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FREE

      2009, 8(4):225-227.

      摘要 (1794) HTML (0) PDF 847.00 Byte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药品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特殊物质,用药的目的在于既要充分发挥其药物的有效性,也要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即合理用药。

       

    •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处理原则    FREE

      2009, 8(4):228-231.

      摘要 (1780) HTML (0) PDF 769.00 Byte (2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据统计约有200多种疾病可引起发热[1]。虽然发热是人类在探索疾病过程中最先了解的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最常遇见的临床表现,但是,迄今为止“发热待查”仍为临床的难点和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 论著
    • Ⅰ号冻存液改善小鼠肝细胞冻存质量研究    FREE

      2009, 8(4):232-236.

      摘要 (1309) HTML (0) PDF 1.14 K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自行配制组方的Ⅰ号冻存液冻存小鼠肝细胞进行研究,探索一种效果较好的冻存液以改善冻存肝细胞质量。方法以体重20~30 g的昆明小鼠为肝细胞供体,用改良的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肝细胞。将分离好的肝细胞分别以Ⅰ号冻存液(实验组)和标准冻存液(对照组)进行逐级降温缓慢冻存,置液氮中。于0.5、1、1.5、2个月快速复苏肝细胞,观察并测定细胞活率、功能和形态学。结果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后复苏检测,实验组的肝细胞活率台盼蓝(TB)染色为(80.18±2.44)%,对照组肝细胞活率TB染色为(49.71±3.5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3.64,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的值,实验组分别为(14.03±2.21)U/L、(15.14±3.03)U/L、(15.11±2.10)U/L,而对照组分别为(24.28±1.96)U/L、(25.44±2.06)U/L、(26.22±3.23)U/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8.84、8.58、8.32,均P<0.05);合成清蛋白的值,实验组为(3.24±0.18)g/L,对照组为(2.56±0.33)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9.25,P<0.05)。同一组各个复苏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细胞活率,肝细胞ALT、AST、LDH的漏出率,合成清蛋白的能力之间无差别(均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Ⅰ号冻存液较常规冻存液能有效减轻小鼠肝细胞的损伤,发挥良好保护作用。小鼠肝细胞在Ⅰ号冻存液的保护下,置液氮中保存2个月,不影响肝细胞活性。

    • 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2009, 8(4):237-240.

      摘要 (1545) HTML (0) PDF 813.00 Byte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AmpC酶初筛,酶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证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pC酶基因。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8株阴沟肠杆菌中有36株携带AmpC酶,检出率36.73%。在36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仅携带DHA基因株6株(16.67%);仅携带ACC基因株20株(55.56%);同时携带ACC和MIR基因株8株(22.22%);同时携带ACC、MIR和FOX基因株2株(5.56%)。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抑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44.44%~91.67%);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7.78%、0.00%。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酶携带率高,是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应以药敏检测结果为依据。

    • 实时荧光PCR检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中HBV DNA研究

      2009, 8(4):241-244.

      摘要 (2602) HTML (0) PDF 823.00 Byte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45 μL汇集,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混样核酸检测HBV DNA。对血液常规筛查和混样核酸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随机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获得的HBsAg阴性、混样HBV DNA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单份样本(720 μL)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混样标本共检测12 552份,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2份,阳性率为0.02%。随机筛查混样核酸检测阴性标本614份,检出抗HBc阳性标本320份,对此320份标本进行单份核酸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31%。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HBV DNA能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

    • 132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分析

      2009, 8(4):245-247.

      摘要 (2150) HTML (0) PDF 775.00 Byte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情况。方法收集HBV感染者血清标本132份(HBV DNA均阳性),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 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BCP T1762/A1764变异。用S基因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51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BCP T1762/A1764双变异检出率为27.45%,81例HBeAg阴性患者BCP T1762/A1764双变异检出率为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5.79,P=0.00)。 BCP T1762/A1764双变异的HBV感染者B基因型检出率为33.85%,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检出率66.15%(χ2=24.25,P=0.00)。结论HBV感染者普遍存在BCP T1762/A1764双变异,以C基因型感染者多见。

    • 管腔型压力蒸汽灭菌过程验证模拟装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9, 8(4):248-251.

