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提高常规手段执行力应对超级细菌挑战

      2011, 10(1):1-4.

      摘要 (1531) HTML (0) PDF 928.00 Byte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感染病分册》2010年第9期载文称[1],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出现一种新的抗生素耐药机制,即上述地域分离的部分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能产生一种新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为NDM1),此酶能破坏目前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在内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该细菌仅对个别新的或临床少用的抗生素(如替甲环素和多粘菌素)部分敏感。NDM1是NDM1基因的产物,NDM1基因存在于这些细菌携带的质粒中,并可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播。同时该文还报道,在印度Hayana地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呈克隆分布;其他产NDM1的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菌等,这些细菌主要引起尿路、血流、伤口、肺部和导管相关感染等,既有医院感染也有社区感染。多个国家和地区随后在该刊的第11期和12期分别报道分离到产NDM1细菌。

    • 学术动态
    • 发展中国家医院感染负担: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011, 10(1):4-4.

      摘要 (1266) HTML (0) PDF 812.00 Byte (1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在世界范围内,医院感染是不安全医疗、保健的最常见后果,但发展中国家此方面的数据很少,本文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评估。

    • 论著
    • 外源性IP-10对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肺病理学影响

      2011, 10(1):5-8.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感染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小鼠的肺部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单纯感染流感病毒或RSV以及注射重组小鼠IP10后再感染流感病毒或RSV小鼠的肺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仅注射IP10对照组。结果注射IP10后,感染流感病毒或RSV组小鼠出现严重肺部炎症,而单纯感染病毒组小鼠虽然也呈间质性肺炎表现,但病变程度远较前2组轻,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t值分别为-12.56、-5.60,均P<0.01)。注射IP10后,感染流感病毒组小鼠肺炎重于RSV感染组,两组间质性肺炎病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t=7.73,P<0.01)。结论IP10对病毒所致小鼠肺部炎性病变,特别是对流感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生物膜观察与消毒干预

      2011, 10(1):9-14.

      摘要 (1509) HTML (0) PDF 2.02 K (2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口腔综合治疗台独立水源水路经次氯酸钠消毒前、后生物膜结构和菌落数情况。方法选择10台独立水源口腔综合治疗台,采集经525 mg/L次氯酸钠消毒水路前、后治疗台工作端水管内壁生物膜,计算总菌落数,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果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前、后生物膜菌落数几何均值分别为1.7×103 CFU/cm2和0 CFU/cm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2.03,P=0.02)。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消毒前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内壁存在生物膜,呈特征性结构,杆菌与球菌分布于基质中;消毒后,其生物膜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基质仍然存在。结论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存在微生物污染,其内壁有生物膜,并含有高浓度细菌,存在引起医患医院感染的潜在风险。525 mg/L的次氯酸钠消毒剂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可常规应用于临床独立水源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消毒处理。

    • 阿德福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及HBV DNA的影响

      2011, 10(1):15-17.

      摘要 (1740) HTML (0) PDF 943.00 Byte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水平,以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的关系,以探讨阿德福韦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阿德福韦治疗前及治疗16周、52周和132周患者的血清,其中完全应答组14例,部分应答组16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FNγ和IL4水平;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罗氏COBAS AMPLICOR HBV MONITOR检测,下限为103 拷贝/mL,由美国MDS公司北京临床实验室给予检测。结果完全应答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部分应答组(P<0.05)及对照组(P<0.05),部分应答组与对照组之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应答组IL4水平在治疗后逐渐下降,部分应答组变化不大。各组在治疗前,HBV DNA水平与IFNγ及IL4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治疗16周,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此时完全应答组IFNγ升高程度显著高于部分应答组(P<0.05);完全应答组IL4水平逐渐下降,部分应答组下降不明显。结论经阿德福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有一定程度恢复,其恢复程度与治疗后HBV DNA定量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 甲乙煎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2及TGFβ1表达的作用

      2011, 10(1):18-21.

      摘要 (1390) HTML (0) PDF 1.38 K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甲乙煎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转化生长因子 1(TGFβ1)表达的作用。方法雄性清洁级Wiste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运用二甲基亚硝胺对模型组大鼠诱导肝纤维化。4周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甲乙煎高剂量[22 g/(kg·d)]组和低剂量[5.5 g/(kg·d)]组。对甲乙煎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甲乙煎灌胃,共治疗4周,处死全部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MMP2和TGFβ1的表达。结果经中药甲乙煎高、低剂量治疗后,甲乙煎高、低剂量组的大鼠肝细胞浆内TGFβ1的阳性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其中甲乙煎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而甲乙煎高、低剂量组MMP2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甲乙煎能下调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的表达,这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 重症监护室实施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干预措施效果

      2011, 10(1):22-25.

