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1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HSV2多功能蛋白ICP27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2011, 10(2):81-85.

      摘要 (1436) HTML (0) PDF 1.12 K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 多功能蛋白感染细胞多肽27(ICP27)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CP27,并检测其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中的表达。方法提取病毒株HSV2333 DNA,用高保真DNA聚合酶对多功能蛋白ICP27基因进行高保真扩增,用双酶切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pCDNA3.0ICP27经双酶切、测序验证,并通过脂质体介导质粒瞬时转染Vero 细胞,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CP27蛋白的表达。结果pCDNA3.0ICP27经双酶切可切出目的片段,测序结果经比对,与基因库中的序列完全一致。转染后经R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重组质粒组有ICP27蛋白表达,而转染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没有检测到ICP27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SV2 多功能蛋白ICP27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CP27,并能在Vero 细胞中表达。

    • 肠杆菌科耐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株中ISCR1元件与ESBLs基因的关系

      2011, 10(2):86-91.

      摘要 (1394) HTML (0) PDF 1.11 K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地区肠杆菌科耐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株中携带新型可移动遗传元件插入序列共同区域(ISCR1)的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关系。方法以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检测细菌耐药表型;双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确证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PCR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DNA序列分析检测ISCR1基因和SHV、TEM、CTXMESBLs基因;PCRmapping检测ISCR1与ESBLs基因的关系。结果83株肠杆菌科耐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株中,17株携带ISCR1元件。携带ISCR1元件的菌株中,2株大肠埃希菌(EA791、EA1367)、3株阴沟肠杆菌(EC1322、EC1342、EC553)及1株产酸克雷伯菌K386临床株ESBLs确证试验阳性,其中EA791、EC553及K386携带CTXM1组ESBLs基因;EA1367同时携带CTXM1组和CTXM9组ESBLs基因;EC1322、EC1342携带SHV12型 ESBLs基因;6株细菌均携带TEM型基因,经PCRSSCP分析显示均为TEM 1,但经PCRmapping显示其ISCR1元件下游未连接ESBLs基因。结论该地区耐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株中存在ISCR1元件,尚未发现菌株携带的ISCR1元件与ESBLs 基因的直接联系,此元件可能参与其他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

    • 呼吸重症监护室产质粒介导AmpC酶和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

      2011, 10(2):92-96.

      摘要 (1782) HTML (0) PDF 836.00 Byte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2所三级综合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分离的革兰阴性(G-)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性与基因型特征。方法选择分离自上述2所医院RICU的对第一、二代及1种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敏试验,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CLSI)推荐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AmpC酶和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合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分别为9株(9.38%)、52株(54.17%)和10株(10.42%)。单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33.33%和0.00%;单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0.00%、34.62%和19.23%;合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耐药株。检出AmpC酶基因型为DHA1和ACT1,分别占76.92%和26.08%;ESBLs基因型为CTXM系列和SHV5,分别占96.77%和3.23%。结论该2所综合医院RICU存在产质粒介导DHA1、ACT1型AmpC酶和CTXM、SHV型ESBLs的G-菌流行株,其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值得临床关注。

    •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监测

      2011, 10(2):97-99.

      摘要 (1832) HTML (0) PDF 837.00 Byte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G-)杆菌多重耐药株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产生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G-杆菌235株,包括155株多重耐药株和80株敏感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qacE△1sul1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结果在5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7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50株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28株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qacE△1sul1 株分别为37、24、46、28株,检出率分别为74.00%、88.89%、92.00%和100.00%,总的检出率为87.10%;在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株(各20株)中,分别检出qacE△1sul1株 16、7、5、13株,检出率分别为80.00%、35.00%、25.00%和65.00%,总的检出率为51.25%。结论该院G-杆菌多重耐药株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携带率较高,加强多重耐药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的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消毒剂具有重要意义。

    • 拉米夫定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2011, 10(2):100-104.

      摘要 (1654) HTML (0) PDF 1.00 K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其他疾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病情活动和应用拉米夫定防治此病情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根据拉米夫定治疗基线时的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清ALT 正常,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39例(A组);血清 ALT 正常,HBV DNA≥103拷贝/mL, 60例(B组); 血清ALT≥2倍正常值上限, HBV DNA≥104 拷贝/mL, 27例(C组)。每3~6个月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一次,观察12~18个月。结果A组和B组中有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用拉米夫定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发生HBV DNA明显升高者29例(61.70%),31例(65.96%) ALT升高,10 例(21.28%) 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随访中仅4例 (7.69%) 发生病情再活动。C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率为37.04% (10/27),显著低于在没有肝脏炎症活动时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的有效率(92.31%)(χ2=27.82,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诱导HBV感染的再激活和加重肝损害。拉米夫定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且预防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延期治疗。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菌8年资料分析

      2011, 10(2):105-108.

