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20种清热解毒中草药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筛选

      2013, 12(5):321-32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1

      摘要 (948) HTML (0) PDF 844.00 Byte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测定20种清热解毒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抑菌效果好的药材。方法制备20种云南中草药乙醇提取物,采用常规琼脂扩散法对SA及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MRSA 82、MRSA 92、MRSA 111、MRSA 135、MRSA 144)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20种中草药醇提取物的提取率为5.33%~15.89%,其中红花提取率 (15.89%)最高,龙葵(12.64%)次之,菟丝子 (5.33%)最低。初筛结果显示,16种中草药对SA及其耐药菌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6 mm)的中草药4种(十大功劳、夏枯草、香薷草、老鹳草);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0 mm,<16 mm)的中草药9种(马鞭草、翻白草、酢浆草、一枝黄花、紫花地丁、茵陈、车前草、金钱草、绣球防风);轻度敏感(抑菌圈直径≤10 mm)的中草药3种(白头翁、凌霄花、韭菜籽)。多数中草药对耐药菌的抑菌圈大于对标准菌的抑菌圈。13种抑菌活性较好(中、高度敏感)的中草药提取物,对标准菌和耐药菌的MIC为64~1 024 μg/mL,MBC为128~2 048 μg/mL。结论十大功劳、夏枯草、香薷草及老鹳草具有较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且对MRSA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非耐药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2013, 12(5):326-3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2

      摘要 (840) HTML (0) PDF 757.00 Byte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非耐药(DS)及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某医院及某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其中DS肺结核患者20例,MDR肺结核患者15例)以及医院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DS肺结核组、MDR肺结核组及对照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CD3+[(1 426±485)/μL]、CD4+[(825±306)/μL]、CD8+T淋巴细胞[(516±213)/μL]绝对值最高,MDR肺结核组最低[分别为(746±358)/μL、(461±204)/μL、(213±101)/μL]。3组间IFN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浓度 [(65.04±36.31)pg/mL]最高,MDR肺结核组 [(23.32±14.04)pg/mL]最低。3组间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痰菌阳性肺结核及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清IFN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可能促进了结核病情进展,且可能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

    • 口服IL12重组双歧杆菌对柯萨奇B3病毒诱导BLAB/c小鼠心肌炎的影响

      2013, 12(5):330-33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3

      摘要 (824) HTML (0) PDF 1.24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重组双歧杆菌(pBBADsIL12转化双歧杆菌),观察pBBADsIL12转化双歧杆菌是否对柯萨奇B3病毒(CVB3)诱导的小鼠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小鼠IL12(mIL12)基因的pBBADsIL12表达载体,转化双歧杆菌,体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Western免疫印迹验证重组双歧杆菌工程菌在L阿拉伯糖诱导下mIL12的表达。选取BLAB/c小鼠30只,腹腔内注射CVB3感染剂量,14 d后形成病毒性心肌炎,将感染的小鼠随机分成IL12组、绿荧光蛋白(GFP)组及生理盐水组。IL12组给予口服pBBADsIL12转化双歧杆菌;GFP组给予口服pBBADsGFP转化双歧杆菌;生理盐水组给予腹腔注射无菌PBS(1次/d)。所有小鼠均在治疗14 d后取心脏标本观察心肌病理变化,检测心肌病毒滴度,荧光定量PCR分析Th1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HE染色显示IL12组小鼠心肌炎症程度较GFP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IL12组小鼠心脏炎症病变百分比为(18±5)%,心肌的病毒滴度为(2.89±0.18)pfu/g,显著低于GFP组[分别为(31±6)%和(4.83±0.14)pfu/g]及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2±9)%和(4.80±0.15)p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L12组小鼠心脏γ干扰素[(2.27±0.15)pg/mL]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5±0.17)pg/mL]水平显著高于GFP组[分别为(1.32±0.11)pg/mL和(2.37±0.16)pg/mL]及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38±0.11)pg/mL和(2.37±0.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此次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表达mIL12的双歧杆菌载体,口服IL12转化双歧杆菌对CVB3病毒诱导的小鼠心肌炎具有较好疗效。

    • 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与其使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3, 12(5):336-33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4