      摘要 (2162) HTML (0) PDF 783.00 Byte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管腔型压力蒸汽灭菌过程验证模拟装置(PCD)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不同真空度和抽真空速率条件下,用BD抗力综合检测器分别对2种(长、短)管腔型PCD进行测试。结果对于同一型号PCD,真空度越深,所需脉动次数越少;真空度相同时,长管腔PCD比短管腔PCD难合格;当抽真空速率在50~100 kpa/min时,长管腔PCD比短管腔PCD更难合格。结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抽真空速率和真空度影响监测结果和灭菌质量。

    • 降钙素原在早期预测和鉴别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胰周感染中的作用

      2009, 8(4):252-254.

      摘要 (1904) HTML (0) PDF 817.00 Byte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探讨其早期预测和鉴别胰周感染的价值。方法对102例SAP患者,根据入院后2周内是否发生临床胰周感染分为感染组(IPN组,n=18)和非感染组(NI组,n=84)。每日定量(放射免疫法)和半定量(PCTQUEST试纸)检测血清PCT水平,并记录二者感染前最高值。结果血清PCT定量检测结果示IPN组为(17.78±3.61)ng/mL,显著高于NI组(11.74±3.25)ng/mL(t=7.19,P<0.01);以15 ng/mL为标准,其敏感度为83.33%,特异性为77.38%。PCT半定量检测亦示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以++为标准,其鉴别感染的敏感度为94.44%,特异性为39.29%(χ2=6.17,P<0.05);以+++为标准,其鉴别感染的敏感度为61.11%,特异性为96.43%(χ2=36.73,P<0.01)。结论PCT对SAP胰周早期发生感染具有较高的预测和鉴别诊断价值。

    • 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2009, 8(4):255-257.

      摘要 (1677) HTML (0) PDF 864.00 Byte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发生、转归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血液科2000年1月—2008年8月间980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9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63例(47.24%)发生感染,其中社区感染者138例(29.81%),医院感染者325例(70.19%)。在医院感染病原体中,革兰阴性(G-)杆菌387株(55.68%),革兰阳性(G+)球菌194株(27.91%),真菌114株(16.40%)。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35.06%)和下呼吸道(16.36%)。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越低,感染发生的概率越大(P<0.05);住院时间延长,感染率增高(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率高,以医院感染为主;分离细菌以G-菌为主;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住院时间与感染的发生相关。

    • 综合性中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009, 8(4):258-261.

      摘要 (1744) HTML (0) PDF 792.00 Byte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综合性中医院革兰阴性(G-)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10月—2008年10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G-杆菌进行ESBLs确证试验,并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引起产ESBLs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G-杆菌567株,经筛选和确证试验,发现137株菌产ESBLs,产ESBLs率为24.16%。入住ICU>3 d、留置尿管、气管插管、病房环境不佳、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是产ESBLs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该院产ESBLs G-杆菌的流行处于一个相对平均水平,与入住ICU(>3 d)、侵袭性操作、病房环境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有关。

    • 临床研究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2009, 8(4):262-264.

      摘要 (2348) HTML (0) PDF 829.00 Byte (1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ICP合并HBV感染和62例ICP未合并HBV感染孕妇的围生儿结局,观察两组早产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体重。结果ICP合并HBV感染组早产率为64.10%(50/78),ICP未合并HBV感染组早产率为38.71%(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8.94,P<0.01);两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ICP合并HBV感染易引起早产,对此类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护和治疗,保证围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 骨科医生手术器械损伤的调查研究

      2009, 8(4):265-266.

