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重组融合蛋白抗原血清学诊断价值

      2011, 10(4):241-243.

      摘要 (1724) HTML (0) PDF 982.00 Byte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CFP10ESAT6蛋白的抗原性,评价其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探寻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rCFP10ESAT6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92例健康者和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与纯化rCFP10ESAT6的抗体反应。结果 rCFP10ESAT6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细胞内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分子量约为28 kD,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在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中,103例菌阳患者和107例菌阴患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0.10%(31/103)和28.97%(31/107),总的灵敏度为29.52%(62/210);在192例健康者血清中,95例PPD阴性者和97例PPD阳性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1%(2/95)和6.19%(6/97),总的特异性为95.83%(184/192)。结论rCFP10ESAT6蛋白可能成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组合抗原之一。

    •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入伍新兵结核潜伏感染

      2011, 10(4):244-247.

      摘要 (1586) HTML (0) PDF 863.00 Byte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入伍新兵结核潜伏感染情况,评价ELISPOT在检测结核潜伏感染中的价值。方法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PD) 皮肤试验为对照,应用ELISPOT试剂盒检测366例2009年驻京部队入伍新兵外周血中分泌结核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的T淋巴细胞数。对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再做PPD 皮肤试验和ELISPOT,比较结果。结果366例入伍新兵中,PPD皮肤试验和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44.81%和31.69%。202例PPD皮肤试验阴性和164例PPD皮肤试验阳性者中,分别有53例 (26.24%)和63例(38.41%)ELISPOT阳性,两者的一致率为57.92%(212/366), 两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P<0.001)。在接种过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58.53%(127/217),ELISPOT阳性率为29.03%(63/217),斑点形成细胞数为32.44±26.52 ;在未接种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24.83%(37/149),ELISPOT阳性率为35.57%(53/149),斑点形成细胞数为41.81±30.48。110例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 PPD 皮肤试验阳转率为78.18%,而ELISPOT检测均为阴性。结论ELISPO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真实反映入伍新兵的结核潜伏感染情况,可推广应用。

    •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感染控制现状

      2011, 10(4):248-251.

      摘要 (1680) HTML (0) PDF 858.00 Byte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以及相应的危险因素,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5—2010年关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我国关于医务人员结核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研究很欠缺。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PPD阳性率达60.4%~62.8%;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患病率也比一般人群高,达6.7/1 000人年。对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其结核感染和患病风险主要与在工作场所暴露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不足等有关。结论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控制工作十分薄弱,相关研究不足,目前已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 HIV感染者Th17和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2011, 10(4):252-255.

      摘要 (1476) HTML (0) PDF 864.00 Byte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的数量、平衡状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106例HIV感染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Th17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RTPCR检测HIV RNA病毒载量。结果HIV感染者CD4+T细胞为13~702个/μL,分为4组,即A组:≤200个/μL, 19例;B组:201~350个/μL ,32例;C组:351~500个/μL,26例;D组:>500个/μL ,29例;上述各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98~1 130个/μL)(P<0.05)。A、B、C、D组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73±0.21)%、 (1.52±0.33)%、(2.92±0.46)% 、(3.74±0.5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0±1.43)%(P<0.05);A、B、C、D 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9.78±2.15)%、(7.23±1.72)%、(5.69±1.67)%、(4.62±0.97)% 、(4.43±0.97)%,除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水平为(0~5.36)×107拷贝/mL,平均(5.36±1.21)×106拷贝/mL;A、B、C、D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24±1.36)×107拷贝/mL、(4.36±1.02) ×106拷贝/mL、(5.78±1.67)×104拷贝/mL、(3.54±1.25) ×103 拷贝/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HIV感染导致Th17和CD4+T细胞下降、Th17和Treg细胞失衡,与HIV RNA载量负相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 HCV、HB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18、VEGF、TGFβ1的含量变化

      2011, 10(4):256-259.