      摘要 (917) HTML (0) PDF 806.00 Byte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亚胺培南消耗量的关系。方法统计2008—2012年某院所有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情况,以及同期亚胺培南的消耗量(以亚胺培南使用密度表示),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2008—2012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74、187、363、290和625株,其占总病原菌检出数的构成比分别为6.88%、7.86%、10.01%、8.07%和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6,P<0.001)。2008—201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00%、4.13%、10.34%和25.44%,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63,P<0.001),即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08—2012年亚胺培南的消耗量分别为1.24、1.60、2.14、2.78、3.71 DDDs/(1 000住院日),呈上升趋势;亚胺培南消耗量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化呈正相关(R=0.966,P=0.007)。结论2008—201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逐年升高,与亚胺培南的消耗量密切相关,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并合理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某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基因检测及分型

      2013, 12(5):339-34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5

      摘要 (886) HTML (0) PDF 848.00 Byte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方法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测定并收集该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40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0株),提取质粒DNA。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TEM、SHV和 CTXM系列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表型确证试验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均阳性,包括TEM、SHV、CTXM3组和CTXM9组4种基因型。大肠埃希菌中上述4种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37.50%(15株)、2.50%(1株)、62.50%(25株)、50.00%(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上述4种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40.00%(8株)、90.00%(18株)、65.00%(13株)、40.00%(8株)。100.00%的大肠埃希菌和80.00%的肺炎克雷伯菌产生blaCTXM,12.50%(5/40)的大肠埃希菌和25.00%(5/20)的肺炎克雷伯菌携带2种CTXM酶基因。23例TEM基因皆为TEM1型;19例SHV型基因包括SHV1型6株、SHV11型6株、SHV12型5株及SHV25型2株,仅SHV12为ESBLs基因,且均来源于肺炎克雷伯菌;66例CTXM型基因,其中CTXM14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5.00%和35.00%,CTXM55检出率均为35.00%,CTXM15检出率分别为20.00%和15.00%,检出少量CTXM3、CTXM65、CTXM101及CTXM123基因型。结论该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基因型以CTXM 为主,其次为SHV12。CTXM基因型中以CTXM14最为常见,CTXM101及CTXM123型ESBLs为山东省首次检出。

    • 2010—2012年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的变化

      2013, 12(5):344-34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6

      摘要 (867) HTML (0) PDF 816.00 Byte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对不同标本来源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变化。方法收集某院2010—2012年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测定MRSA万古霉素MIC值;并按不同标本来源,对菌株万古霉素MIC值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1 434株,其中分离自痰标本857株,血液标本239株,其他标本338株;2010—2012年MRSA检出率分别为41.12%(169/411)、44.96%(214/476)和48.08%(263/547)。2010—2012年血液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29.03%、30.86%、30.21%,痰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46.89%、51.03%、57.10%;3年间痰标本MRSA检出率均高于血液标本(χ2值分别为6.41、10.36、21.43,均P<0.05)。血液及痰标本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均敏感。2010—2012年血液标本分离的MRSA万古霉素MIC≥1.00 μg/mL菌株分别占38.89%(7株)、40.00%(10株)及37.93%(11株),3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99);痰液分离的MRSA万古霉素MIC≥1.00 μg/mL菌株分别占36.28%(41株)、40.94%(61株)及49.73%(92株),3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72,P=0.057)。结论该院2010—2012年临床MRSA检出率呈增高趋势。痰标本的MRSA检出率及万古霉素MIC值有所增高;血液标本的MRSA检出率及万古霉素MIC变化不明显。

    • 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013, 12(5):347-35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7

      摘要 (805) HTML (0) PDF 746.00 Byte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胸外科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96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6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56例,16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9.60%,例次感染率为20.9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59.28%,99/167),其次为上呼吸道(15.57%,26/167)、手术切口(10.18%,17/167)和泌尿道(5.39%,9/167)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住院时间≥15 d、手术持续时间≥3 h、气管导管留置时间≥5 h、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障碍等)、术前行放(化)疗、应用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3, 12(5):351-3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8