      摘要 (1426) HTML (0) PDF 795.00 Byte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下呼吸道革兰阴性(G-)菌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8年间该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及支气管吸取物、胸腔积液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8年共分离病原菌9 884株,其中G-菌6 358株(64.33%)。构成比居前列的G-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3.41%)、不动杆菌属(20.51%)、克雷伯菌属(19.11%)、大肠埃希菌(12.65%)等。2008—2009年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低(<3%),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17.37%~19.58%)、头孢哌酮/舒巴坦(10.67%~23.6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3.58%~25.11%)等;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高达38.54%,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31.50%)及米诺环素(32.00%);不动杆菌属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10.47%)、左氧氟沙星(24.6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4.33%)、头孢哌酮/舒巴坦(27.00%)及米诺环素(10.27%)。结论G-菌为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离率居前列的G-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升高,应加强监测。

    • 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011, 10(2):109-112.

      摘要 (1766) HTML (0) PDF 785.00 Byte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方法对某传染病院2008年1月—2010年2月住院的433例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3例患者共分离106株病原菌,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90株,占 90.90%),其余分离自胸腔积液、肺穿刺组织学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 (G-)杆菌77株 (72.64%),其中非发酵菌30株 (38.96%),肠杆菌科细菌47株 (61.04%);革兰阳性(G+) 球菌28株 (26.4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共15株(53.57%);真菌1株(0.9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72.73%(16/22)、46.15%(6/13)、20.83%(5/2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00%,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8.33%。G-杆菌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60.00%,对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53.0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头孢菌素耐药。MRCNS除对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感染病原菌主要以G-杆菌为主,且耐药现象明显。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 临床研究
    • 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麻风3例并文献复习

      2011, 10(2):113-115.

      摘要 (1810) HTML (0) PDF 774.00 Byte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提高对有关节症状或类风湿因子(RF)阳性的麻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麻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2例男性,1例女性;2例有关节症状,2例RF阳性,3例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增高;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时间长达3~5年。结论对于合并皮肤、周围神经等系统损害的关节病变或RF阳性患者,应提高对麻风的警惕性,避免误诊、误治。

    • 影像学对肺念珠菌病诊断价值分析

      2011, 10(2):116-119.

      摘要 (1545) HTML (0) PDF 1.31 K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肺念珠菌病患者肺部病灶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影像学对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肺念珠菌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使用抗细菌治疗及在明确诊断后抗真菌治疗前后的胸部X线和(或)CT肺部病灶影像学图像,对2种治疗方法前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35例患者抗细菌治疗后,肺部病灶无吸收10例(28.57%),加重18例(51.43%),出现新病灶7例(20.00%),合计治疗有效率为0.00%;改用抗真菌治疗后, 29例患者肺部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病灶无变化3例(8.57%),加重2例(5.71%),出现新病灶1例(2.86%),治疗有效率82.86%;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7,P<0.01)。结论动态追踪观察原因不明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的肺部影像学变化,有助于肺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2011, 10(2):120-122.

      摘要 (1390) HTML (0) PDF 810.00 Byte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降低其感染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医院感染组)和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55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住院时间、免疫水平、入院后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及胰岛素泵使用情况。结果入院时医院感染组患者平均年龄(62.57±14.35)岁、空腹血糖(10.26±3.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8±2.95)%、住院时间(21.38±10.77)d,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40±12.82)岁、(8.96±2.92)mmol/L、(6.73±2.57)%、(16.24±9.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组患者进行侵袭性操作率(16.67%)、使用抗菌药物种类 ≥2种比率(68.7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4%、9.09%),对照组胰岛素泵使用率(67.27%)高于医院感染组(1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监测,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其医院感染的发生。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

      2011, 10(2):123-125.

      摘要 (1725) HTML (0) PDF 773.00 Byte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点,制定合适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分析该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资料。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22 23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25例,感染率1.46%;手术部位感染率高的前3位科室为泌尿外科(2.69%)、骨外科(2.20%)、胸外科(1.97%);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9.29%)、大肠埃希菌(17.2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66%)。结论应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高发科室和主要感染病原菌的监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苄星青霉素联合皮肤物理抗菌膜治疗梅毒硬下疳疗效观察

      2011, 10(2):126-128.