      摘要 (1937) HTML (0) PDF 886.00 Byte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实施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对2006 年1月—2007年12月与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ICU的患者,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并于2008—2009年采取导管相关感染干预措施,以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ASIS)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后,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例次发病率由2006—2007年的5.77‰下降至2008—2009年的3.63‰;导管相关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普通外科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下降幅度最大,由2006—2007年的10.53‰下降至2008—2009年的4.79‰。结论在ICU采取医院感染预防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感染率。

    • 夹层杯集菌离心涂片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抗酸杆菌的比较

      2011, 10(1):26-29.

      摘要 (1793) HTML (0) PDF 914.00 Byte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夹层杯集菌离心涂片法(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7—12月就诊于湖南省湘潭、湘乡、邵东和耒阳4个县(市)结核病防治部门共1 190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1 782份痰标本(晨痰642份,即时痰1 140份),每份标本同时采用夹层杯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培养法)平行处理,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晨痰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培养法为26.64%(171/642), 高于夹层杯法的阳性率23.52%(151/64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56, P=0.04);对即时痰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培养法为23.33%(266/1 140),高于夹层杯法的阳性率18.07%(206/1 14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4.60, P=0.00)。夹层杯法对晨痰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即时痰(χ2=7.62,P=0.01);培养法对晨痰的阳性检出率与即时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42,P=0.12)。结论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低于培养法,但简单、省时,便于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检测方法;夹层杯法检测晨痰抗酸杆菌的阳性率较高,故应尽量留取晨痰作抗酸杆菌检测。

    • 临床研究
    • 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2011, 10(1):30-32.

      摘要 (1715) HTML (0) PDF 842.00 Byte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在降低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SICU医院感染监控人员负责对SICU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修订控制措施并严格贯彻执行,强调过程监控。结果实施目标性监测1年多后,患者VAP的发生率从2008年(4—12月)的31.93‰下降至2009年(1—12月)的21.48‰ ,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7.81,P=0.00)。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针对性提出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 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1, 10(1):33-35.

      摘要 (1637) HTML (0) PDF 845.00 Byte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98例急诊发热患者,采血测定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同时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测明确诊断,比较各指标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PCT、CRP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细菌感染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均P<0.01)。PCT诊断发热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性达91.30%,特异性82.76%,均高于其他指标。结论PCT检测有助于鉴别急诊发热患者的细菌感染,且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临床信号与病原分析

      2011, 10(1):36-38.

      摘要 (1534) HTML (0) PDF 0.00 Byte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信号与伴随症状,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1年1月—2009年3月住院且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31例患儿资料。结果拒乳或吸乳量减少(29例,93.55%)、精神差(24例,77.42%)、烦躁(20例,64.52%)与反复青紫(11例,35.48%)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出现早期表现后,病情进展迅速,大部分(27例,87.10%)在发病24 h内即进入休克期。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19例,61.29%)高,2001—2005年,17例新生儿病死14例(82.35%);2006—2009年,14例新生儿病死5例(35.71%),两阶段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7.04,P=0.008)。结论拒乳或吸乳量减少、精神差、烦躁及反复青紫是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信号。及时识别和恰当的治疗可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非隔离病房综合消毒防护措施的作用

      2011, 10(1):39-41.

      摘要 (1458) HTML (0) PDF 880.00 Byte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制定一整套综合消毒防护措施,降低甲型H1N1流感(甲流)流行期间非隔离病房医院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方法以该院消化二科作为综合消毒防护示范病房(A 组):科学宣教;制定新的家属探视及陪护制度;加强病房通风及规范消毒。消化一科为对照(B组),其措施为:减少探视;病室每周用臭氧机消毒1次。调查并比较上述2组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探视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宣教前后甲流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及病房的空气菌落数、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在科学宣教后,所有研究对象对甲流防控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平均得分由宣教前的43.85分提高至宣教后的94.55分(P<0.0001);探视人次由宣教前的12 532人次减少至宣教后的4 385人次。A组病房的空气菌落数(21.63±12.94) CFU/m3明显少于B组(903.46±241.73)CFU/m3(P<0.0001);医院感染率(0.48%)及上呼吸道感染率(0.00%)亦明显低于实施制定的措施前(分别为3.36%、1.92%)(均P<0.05)。无甲流病例出现。结论在甲流暴发和流行期间,严格、综合的消毒防护措施及宣教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对于减少医院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有重要的作用。

    • 快速手消毒剂使用时间及其消毒效果观察

      2011, 10(1):42-43.