      摘要 (1520) HTML (0) PDF 845.00 Byte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骨伤专科医院骨科医生手术器械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骨科手术医生填写的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共有97名骨科医生发生104例次手术器械损伤。2005年手术器械损伤发生率为19.07%(37/194),2006年为12.75%(26/204),2007年为10.23%(22/215),2008年为8.05%(19/236),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与2005年相比,骨科医生手术器械损伤发生率显著下降(χ2=8.72,P=0.00)。损伤骨科医生居前3位的手术器械是:手术刀(26.93%)、咬骨钳或剪(25.96%)、内固定钢针(21.15%)。损伤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6∶00(32.69%)、16∶00~18∶00(28.85%)时间段。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骨科医生手术器械损伤发生率。

    • 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2009, 8(4):267-270.

      摘要 (1745) HTML (0) PDF 835.00 Byte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0月25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727人,当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6%,例次现患率为2.20%;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其中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构成比均为18.75%;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82%,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58.87%,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为35.48%。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深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等。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了解实际处于医院感染状态患者的资料,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 实验研究
    • 呼吸重症监护室常见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研究

      2009, 8(4):271-273.

      摘要 (1613) HTML (0) PDF 812.00 Byte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G-)耐药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谱特征。方法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单产ESBLs菌株,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细菌分别为28株(16.67%)、71株(42.26%)和12株(7.14%)。AmpC酶检出率在阴沟肠杆菌中最高,为57.14%;ESBLs检出率以肺炎克雷伯菌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分别为71.70%和55.81%。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3.57%和28.57%;单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2.82%、32.39%和25.35%;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未发现耐药株。结论RICU常见G-耐药菌的AmpC酶和ESBLs检出率较高,该类菌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泛耐药临床因素分析

      2009, 8(4):274-276.

      摘要 (1442) HTML (0) PDF 781.00 Byte (1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耐药情况及发生泛耐药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5月1日间分离的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并对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泛耐药组,28例)的住院资料与同期非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照组,48例)进行比较。结果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8.40%和27.7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52%、56.88%、45.91%和56.88%。检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株,占5.20%。对泛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分析表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插管、长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及长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增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于入住ICU及应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者,应警惕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 1996—2008年南宁地区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监测

      2009, 8(4):277-279.

      摘要 (1564) HTML (0) PDF 776.00 Byte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监测南宁地区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方法收集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1996年1月—2008年12月性病门诊就诊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970株淋病奈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970株淋病奈瑟菌对环丙沙星的总耐药率为81.96%,历年的耐药率不同,呈明显上升趋势(χ2=394.49,P<0.005);1996年、2000年、2005年、2008年的耐药率分别为19.56%、93.81%、98.75%、100.00%,在1999年以前耐药率迅速上升,2000年以后保持较高水平。环丙沙星的MIC50值上升很快,1996年为0.125 mg/L,2000年为4 mg/L,2006年为8 mg/L;MIC90值也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南宁地区淋病奈瑟菌对环丙沙星耐药严重,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在该地区已不适合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应加强对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的连续监测。

    • 经验交流
    • 某医院2004—2006年下呼吸道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09, 8(4):280-282.

      摘要 (1446) HTML (0) PDF 714.00 Byte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回顾性分析某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共分离病原菌4 563株,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占60.55%(2 763株);2004—2006年G-菌检出数依次为728、1 005、1 030株;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6.58%)、大肠埃希菌(8.24%)、肺炎克雷伯菌(6.00%)。真菌占19.99%(912株),2004—2006年检出数依次为261、334、317株。革兰阳性(G+)菌检出率为19.46%(888株),2004—2006年检出数依次为241、301、346株;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5.4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22%)、金黄色葡萄球菌(4.36%)。除肺炎链球菌外的G+菌和G-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30%;G+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病原菌检出数日趋增多,且耐药严重,医务人员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介入术后发热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2009, 8(4):283-284.

      摘要 (1603) HTML (0) PDF 700.00 Byte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了解介入术后发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05年接受介入术检查和治疗的142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发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142例患者中,介入术后发热28例(19.72%),其中有4例(占14.29%)确定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2.82%。年龄≥65岁(33.33%)、恶性肿瘤(34.48%)、植入和灌注栓塞术(34.72%)、抗菌药物应用达2~3种(52.38%)、住院时间≥7 d(56.10%)者发热率显著高于年龄<65岁(13.40%)、其他疾病(9.52%)、其他介入方法(4.29%)、使用1种抗菌药物(14.05%)、住院时间<7 d(4.95%)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0.005)。提示高龄、恶性肿瘤、植入和灌注栓塞术、抗菌药物应用种数、住院时间长是介入术后发热的主要危险因素。

    • 某区19所医院助产人员手卫生调查分析

      2009, 8(4):285-286.