      摘要 (1820) HTML (0) PDF 775.00 Byte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一种皮肤物理抗菌膜(洁悠神长效喷雾敷料,以下简称洁悠神)治疗梅毒硬下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Ⅰ期梅毒硬下疳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中推荐的Ⅰ期梅毒苄星青霉素治疗方法,实验组在皮损处增加外用(喷洒)洁悠神。分别于治疗后的第7、11、15、20天随访2组患者皮损愈合时间及病情进展,并于第60天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结果近期随访时间内,实验组硬下疳皮疹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随访第7、11、15天,实验组的皮损愈合率分别为57.58%、80.30%、100.00%,对照组分别为37.50%、59.38%、89.0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月后随访复查RPR结果及远期观察Ⅱ期梅毒疹的结果比较,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洁悠神外用辅助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硬下疳,可缩短硬下疳的皮损愈合时间,降低梅毒螺旋体的传播。

    • 219例麻疹病例的临床特征

      2011, 10(2):129-131.

      摘要 (1642) HTML (0) PDF 813.00 Byte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时期麻疹的流行特征,指导该病的诊治和防控。方法对2007年12月—2009年5月间收治的219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年龄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5年前收治的150例麻疹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19例麻疹患者中以6个月~5岁儿童为主,占78.54%(172/219)。临床表现典型:96.35%(211例)的患者发热,其中体温>39℃者占72.99%;所有患者均有皮疹,皮疹形态和出疹顺序符合典型麻疹表现,在病程第3、4天出疹者以6个月~5岁儿童最多,达82.56%;明确有麻疹黏膜斑者147例(67.12%)。肺炎(73.52%)是主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5岁儿童最高,其中肺炎的发生率占81.18%。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仅18例(8.22%)。结论麻疹好发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典型,并发症发生率高,以肺炎为主。应加强计划免疫和针对成年人的强化免疫,以降低麻疹发病率。

    • 实验研究
    •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功能动态变化

      2011, 10(2):132-135.

      摘要 (1552) HTML (0) PDF 795.00 Byte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与恢复期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体检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分别在患儿急性期入院后2 h内(抗感染治疗前)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2~4周后且临床及影像学症状均显著好转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相关指标。结果MPP组急性期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NK细胞比例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恢复期患儿和正常对照组(P<0.05);CTLA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恢复期患儿(P<0.05);CD8+T细胞、B细胞以及IgA、IgM、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和正常对照组(P<0.05)。MPP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D3+T细胞比例及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MPP急性期免疫功能明显紊乱,恢复期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问题, 对MPP患儿对症治疗的同时应进行适度的免疫调节治疗,以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 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监测

      2011, 10(2):136-138.

      摘要 (2016) HTML (0) PDF 809.00 Byte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CAMRSA)与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的耐药特征,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中医外科和重症监护室(ICU)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MRSA菌株资料,并对2个病区分离的CAMRSA 、HAMRSA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U分离的87株 MRSA来源:痰液71株,咽拭子6株,伤口分泌物 5株,血液、静脉穿刺管各2株,胸腔积液1株;其中HAMRSA占98.85%(86/87)。中医外科的41株MRSA均分离自伤口脓液,其中CAMRSA占48.78%(20/41),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0.00%上升至2008年的71.43%(χ2=8.24,0.01< P<0.025)。药敏结果显示,HAMRSA 对克林霉素(98.13%)、四环素(98.13%)、红霉素(100.00%)、环丙沙星(100.00%)、左氧氟沙星(100.00%)、庆大霉素(100.00%)的耐药率显著高于CAMRSA(分别为42.86%、66.70%、33.33%、0.00%、0.00%、4.76%)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住院患者中CAMRSA感染呈上升趋势。CAMRSA 与HAMRSA的耐药性并不一致,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敏感。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2011, 10(2):139-141.

      摘要 (1197) HTML (0) PDF 804.00 Byte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09年1—12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1 3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1 044株(78.49%),革兰阳性(G+)球菌215株(16.17%),真菌71株(5.34%)。G-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308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5株)、鲍曼不动杆菌(138株)、阴沟肠杆菌(122株)及大肠埃希菌(105株)等。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别为79.00% 和41.00%。亚胺培南仍是治疗G-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分别占40.00%和98.1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细菌。结论了解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经验交流
    • 某院2007—2009年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布

      2011, 10(2):142-144.

      摘要 (1180) HTML (0) PDF 772.00 Byte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病原体检出情况。方法对该院2007—2009年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6 366例就诊者中,3 533例(55.50%)检出病原体4 286株,其中652例患者同时检出2种以上病原体。各年的标本阳性率分别为:2007年52.90%(749/1 416)、2008年55.70%(1 289/2 314)、2009年56.71%(1 495/2 636),3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 P>0.05)。检出的病原体中,支原体 2 990株(69.76%),衣原体806株(18.80%),普通需氧菌386株(9.01%),淋病奈瑟菌104株(2.43%);支原体中,解脲支原体占61.27%,人型支原体占6.46%,二者合并感染占32.27%,二者合并感染率逐年增加(χ2=6.31, P<0.05)。结论该院泌尿生殖道感染就诊者大多检出病原体,且感染模式趋向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 51 489例患者HIV抗体初筛结果分析

      2011, 10(2):145-146.