      摘要 (773) HTML (0) PDF 758.00 Byte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计划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5月10日00∶00—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住院患者2 700例,实查2 684例,实查率为99.41%。共发生医院感染67例,7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0%,例次现患率为2.76%;发生社区感染171例,182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6.37%,例次现患率为6.78%。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是干细胞移植病房(25.00%,2/8),其次为血液科(7.77%,8/103)和整形科(6.82%,3/4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41.90%),其次为泌尿系统(10.81%)和手术切口(9.46%)。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94%(884/2 684),其中预防用药占76.24%,治疗+预防用药占3.28%,治疗用药占20.48%;抗菌药物单一用药占86.65%,二联用药占12.78%,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单纯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引流和肠内营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应加强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PDCA循环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2013, 12(5):356-35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9

      摘要 (933) HTML (0) PDF 751.00 Byte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某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全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用药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施PDCA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为100.00%(101/101),实施3个PDCA循环后,降至36.09%(6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6,P<0.001);合理用药率由实施PDCA前的62.38%(63/101)提高至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4)。实施PDCA前,51.49%(52/101)的患者术后用药时间>3 d;实施3个PDCA循环后,术后用药时间>3 d的患者降至7.69%,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前规范,无联合用药。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成效显著。

    • >临床研究
    • 口腔外抽吸机对喷粉洁牙诊室空气污染控制的效果

      2013, 12(5):360-3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0

      摘要 (801) HTML (0) PDF 737.00 Byte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口腔外抽吸机对喷粉洁牙诊室空气污染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细菌沉降法、粉尘采样器监测法分时间段,同步对某院口腔科喷粉洁牙诊室进行监测。实验组在喷粉洁牙过程中应用口腔外抽吸机进行干预,对照组未采取此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后空气中的菌落数及粉尘密度。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空气中菌落数[(273.30±85.30) CFU/m3 vs(265.30±90.30)CFU/m3]及粉尘密度[(0.47±0.03) mg/m3 vs(0.45±0.04) mg/m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实验组空气中菌落数分别为 (512.60±99.30) CFU/m3、(350.70±62.40)CFU/m3,粉尘密度分别为(0.61±0.23) mg/m3、(0.52±0.16) mg/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18.90±135.20)CFU/m3、(488.50±85.20)CFU/m3、(3.26±0.35)mg/m3、(1.65±0.21)mg/m3](P<0.01或P<0.05)。结论喷粉洁牙对口腔诊室的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使用口腔外抽吸机及时清除污染物,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产生的源头,保持口腔诊室空气的洁净。

    • 血清降钙素原在门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2013, 12(5):363-36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1

      摘要 (865) HTML (0) PDF 755.00 Byte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门诊就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法测定某院儿科门诊166例发热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98例,非细菌感染组68例)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同时检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PCT、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阳性率分别为92.86%(98例)、88.78%(87例)、86.73%(85例)、81.63%(80例),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0.29%(7例)、27.94%(19例)、25.00%(17例)、26.47%(18例)]和对照组[分别为6.67%(4例)、5.00%(3例)、8.33%(5例)、11.67%(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检测的敏感性(92.86%)、特异性(89.71%)、约登指数(82.56)均高于CRP(分别为88.78%、72.06%、60.84)、WBC计数(分别为86.73%、75.00%、42.3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1.63%、73.53%、55.15)。结论PCT可以作为儿童门诊快速诊断早期细菌感染的一个指标,且相比其他炎症指标具有更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临床路径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影响

      2013, 12(5):367-3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2

      摘要 (961) HTML (0) PDF 740.00 Byte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实施临床路径(CP)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提供合理、有效的管理路径。方法 对某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12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60例患者设为干预前组,未采取CP治疗方案;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60例患者设为干预后组,执行CP治疗方案。结果实施CP后,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率(78.33%,47/60)和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 d的比率(91.67%,55/60)显著高于实施CP前(分别为31.67%,19/60;5.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品种,由居前3位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匹胺、头孢他啶更改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平均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每日抗菌药物费用分别由(13.25±1.69)d、(17.55±1.60)d、(193.22±34.70)元降至(4.12±0.87)d、(7.83±1.36)d、(54.03±9.9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P的实施规范了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药物费用。

    • 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3, 12(5):370-37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3