      摘要 (1854) HTML (0) PDF 827.00 Byte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手消毒剂开启后不同时间的染菌量及其消毒效果,为临床快速手消毒剂的有效使用提供指导。方法在同一科室同一时间开启使用3瓶快速手消毒剂,并在开启使用第1天、10天、20天、30天、40天时各随机取15份样本行细菌培养,同时对使用相应消毒剂消毒的手进行采样培养。结果在开启使用第1天的快速手消毒剂中,细菌量最高者仅为11 CFU/mL;使用该消毒剂消毒的手细菌量最高者也仅为6 CFU/cm2。但随着开启时间的延长,快速手消毒剂及用其消毒后手的细菌量均明显增加,至第30 d时分别达93.1 CFU/mL和9.45 CFU/cm2。结论快速手消毒剂应在开启后30 d内使用;对人员少的科室,建议使用小包装的快速手消毒剂,避免浪费和污染。

    •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依从性

      2011, 10(1):44-46.

      摘要 (2072) HTML (0) PDF 842.00 Byte (1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卫生手消毒依从性。方法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和方法(以2008年6月调查资料为基线信息,2009—2010年为干预措施实施、巩固阶段,2010年进行汇总),针对造成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循环改进,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的依从率。结果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进行专项调查3次,通过多项干预措施,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的依从率逐年上升,从最初2008年的35.23%(315/894)上升至2010年的53.11%(563/1 060),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62.65,P<0.01)。结论应用TQM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的依从性。

    • 实验研究
    • 某院2006—2009年血液培养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2011, 10(1):47-50.

      摘要 (1779) HTML (0) PDF 896.00 Byte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近4年血液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体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培养标本资料,并对其分离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作统计分析。结果4年血液培养标本分离病原体633株,阳性率10.32%(633/6 135)。其中,革兰阴性(G-)菌240株(37.92%),革兰阳性(G+)菌354株(55.92%),假丝酵母菌属39株(6.16%)。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为检出病原体的前3位,分别占18.17%、17.22%、15.64%。G-菌对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仅为1.67%;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 2009年显著高于2006年(P<0.05)。G+菌对万古霉素除发现2株肠球菌属菌株耐药外,未发现其他耐药菌株;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显著高于2006年(P<0.05)。结论该院血液培养病原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居检出G+菌和G-菌的首位,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应及时检测病原体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ICU分离的16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分析

      2011, 10(1):51-52.

      摘要 (1923) HTML (0) PDF 869.00 Byte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离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ICU 2008 年1月—2009 年12月检出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资料。结果调查期间ICU送检的各类标本共分离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66株,占总检出菌株数的23.82%(166/697);其中痰和咽拭子分离153株,中段尿9株,血管导管液2株,引流液2 株。药敏结果显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唑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98.19%~100.00%;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11.4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10.84%)。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该院ICU分离率较高,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极高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注意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

      2011, 10(1):53-56.

      摘要 (1746) HTML (0) PDF 856.00 Byte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鉴定到种, 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酵母样真菌的鉴定,采用柯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结果共分离2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50株(58.59%),革兰阳性球菌71株(27.74%),酵母样真菌35株(13.67%)。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高,分别为42.86%、37.7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吡肟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0.00%~29.41%)。检出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氯霉素等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0.00%~20.0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重视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时的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

    • 经验交流
    • 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聚集性发生的调查

      2011, 10(1):57-58.

      摘要 (1775) HTML (0) PDF 823.00 Byte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预防和控制儿科病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聚集性发生。方法对一起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聚集性发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例腹泻患儿粪便均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其中3例为社区感染,2例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系通过共用卫生间水池及生活接触传播,经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无续发病例。5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此次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聚集性发生,主要为使用后尿布处理不彻底、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够及手卫生落实不到位所致。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应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病原菌分析

      2011, 10(1):59-60.

      摘要 (1317) HTML (0) PDF 753.00 Byte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NICU 2008年1—12月分离的病原菌感染部位及种类。结果72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的267份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69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79.88%)为主,其他依次为泌尿道(8.29%)、脑脊液(4.73%)、深静脉置管(2.96%)、血流(2.96%)、皮肤切口(1.18%)。革兰阴性(G-)杆菌占55.62%,革兰阳性(G+)球菌占36.10%,真菌占8.28%。G-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总菌株数的18.34%; 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总菌株数的11.84%;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总菌株数的4.73%。结论NICU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以G-杆菌为主;应制订相应的对策,加强N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2011, 10(1):61-62.