      摘要 (1622) HTML (0) PDF 866.00 Byte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HBV、HCV、HIV间合并感染以及单纯HBV或HCV感染患者血清IL18、VEGF、TGFβ1含量,同时检测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并分析它们与IL18、VEGF、TGFβ1的相关性;另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作对照组进行IL18、VEGF、TGFβ1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18、VEGF、TGFβ1含量变化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比单纯HBV和HCV感染以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IL18、VEGF、TGFβ1值以HBV+HCV+HIV感染模式最高[分别为(312.44±45.24)pg/L、(326.43±51.24)pg/mL、(283.51±49.27)μg/L],其次为HCV+HIV感染模式[分别为(224.32±34.37)pg/L、(257.72±47.72)pg/mL、(204.11±43.28)μg/L],HBV+HCV感染模式最低[分别为(129.44±27.62)pg/L、(147.67±41.22)pg/mL、(120.47±30.23)μg/L],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18、VEGF、TGFβ1水平与相应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GG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52、0.672;0.643、0.618、0.623; 0.712、0.673、0.705)。结论检测血清IL18、VEGF、TGFβ1含量,对 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病情的合理评价有重要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1653T变异与肝癌相关性研究

      2011, 10(4):260-262.

      摘要 (1238) HTML (0) PDF 867.00 Byte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1653T变异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感染者血清119份(HBV DNA均阳性,其中 HBV携带24份,慢性乙型肝炎35份,乙型肝炎肝硬化29份,原发性肝癌31份),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 前C及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1653T变异;用S基因PCRRFLP方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24份HBV携带者标本未检出1653T变异;35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检出1份(2.86%)1653T变异;29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标本中检出5份(17.24%)1653T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 P>0.05);31份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中检出14份(45.16%)1653T变异,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 P<0.05)。119份血清标本中有10份未能成功定型;余51份B基因型标本中检出2份1653T变异,58份C基因型标本中检出18份1653T变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结论HBV 1653T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更易发生在C基因型;可作为预测原发性肝癌的指标。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

      2011, 10(4):263-265.

      摘要 (1253) HTML (0) PDF 886.00 Byte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32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4、12、24和48周时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12、24、48周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分别为63.33%、76.67%、86.67%、93.33%,对照组分别为37.50%、50.00%、56.25%、65.6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LT复常率及血清HBeAg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可迅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更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安全性良好。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恩替卡韦初治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1例

      2011, 10(4):266-268.

      摘要 (1397) HTML (0) PDF 994.00 Byte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对恩替卡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恩替卡韦初治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的治疗策略,并对其病毒学(HBV DNA)和血清学(ALT)指标进行连续追踪和记录。结果经过1年时间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该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由换用该治疗策略时的2.02×108 IU/mL下降至1.19×103 IU/mL,血清ALT也恢复至正常水平(≤40 U/L)。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对该例恩替卡韦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但能否推而广之仍需深入研究。

    • 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联合药敏分析

      2011, 10(4):269-271.

      摘要 (1571) HTML (0) PDF 846.00 Byte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38株分离自重症监护室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以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Ⅱ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采用乳胶凝集试剂盒鉴定MRSA。以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进行。结果38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和78.95%。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联合,联合抑菌指数(FIC)<1者占13.16%~31.58%;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联合,FIC<1者占2.63%~36.84%;各组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ICU病区MRSA感染者治疗时,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个体优化治疗方案。

    • 我国部分地区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2011, 10(4):272-275.

      摘要 (1607) HTML (0) PDF 856.00 Byte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为医疗废物合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吉林、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甘肃、海南和上海等8省市的64所医院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各所医院都无独立设置的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其中47所(73.44%)医院由某一部门承担,17所(26.56%)医院由多部门联合管理。各医院制度最完备的是交接登记制度,有交接登记制度的医院占所调查医院的97.92%(47/48);最少的是培训制度和监控检查制度,具有的医院分别仅占20.83%(10/48)和18.75%(9/48)。45所(70.31%)医院培训内容完全,其中综合医院比专科医院培训完全;29所(45.31%)医院防护用品配备完全;64所(100.00%)医院均用黄色包装袋对医疗废物进行盛装;49所(76.56%)医院的转运设备、设施提供完全,其中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配备更完全;60所(93.75%)医院设立了暂存站;51所(79.69%)医院采取集中处置方式。结论医院需成立医疗废物管理的专职部门,使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管相统一,加强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以及职业防护,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流程。

    • 2004—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麻疹报告病例流行特征

      2011, 10(4):276-278.

