易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而母婴同室为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新生儿日常照顾由产妇及陪护完成,其感染防控意识较淡薄,防控知识欠缺,而且陪护及探视者流动性大,规范管理较困难,增加了新生儿感染的概率。为规范母婴同室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防控新生儿医院感染,本文对母婴同室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