      摘要 (1551) HTML (0) PDF 734.00 Byte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就诊患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情况和分布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门诊就诊和住院的51 489例患者HIV抗体筛查检测资料。结果51 489例患者中,HIV抗体初筛阳性310例(2005年43例,2006年64例,2007年78例,2008年125例),阳性率0.60%。男性203例,女性107例。年龄1~90岁,男性主要集中于25~44岁及55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48.77%和27.59%;女性主要分布于25~34岁年龄段,占31.77%。科室分布:内科183例(59.03%), 手术科室83例(26.78%),其他科室44例(14.19%)。结论HIV感染形势严峻,常规检测住院患者HIV抗体成为必要,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

    • 西安市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监测

      2011, 10(2):147-149.

      摘要 (1505) HTML (0) PDF 831.00 Byte (2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西安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执行手卫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手卫生质量的提高。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西安市部分专科门诊、综合医院、职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共116家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668名护理人员进行手卫生监测、比较。结果专科门诊、综合医院、职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67.69%(44/65)、87.50%(210/240)、71.92%(187/260)、86.41%(89/103),不同类型医院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6,P<0.01)。不同科室中,手术室、产房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最高,分别为98.37%、96.15%,其次是儿科(84.48%)、内科(75.90%)、外科(69.54%)、妇产科(68.97%)、口腔科(53.97%)。结论不同医院和科室临床护理人员执行手卫生效果参差不齐,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

    • 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2011, 10(2):150-151.

      摘要 (1567) HTML (0) PDF 757.00 Byte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现状。方法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的方法,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128名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的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128名医务人员中,接触患者前后执行手卫生者40人,手卫生依从率31.25%。手卫生依从率最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室(53.85%),其次为妇产科(36.36%)、内科(34.62%)、急诊科(25.00%)和外科(20.00%);不同岗位间,手卫生依从率最高的是护士(48.57%),其次为医生(38.71%)、实习护士(20.83%)、实习医生(16.67%)、护工和保洁员(15.38%)。结论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应加强宣教、监督和管理。

    •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2011, 10(2):152-153.

      摘要 (1311) HTML (0) PDF 700.00 Byte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的现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由患者主管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个案登记表, 对2008年7月2日0∶00—24∶00间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查患者49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49%(32/493),例次现患率为7.10%(35/493)。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65.71%)、泌尿道(11.43%)、皮肤软组织(8.57%)。感染高发科室为中心重症监护室(40.00%)、神经内科(21.62%)、神经外科(12.50%)。共检出病原菌40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白假丝酵母菌(3株)。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97%(202/493),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21.66%(34/157)。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处于中等水平,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需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监控,提高病原学送检率,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 组长负责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1, 10(2):154-155.

      摘要 (1750) HTML (0) PDF 758.00 Byte (1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组长负责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对工作质量及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设立组长岗位,实施组长负责制,通过质控检查与临床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组长负责制实施前后的工作质量、效率和临床满意度变化。结果实施组长负责制后,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合格率由之前的92.00%(460/500)上升至98.60%(493/500),包装合格率由90.00%(270/300)上升至98.00%(294/300);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由85.00%(408/480)上升至97.08%(466/480),上述指标在实施组长负责制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组长负责制,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使护士长工作回归到管理层面,临床服务满意度得到提升。

    • 综述
    • 新型糖肽类抗生素——达巴万星

      2011, 10(2):156-157.

      摘要 (3647) HTML (0) PDF 873.00 Byte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和抗菌药物耐药相比,研制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前者。耐药的革兰阳性(G+)球菌是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达巴万星(dalbavancin)为Vicur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为替考拉宁类似物A40926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目前已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它对各类临床常见G+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达巴万星具有和替考拉宁相似的分子结构,但羧基肽基团末端的酰胺基修饰提高了达巴万星对葡萄球菌属,特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而亲脂支链和二聚体的形成提高了达巴万星的组织穿透性和与细菌细胞膜的亲和力。和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一样,达巴万星通过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上D丙氨酰丙氨酸末端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延伸和交联,阻止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2011, 10(2):158-160.

      摘要 (1390) HTML (0) PDF 774.00 Byte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生大量藻酸盐,可将PA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个型别[1]。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目前细菌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就黏液型PA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