      摘要 (1638) HTML (0) PDF 949.00 Byte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台州市2004—2008年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更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麻疹流行状况。结果2004—2008年,该市麻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6例、1 734例、189例、677例、2 12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27/10万、33.65/10万、3.67/10万、13.14/10万、41.16/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数分别为208例、484例、75例、278例、607例。2005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2006年麻疹发病率最低,为3.67/10万。发病高峰月份为每年的3~5月份。在麻疹高发的2008年,病例年龄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和10~40岁人群;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82%(1 799/2 121)。结论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可明显控制麻疹发病率;应继续加强<2岁和10~40岁人群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 医院病房蟑螂侵害及其带菌状况

      2011, 10(4):279-281.

      摘要 (1831) HTML (0) PDF 845.00 Byte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医院病房楼(1—11层)蟑螂侵害及其带菌状况,为开展蟑螂综合防治,消除蟑螂对医疗环境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测法和粘捕法进行蟑螂侵害的调查。从每层楼粘捕到的蟑螂中随机挑选5只为一组,共11组,按常规检验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和生化试验。结果调查一栋病房楼228间房屋,目测蟑迹阳性房间171间,蟑迹阳性间率为75.00%。布粘蟑纸191张,阳性80张,共粘捕蟑螂243只,纸测蟑螂侵害率为41.88%,蟑螂密度为1.27只/张。11组蟑螂体表 、体内均检出条件致病菌,所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为变形杆菌属(14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大肠埃希菌(7株)、聚团肠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结论蟑螂是医院物表环境污染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定期杀灭蟑螂,适时地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临床研究
    • 描述细菌耐药性变化的新指标

      2011, 10(4):282-285.

      摘要 (1172) HTML (0) PDF 855.00 Byte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细菌的耐药状态,探讨能够反映耐药水平、耐药趋势、耐药程度和耐药速率的综合指标。方法分析某院2002—2009年2 884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 523株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应用阶段耐药率及其率差值、率差比值、率差合值描述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态变化。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速率增加最快,其差值分别为8.43、6.87和6.80、31.36、5.65;肺炎克雷伯菌总体耐药程度的增加大于大肠埃希菌,其率差合值分别为136.53、115.65;阴沟肠杆菌的耐药下降程度大于铜绿假单胞菌,其率差合值分别为-125.16、-6.1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表皮葡萄球菌整体呈下降趋势,其率差合值分别为50.30、-157.01。结论阶段耐药率及其率差值、率差比值、率差合值4项指标可从多角度描述细菌的耐药状态,对指导细菌耐药性研究和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1, 10(4):286-288.

      摘要 (1244) HTML (0) PDF 873.00 Byte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趋势,为针对性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当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2009年6月18日和2010年6月30日分别调查该院住院患者942人和929人,实查率均为100.00%;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14%(39例)、4.52%(42例),例次现患率分别为5.10%(48例)、5.17%(48例);下呼吸道(感染率56.25%、58.34%)、泌尿道(感染率16.66%、20.83%)是医院感染高发部位;男性、年龄<2岁或>60岁、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是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4.67%和52.3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42.30%和43.30%。结论应加强重点部门人群、重点部位的目标监测与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与管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病原学送检率,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实验研究
    • 呼吸道苛养菌对头孢妥仑匹酯等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监测

      2011, 10(4):289-291.