      摘要 (1361) HTML (0) PDF 761.00 Byte (2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肺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尿素下降率及血透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尿素下降率,肺部感染组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均P<0.01);患者原发病、血透频率与肺部感染有关,透析频率低者肺部感染率低于透析频率高者(P<0.05)。结论积极改善贫血及营养状况,充分透析,控制原发病,加强血透室环境管理,是减少血透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 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研究

      2011, 10(1):63-64.

      摘要 (1565) HTML (0) PDF 857.00 Byte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简便、省时、有效的手卫生方法,提高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度。方法随机抽取162名门诊医务人员分为2组,一组采用六步洗手法于流动水下洗手,另一组采用卫生手消毒法(速干手消毒凝胶)免水揉搓双手,比较2组手卫生前后手采样细菌数、合格率和手卫生消耗的总时间。结果六步洗手法组与卫生手消毒法组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后,手的菌落总数分别为(2.40±1.28)CFU/cm2、(2.37±1.31)CFU /cm2,均达到手卫生目的(P>0.05),合格率分别为97.50%、93.90%,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卫生手消毒法每进行手卫生100次较六步洗手法洗手可平均节省时间(3.60±0.30)h。结论卫生手消毒法可节省手卫生时间,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手部无明显污染时可替代六步洗手法广泛应用于门诊医务人员操作后的手卫生。

    • 10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医院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

      2011, 10(1):65-66.

      摘要 (1618) HTML (0) PDF 754.00 Byte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在住院放射治疗(放疗)期间真菌感染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106例鼻咽癌放疗期间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病例发生真菌感染117例次,其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84例次(71.80%),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7例次(5.98%),未分类酵母菌感染26例次(22.22%);感染部位以口腔黏膜居多,共78例次(66.67%),其次为肺部感染32例次(27.35%),泌尿道感染5例次(4.27%),胃肠道感染2例次(1.71%)。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力低下、鼻咽癌的病因、损伤性放疗、不规范的操作等因素有关。结论控制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放疗视野和剂量,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进行有效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预防鼻咽癌放疗期间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 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1, 10(1):67-69.

      摘要 (1345) HTML (0) PDF 917.00 Byte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9月4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1 53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27%,例次现患率为5.60%;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40.00%,神经外科(包括其ICU)19.67%,肾内科15.38%,血液病科11.90%,新生儿监护室10.81%;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41.86%,上呼吸道23.26%,泌尿道8.14%,血液系统5.81%;分离病原菌4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9.77%;气管切开和呼吸机使用相关感染率分别高达20.69%和7.41%;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52%,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41.60%。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为综合ICU和神经外科,需重点监控;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病原学送检率较低,需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 哈尔滨市二、三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现状调查

      2011, 10(1):70-71.

      摘要 (1644) HTML (0) PDF 759.00 Byte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医院感染,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及患者医疗安全,指导二、三级综合医院做好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建设。方法采用现场查看、询问核实和查阅相关材料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结果4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中,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合格率最高,为61.90%;布局设置合格率最低,为30.95%;医疗设备及消毒设施的配置、防护用品标准、医护人员配备合格率分别为42.86%、57.14%、47.62%。二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各项调查内容合格率除布局设置外,均明显低于三级综合医院(P≤0.01)。结论 二、三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建设是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备医疗设备、消毒设施与防护用品,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保证工作质量。

    • 医学教育
    • 新发传染病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1, 10(1):72-73.

      摘要 (1490) HTML (0) PDF 819.00 Byte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传染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人类正面临着与传染病斗争的新形势。新传染病的出现、老传染病的复燃、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使临床工作和高等医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极大关注。2003年发生在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流行,近年来引起全球恐慌的禽流感疫情及2009年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新型流感流行再次警示人们应高度重视“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

    • 综述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药研究进展

      2011, 10(1):74-76.

      摘要 (1382) HTML (0) PDF 844.00 Byte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常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其严重的耐药性与产生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密切相关。藻酸盐是PA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研究发现,抗菌药物等可对BF及其主要成分藻酸盐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A生物膜及其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

    • 葡萄糖酸盐洗必泰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2011, 10(1):77-80.

      摘要 (1805) HTML (0) PDF 854.00 Byte (38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重患者静脉给药的有效途径,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1996年和2002年《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指南》对导管的分型,中心静脉导管包括非隧道式导管、隧道式导管、皮下埋置式输液管、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血管内导管已成为一种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医疗用品,同时也引起了并非少见的各种机械性、血栓性或感染性的并发症。在这些并发症中,血流感染是最致命的。在危重症患者中,若并发血流感染,则归因死亡率可能高达35%[1]。
      美国CDC认可洗必泰是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的首选皮肤消毒剂[2]。同时国内近年来对洗必泰的临床使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对其作用特点、安全性能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介绍较少,本文就此对洗必泰消毒剂作如下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