      摘要 (1581) HTML (0) PDF 700.00 Byte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对辖区内19所医院97名产房助产人员的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手消毒总合格率为84.54%,其中公立医院助产人员手消毒合格率为91.55%,显著高于民营医院的65.38%(χ2=9.966,P<0.05)。城区医院助产人员手消毒合格率为90.00%,稍高于农村医院助产人员手消毒合格率78.72%,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2.357,P>0.05)。所调查的一般情况中(医院是否具有健全的手卫生制度;洗手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医院是否对助产人员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助产人员洗手方法是否正确;医院是否有手消毒监测记录;使用消毒剂是否合格)每项内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提示应加强产房助产人员手消毒工作,改善洗手设施,改进手消毒方法,有效预防经手导致产房交叉感染。

    • 除锈剂在医疗器械清洗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2009, 8(4):287-287.

      摘要 (1327) HTML (0) PDF 772.00 Byte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探讨除锈剂在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中的作用。随机抽取同质锈污的医疗器械360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件。实验组器械浸泡在3M除锈剂1∶7溶液中15 min后取出,对照组器械用硬毛刷蘸去污粉刷洗,之后均用流动水冲净。实验组器械清洗合格率为98.89%(178/180),对照组为84.44%(152/18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4.58,P<0.01)。提示对有锈迹的医疗器械,使用除锈剂清洗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 PDCA循环法在医院复用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09, 8(4):288-289.

      摘要 (2093) HTML (0) PDF 749.00 Byte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即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管理,半年内将医院所有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收回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自此消毒供应中心建立了各类制度、措施、工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管理文件30余份;器械、器具、物品日处理量平均增加3.71倍,器械处理种类从过去几十种到现在百种以上;器械处理质量稳步提高,在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检查中,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均达卫生部规范及标准要求。PDCA循环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其科学性、系统性、彻底性使质量在不断循环往复中提高,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并具较好实用价值。

    • 综述
    • 血吸虫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2009, 8(4):290-293.

      摘要 (1072) HTML (0) PDF 797.00 Byte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吸虫(Schistosome)是一种流行广泛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曼氏血吸虫(Smansoni,S.m)和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S.h)3种。据估计,全球约有6亿人受到威胁,2亿人受感染,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靠吡喹酮(PZQ)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PZQ尽管对人低毒而杀虫高效,但它既不是万能药也不能阻断血吸虫病流行传播。因此,探索药物靶位和发展有效疫苗已成为控制血吸虫病研究的首要问题。

    • 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防治研究进展

      2009, 8(4):294-296.

      摘要 (1396) HTML (0) PDF 772.00 Byte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属于疱疹病毒属β疱疹亚科,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机会致病性病毒。欧美等发达国家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在50%左右,我国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为86%~96%[1]。宫内感染常造成严重的先天感染,与异常妊娠和先天畸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先天HCMV感染可导致新生儿黄疸性肝炎、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消化系统疾病及畸形,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和小头畸型、智力发育迟缓、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和畸形,严重者在孕期可导致胎儿生长迟缓以及流产或死胎。约5%~10%的先天感染患儿出现典型全身播散性疾病,即巨细胞包涵体病。母亲原发感染(初次感染外源性病毒)和再发感染(潜伏病毒被激活或再次感染外源性不同病毒株或更大剂量的同株病毒)HCMV都能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原发感染传播率约为40%,而复发感染传播率为0.5%~1.0%,这可能与原发感染存在病毒血症有关[2]。近年来对于新生儿先天HCMV感染,临床有2种策略,即HCMV感染的产前治疗和产后早期干预。本文就此两方面进行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