      摘要 (1547) HTML (0) PDF 883.00 Byte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苛养菌的分离及其对头孢妥仑匹酯等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2008年及2010年1—6月从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的苛养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KB法检测头孢妥仑匹酯等10种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438例患者共分离苛养菌462株,其产β内酰胺酶率:流感嗜血杆菌23.62%(30/127),副流感嗜血杆菌2.51%(5/199),卡他莫拉菌41.58%(42/101),未发现对青霉素中介或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妥仑匹酯的敏感率分别为96.30%、94.36%、100.00%、100.00%;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唑林的敏感率为83.59%~93.3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分别为91.67%、88.21%;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为100.00%;对克拉霉素的敏感率,流感嗜血杆菌为87.96%,其他3种菌为34.29%~59.00%;4种苛养菌对四环素的敏感率较低,为22.86%~63.00%;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高,达54.63%~73.33%。结论头孢妥仑匹酯对呼吸道感染的苛养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 经验交流
    • 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早期筛查与护理干预

      2011, 10(4):292-295.

      摘要 (1225) HTML (0) PDF 823.00 Byte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MRSA感染率。方法早期筛查MRSA携带者、感染者并早期干预。结果及时发现了MRSA感染者和携带者,经不断改进干预措施,未发生因MRSA感染而导致的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事件。结论加强MRSA早期筛查及干预,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止或终止MRSA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1, 10(4):294-295.

      摘要 (1245) HTML (0) PDF 787.00 Byte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现患率。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临床监控医生组成调查组,对2010年6月8日0∶00—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678例,实际调查676例,实查率99.71%。发现医院感染19例,2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81%,例次现患率为3.40%;社区感染180例,感染率为26.63%。医院感染率最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22.2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39.13%;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24.00%。社区感染率最高的科室为儿科(90.9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5.49%;病原体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21.4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0%,使用率最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为82.45%。结论现患率调查结果提示应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提高病原学送检率,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 478例口腔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调查

      2011, 10(4):296-298.

      摘要 (1114) HTML (0) PDF 762.00 Byte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口腔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在排除医院和社区感染病例的基础上,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口腔外科手术患者478例,调查其以预防为目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所调查的478例口腔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高达100.00%(478/478),其中用药时机不符合要求者占1.88%(9/478),用药时间≥3 d者占88.70%(424/478),抗菌药物选用级别高者占83.26%(398/478),抗菌药物选用种类不恰当者占26.78%(128/478)。结论除用药时机选择较合理外,该院口腔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用药时间长、用药级别高等诸多不规范,需加强管理,以确保合理用药。

    • 新上岗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需求

      2011, 10(4):299-300.

      摘要 (1351) HTML (0) PDF 787.00 Byte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新上岗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47名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新上岗医务人员希望获取的医院感染知识内容依次为:职业防护知识(95.74%)、医院感染诊断(89.36%)、隔离预防技术(74.47%)、消毒灭菌知识(70.21%)、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63.8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知识(53.19%)、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1.06%)、手卫生知识(36.17%)、医疗废物管理(36.17%)、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34.04%)。最希望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医院的多方式方法培训教育,需求率87.23%。结论新上岗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普遍渴求,并希望接受多种形式的培训。

    • 临床工作5年内护士职业防护认知分析与对策

      2011, 10(4):301-303.

      摘要 (1424) HTML (0) PDF 869.00 Byte (1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情况,探讨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在临床工作5年内的104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职业防护行为依从性和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采用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3分表示一半时间做得到,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的方式对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进行评定。结果护士职业防护行为依从性得分:规范的操作行为(3.48±0.81)分,处理锐器(2.11±0.92)分,医疗废弃物处理(3.02±0.78)分,而防护用品的使用及手卫生均<2分;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对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措施、锐器处理知识、洗手及消毒的指征与方法、不良操作行为、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及报告 6个条目的认知率仅为12.50%~40.38%。结论该院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较弱,职业防护行为依从性不高,应加强对其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培训,以保障职业安全。

    • 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

      2011, 10(4):304-305.