      摘要 (855) HTML (0) PDF 736.00 Byte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该院2010年6月1日、2011年6月20日、2012年4月16日0∶00—24∶00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41%、2.32%、1.73%,3年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及外科手术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9.65%,其次为泌尿道(15.79%)、手术切口(10.53%)和胃肠道(8.77%);3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7.95%、43.17%、40.2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5,P<0.01)。共检出病原体2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株(42.31%),鲍曼不动杆菌6株(23.0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11.54%),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各2株(各占7.69%)。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呈下降趋势。应针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对重点易感部位的干预和抗菌药物的管理。

    • >实验研究
    • 一所大型教学医院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2013, 12(5):373-3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4

      摘要 (895) HTML (0) PDF 758.00 Byte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一所大型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链球菌192株,均经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采用KB法检测其对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检测青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自儿科(36.98%),标本主要为痰液(64.07%);患者年龄呈双峰分布,以<5岁和>50岁的感染者较多。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均>80%。192株肺炎链球菌青霉素MIC范围为0.015~≥32.0 μg/mL,其中MIC50为2.0 μg/mL,MIC90为16.0 μg/mL。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于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结论该院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在临床上对肺炎链球菌的治疗应重视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出现。

    • 5 538株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

      2013, 12(5):377-3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5

      摘要 (873) HTML (0) PDF 755.00 Byte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5 538株,标本来源前3位依次为:尿液(35.63%,1 973株),呼吸道(32.38%,1 793株),伤口分泌物、引流液及脓液(10.88%,603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9.41%,2 736株)、肺炎克雷伯菌(25.30%,1 401株)、阴沟肠杆菌(6.37%,353株)、奇异变形杆菌(4.24%,235株)和沙门菌属(4.17%,231株)。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10%。痰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血和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均P<0.05)。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分离自尿和呼吸道标本;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抗菌药物,但已出现碳青霉烯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 成人呼吸道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

      2013, 12(5):381-3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6

      摘要 (877) HTML (0) PDF 743.00 Byte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成人呼吸道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型,以及其与产β内酰胺酶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临床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成人)的痰标本1 994份,进行嗜血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生物学分型、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1 994份痰标本共分离嗜血杆菌102株(5.12%),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68株(66.67%),流感嗜血杆菌20株(19.61%),其他嗜血杆菌14株(13.72%)。副流感嗜血杆菌共检出Ⅰ~Ⅵ 6种生物型,分别为:Ⅰ型42株,Ⅴ型14株,Ⅱ、Ⅵ型各4株,Ⅲ、Ⅳ型各2株;其中54株(79.41%)产β内酰胺酶。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83.82%、60.29%、57.35%和70.59%;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克拉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8.82%、13.24%、5.89%、20.58%和25.00%;尚未检出对亚胺培南、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各生物型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副流感嗜血杆菌是该院成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Ⅰ型和Ⅴ型为主要流行生物型;多数菌株为产β内酰胺酶株,临床应重视副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及耐药性分型监测,防止耐药菌株流行。

    • >经验交流
    • 郴州市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2013, 12(5):384-38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7

      摘要 (773) HTML (0) PDF 758.00 Byte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普及乡镇卫生院专(兼)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方法某市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对该市28所乡镇卫生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培训计划;各乡镇卫生院指定1名专(兼)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采用考试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市28所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21所(75.00%)无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组织架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 22所(78.57%)连续2年未进行过任何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知识培训;21所(75.00%)未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2所(42.86%)无健全的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基本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52所乡镇卫生院,应参加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252人,实际参加培训250人,参培率达99.21%。培训前回收测试试卷215份,培训后回收测试试卷226份;培训后,考试成绩由(39.38±20.91)分提高至(74.56±13.30)分(t=1.97,P<0.05);对比培训前后各项考试内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此次市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培训,达到了普及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的目的。

    • 洗手后两种不同干手方法的选择与效果

      2013, 12(5):386-38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8

      摘要 (811) HTML (0) PDF 681.00 Byte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干手方法对手部细菌菌落数的影响,为临床医务人员选择正确的洗手后干手方法提供依据,避免手部的二次污染。方法某院104名临床医务人员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后,采用两种不同的干手方法:同一人左手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A组)、右手使用烘干机(B组)干手。由专人分别采样检测,比较两种干手方法的手部细菌菌落数。结果A、B两组各采样104份,其中A组菌落计数为(2.92±2.83)CFU/cm2,B组为(3.71±3.11)CFU/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A、B两组合格率分别为96.15%(100/104)和92.31%(96/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和烘干机两种方法干手效果均安全可靠,均可用于临床工作。