      摘要 (1578) HTML (0) PDF 745.00 Byte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血时环境拥挤,互相碰撞;长时间工作或一人同时为2名献血者采血;操作中双手回套针头,护针帽脱落,传递过程中被带血针头刺伤及采集小样针头放置不当,易导致采血护士针刺伤。2006年未设置防刺破试管座前,采血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80%;采用不锈钢试管座后未再发生针刺伤。结论采血护士易受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影响,针刺伤是其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应加强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

    • 某基层医院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实践

      2011, 10(4):306-307.

      摘要 (1371) HTML (0) PDF 864.00 Byte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基层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现状,促进《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在基层医院的贯彻落实。方法调查该院2003—2009年医疗废物管理进展情况。结果该院医疗废物处置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过渡性处置,到逐渐规范化处置的一系列过程。从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到自制焚烧炉焚烧,直至达到标准的规范化处置,处置医疗废物的能力逐年加大。结论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是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必然要求,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减少职业伤害、保护环境、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一项需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监管的系统工程。

    • 基层医疗机构“84”消毒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 10(4):308-309.

      摘要 (1399) HTML (0) PDF 820.00 Byte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84”消毒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8所乡镇卫生院和10所村卫生室的“84”消毒液使用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查阅相关原始记录。结果18所基层医疗机构中,5所(27.78%)使用中的“84”消毒液过期;12所(66.67%)未进行有效浓度监测;7所(38.89%)配制浓度不准确;6所(33.33%)卫生院索证不全,10所(55.56%)卫生室无任何证件;“84”消毒液种类繁多,卫生室采购渠道和使用方法不规范。结论集团式一体化监管体系、完善的管理组织、规范的采购渠道、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保证基层医疗机构“84”消毒液规范使用的关键。

    • 病例报告
    •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2011, 10(4):310-311.

      摘要 (1263) HTML (0) PDF 1.19 K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病。过去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人数的增加,其已经成为AIDS流行区患者的常见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之一。即使有效的抗真菌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死率仍高达20%[1]。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 综述
    • 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2011, 10(4):312-315.

      摘要 (1349) HTML (0) PDF 861.00 Byte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全球1/3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其中大部分为潜伏感染[1]。研究人员对MTB潜伏感染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笔者针对当前研究MTB潜伏感染所使用的各种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小鼠、豚鼠、兔以及非人灵长类的动物模型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研究人员正确选择合适的MTB潜伏感染动物模型以及深入开展潜伏感染的研究提供帮助。

    • 译文
    • 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和感染性疾病协会成人艰难梭菌感染临床指南(2010)摘译

      2011, 10(4):316-318.

      摘要 (1595) HTML (0) PDF 832.00 Byte (10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指南旨在改进成人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和处置。艰难梭菌感染,可根据症状(通常是腹泻)、粪便监测到艰难梭菌毒素或产毒素的艰难梭菌,或结肠镜或组织病理学发现假膜性结肠炎进行诊断。除诊断和处置外,还推荐了针对病原菌的感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这些建议均是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和实践,由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SHEA)和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任命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作出决定。这些指南的应用受医疗机构规模以及这个特定临床机构能否得到经费、实验室条件等资源的影响。

    • 学术动态
    • 腹腔镜手术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1, 10(4):319-320.

      摘要 (1714) HTML (0) PDF 830.00 Byte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operation,LO)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不但具有手术切口小、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其感染性并发症也较低。
      国外报道的LO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开腹手术。Lahav等[1]总结了1 155例妇产科LO患者(手术923例,探查232例)资料,发现感染并发症6例(感染率0.52%),均为切口感染,显著低于同类开腹手术的感染率。Kovac[2]分析了1 427例实施子宫切除术患者资料,发现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率或发热率为0.8%,而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为4.0%。国内报道的妇科LO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不超过1%。冷金花等[3]报道1 769例妇科LO患者中,有9例(0.51%)出现体温>38℃,但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其他感染迹象。高莉萍等[4]报道740例妇科LO患者中有3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4%。
       近年的研究认为,LO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除与感染控制管理有关外,主要与手术创伤小,很少影响人体免疫功能有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