    • 浓氯化钠与庆大霉素外用治疗骨科感染切口疗效比较

      2013, 12(5):388-38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19

      摘要 (808) HTML (0) PDF 712.00 Byte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浓氯化钠溶液换药与庆大霉素溶液换药,治疗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某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46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用5%氯化钠溶液换药)和对照组[用庆大霉素(8万U/mL)溶液换药],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换药次数为(17.39±9.39)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13±20.13)次;切口愈合时间(11.04±4.0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7.26±10.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4例,好转11例,无效5例,采用Ridi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使用浓氯化钠溶液换药治疗,疗效较佳,优于庆大霉素溶液。

    • 手卫生用品与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

      2013, 12(5):390-39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20

      摘要 (871) HTML (0) PDF 756.00 Byte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免费提供手卫生用品和增加手卫生投入,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环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7个病区作为试点科室免费配置手卫生用品,血液科一病区为对照组(不予免费配置手卫生用品),比较试点科室和对照组科室的医生、护士、进修生和实习生的手卫生依从性,以及环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结果实施手卫生活动后(7月份),试点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93.21%(2 170/2 328),与活动前(4月份)的49.78%(569/1 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8.952,P<0.001)。7月份,各试点科室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微生物监测整体合格率分别为92.73%(153/165)、99.40%(167/168),较4月份的70.81%(114/161)、72.19%(109/151)显著提高(χ2值分别为26.414、50.519,均P<0.001)。作为对照组的血液科一病区,活动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免费提供手卫生用品,增加手卫生投入,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合格率。

    • 保湿对使用后不同时段清洗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

      2013, 12(5):392-39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21

      摘要 (877) HTML (0) PDF 681.00 Byte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保湿与否对使用后不同时段清洗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使用后的2 000件手术器械立即回收,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00件。其中A组:未保湿,2 h内清洗;B组:将器械置于稀释的多酶清洗液中浸泡保湿,2 h内清洗;C组:未保湿,12 h后清洗;D组:将器械置于稀释的多酶清洗液中浸泡保湿,12 h后清洗。所有器械置于加有1∶200碱性含酶清洗剂中浸泡5 min后清洗,由同一台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按照日常使用程序清洗,比较各组合格率。结果 A组(未保湿)与B组(保湿)清洗合格率比较,目测法(98.80% vs 99.20%)和试纸测试法(98.40% vs 99.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04、0.701,均P>0.05);C组(未保湿)与D组(保湿)清洗合格率比较,目测法(87.20% vs 99.00%)和试纸测试法(84.40% vs 9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188、64.815,均P<0.01)。结论 使用后2 h内清洗的手术器械,不保湿与保湿保存,均能达到清洁标准;而对于使用后超过12 h清洗的器械,需要先经保湿处理再按正常清洗程序清洗,才能达到清洁标准。

    • 某中医医院2 02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3, 12(5):394-3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22

      摘要 (785) HTML (0) PDF 685.00 Byte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中医医院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查阅电子病历信息和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12年10月17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结果应查人数2 028例,实查2 028例,实查率100%。发现医院感染3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87%。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65.7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60.5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85%,病原学送检率为18.96%。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的督查和指导,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学送检率,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综述
    • 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研究进展

      2013, 12(5):397-39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2

      摘要 (870) HTML (0) PDF 777.00 Byte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可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占所有医院和疗养院感染的40%,其中80%是医院感染[1-3]。其发病率高,治疗费用也很高。在美国,每年平均有4.24~4.51亿美元用于治疗此类感染[4]。导尿管相关性菌血症每例治疗费用大约2 900美元[1]。Kunin等[5]对1 540所疗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危险性是未留置导尿管患者的3倍。留置导尿管时间<1周的患者可避免感染,但对于留置导尿管数月甚至数年的老年人或伤残患者,感染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感染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总结如下.

    • >译文
    • 预防医院感染:美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2013, 12(5):400-40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24

      摘要 (861) HTML (0) PDF 706.00 Byte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医院感染; 感染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